《丹凤县志》
县城北15公里处有一奇峰,山顶两块黑色巨石耸立,远望若两只老虎蹲于草丛,故有“二虎山”之名。山前“凹”字岭上有一拱形门洞,全部为石料堆砌而成。门洞高4米,宽2米,深2.5米,门洞上端原有浮雕图案及题额,现仅有一“二”字。门洞下嵌石门坎,门洞西墙留有“民国三年”四字。石墙残高1.5米、宽1.1米,墙总长50米。相传系古代避难之所。进入石门,两侧石壁如斧劈刀削。东行不到40米有一山垭,垭东20米内人行基上,地下有空响之声,称“空空山”。其所以有声,据地质人员讲,此山系石灰岩结构,因下有溶洞而发声。
“空空山”东去400米,地势开阔,有一簸箕形凹地,筑庙三间(残迹尚存),断碣一面,除阴刻“三月三洪水抛天”一句外,其余字迹皆难辨认。庙东山垭,仍有城墙残迹。此处当初亦有石城门楼一座,惜已坍圯。此城始筑,亦传为清嘉庆年代。
出处: 《丹凤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