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汉中>洋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文同画竹

《陕南风物传说故事》


  北宋熙宁年间,洋州(今洋县)有个知州姓文名同字与可,是一个诗人和画家。他为官清廉,性情豪放,外号人称笑笑先生。洋州地处陕南汉江流域,气候温和,长有很多竹子。文同是四川人。四川人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他特别喜爱竹子的傲雪凌霜、四季长青与“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特性。因此,亲手在州衙内栽种了几十根。每天,他公务一毕,就站在竹下久久的观赏。
  有一年夏天,文同的两个表弟,大文豪苏轼、苏辙从京城汴梁返回四川老家路过洋州。三个文人相见分外高兴。黄昏时,文同在竹荫下面摆酒为两个表弟接风洗尘。这时,清风徐来,竹枝摇动,发出了一片“沙沙沙”的响声。文同为眼前的景致陶醉了,他说:“二位弟台,此景象不象吾等四川老家?”
  苏辙说:“文兄台,看来你一直是很喜欢这竹子的了?”
  文同点了点头说:“是呀,松竹梅号称岁寒三友。我就喜欢竹子的高风亮节嘛!”
  苏轼插话说:“对,吾辈能象竹子一样作人就好啦!”
  苏辙说:“文兄台,你是有名的丹青妙手呀,何不与小弟画上一幅墨竹图,再请家兄题诗一首,来个画中有诗,锦上添花。”
  苏轼说:“好!只要文兄台能作画,我就来献个丑吧!”
  文同正在兴头上,毫不推辞地就答应了:“那,我就抛砖引玉了!”
  家人送来了文房四宝。文同在酒席筵前,当众挥笔,很快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了一幅五尺长的墨竹图。苏辙仔细观赏,真是浓淡相宜,苍劲有力,很为高雅。他说:“文兄台,别的不说,小弟佩服你的快劲,真象家兄写文章一样, 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呀!”
  苏轼说:“小弟,你就别提我了。文兄台之所以画得如此神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
  苏辙说:“哪四个字?”
  苏轼说:“胸、有、成、竹!”
  苏辙不理解地问:“肚子里有竹子?” 
  苏轼点了点头:“你看文兄台下笔如此神速,这全靠他平时爱竹、种竹、赏竹时积累之功啊!”
  苏辙“呵”地一声恍然大悟了。
  文同说:“苏大诗人,别给我戴高帽子了吧。你快题诗吧。”
  苏轼说:“好好好,一定献丑!”
  文同亲手给苏轼递过了笔墨,苏轼略加思索,洋洋洒洒地题下了两句诗:“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下来接着是题跋和落款。
  苏辙看了看直摇头;“大诗人,怨小弟直言。你这可是个败笔呀!”
  苏轼说:“何出此言?”
  苏辙手指着面前的竹子说:“这竹子是叶子多还是枝干多?”
  苏轼回道:“当然是叶多干少呶!”
  苏辙笑了笑说:“好呀!照你的题诗看,那不是十枝干儿才一片叶儿吗?”
  “这——”苏轼口吃了一下,捋着又黑又密的长须说:“我看,还是请胸有成竹的文兄台来回答吧!”
  文同与苏轼交换了一下眼色后接话道:“好,愚兄就来为大诗人解诗。小弟台,我先问你,你是在读诗还是在作数学?”
  苏辙答:“读诗呀!”
  文同说:“那就对了!诗里的数字都是虚写的嘛,可认不得真。前朝诗仙李太白的名句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就是个名证:谁的白发中有那么长呢?不过极言愁字之厉害罢了。”
  “那——”苏辙有些脸红了。
  苏轼接话道:“文兄台言之有理。这里还有一则文坛趣话好讲哩。”
  苏辙说:“请道其详。”
  苏轼说: “前朝有一个诗人王维,有一次他赴京城长安应考。他在应考诗中写了这么两句诗来赞颂盛唐皇都的气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朝冕旒。’主考官看了卷子说:‘天下只有九州,哪有万国?!’就不予录取。王维不服。把事儿陈述到当朝宰相宋璟跟前。宋璟是个贤相。他说这两句诗‘笔下有神’,亲笔点了王维的第一名状元,独占了鳌头。”
  文同一拍案子说:“大弟台这则趣闻说得好。你这两句诗也题得好!把愚兄画中要表达又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竹子的风韵给我吟咏出来了。”
  苏辙听后连连点头道:“好,二位兄长之言,使小弟茅塞顿开,又长了一番见识。这一画一诗,可谓画意诗情,珠连璧合,相得益彰呀!来,小弟敬二位兄台各人一杯美酒!”
  “干!”三位文人同时起立,在婆娑的竹荫下碰了杯,一饮而进。
  从此,文同画竹的故事和“胸有成竹”的成语,就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据说,洋县至今还保存有苏轼手写的诗碑哩。 

出处: 《陕南风物传说故事》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