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汉中>洋县景观

上一记录               

朱鹮




1.朱鹮育雏 2.幼鸟求食 3.人工喂养朱鹮

《洋县志》


  朱 huan 鹮(Nipponia nippon):世界珍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见“朱鹮志”)。
  朱鹮属鸟纲,鹳形目,鹮亚科涉禽。系亚洲东部特有物种,世界珍禽,国际重点保护鸟,被誉为“东方宝石”。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脸颊、腿、爪呈朱红色,翅下部羽色粉红,背部具灰色繁殖羽,枕部有数十根柳叶状羽毛,颈、腿稍长,体形中等,性情温和。
  历史上对朱鹮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禽经》,称之为“朱鹭”。民间向称红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生息地涉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 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海南14省,原苏联、朝鲜和日本亦曾有过分布。20世纪50年代初,仅甘肃、陕西、江苏小部地区尚有生存。陕西省主要分布在洋县及汉 中、安康、眉县、周至、户县、长安等县(市)。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派员来本县,采获两只朱鹮尸体。此后,一直末发现其踪迹。1981年5月21日至27日,中国 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鹮考察小组,会同县林副局技术人员,在四郎乡高家河、八里关乡姚家沟考察,发现7只朱鹮野生群体,被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
  朱鹮被重新发现,受到国务院和省、地、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遂发布《布告》,广泛开展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宣传,发动群众保护朱鹮生存环境,扩充食源,采取 专业保护与扶持群众发展生产相结合的措施,使这一珍禽群体得到拯救。从1983到1989年,先后向巢区群众提供无偿和有偿贷款19.2万元,扶持发展多种经营生产,补偿水 田因缺化肥、农药造成的减产,同时,严肃处理猎杀国家保护动物的人和事,从而使群众逐步增强爱鸟护鸟的自觉性。截止1989年底,朱鹮累计繁殖45只,送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6只,朱鹮保护站人工饲养4只。县境内一次可见最大鸟群12只。
  朱鹮的重新露面和人工饲养的成功,受到国际鸟类保护组织的特别重视。日本、德国的鸟类保护组织和专家不定期前来本县考察,并在技术和设备上给以援助,促进了保 护、观察和饲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章 栖息区域
  据朱鹮保护观察站调查,民国19年(1930),平川、丘陵和浅山地带上空时见其飞行,停歇于槲栎(青冈)或松树上,觅食于溪流、渠、塘和水田。民国29年前后,阳河乡东沟、金水乡白石河、东柳乡张王沟、铁河乡大西沟、阳坪乡两河口、窑坪乡油坊沟、四郎乡马道、八里关乡姚家沟、长溪乡太白、谢村镇智果、罗曲乡陈家坪、磨子桥镇冯阳和小江乡董家沟等地时有所见。解放后,群体去向不明。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人员在本县只采获到2只朱鹮尸体。
  1978年9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林业部自然保护处,委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考察小组,寻找和研究朱鹮。考察小组从1979年起,历时3年,先后4次考察有过朱鹮生存记录的燕山、吕梁山、大别山、中条山;湖北、江苏、浙江、江西一带丘陵、低山地带,沿黄河、渤海、雷州半岛一线;甘肃、四川东部以及秦岭、巴山地带。最后,在1981年5月21日15时,根据本县纸坊乡农民何丑旦提供的线索,同县林副局技术人员在四郎乡山峰村金家河发现朱鹮两只,朱鹮巢一处,27日,又在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发现成鸟2只,雏鸟4只(其中死雏1只),遂将这群幸存的朱鹮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6月23日,经林业部批准,将姚家沟一只雄性幼鸟“华华”送北京动物园饲养。1982年初,在姚家沟一次直观中发现有朱鹮8只。1984年4月27日,在窑坪乡三岔河发现朱鹮巢地一处,雏鸟3只,次年6月15日,幼鸟“青青”被送往北京动物园饲养。朱鹮保护观察站经过连续两年的调查,初步认定朱鹮中心活动区在:八里关乡的姚家沟、大店、黑峡、银杏坝、龙溪;四郎乡的清凉寺、夭庄;铁河乡的菊家坪、代家店、南长沟;关帝乡的杆柏;窑坪乡的三岔河、岳树坝;阳坪乡的后坝河、团山河、牯牛坪;花园乡的木家河等地。活动地区涉及县境内湑水、溢水、傥水、酉水、金水等水域的川坝、丘陵和低山区。活动区范围,东西长44.2公里,南北宽42.6公里,包括华阳、茅坪、八里关、铁河、窑坪、阳坪、花园、关帝、倪家、溢水、前湾、湑水、五间、四郎、白石、八龙、东柳、长溪、戚氏、纸坊、城关、贯溪、龙亭、秧田、槐树关、阳河、罗曲等27个乡(镇),总面积1587.33平方公里。1986年5月,阳坪乡团山河发现巢地一处,有雏鸟3只。6月,三岔河巢区幼鸟“平平”被送往北京动物园朱鹮馆。1987年4月,根据林业部和省林业厅要求,朱鹮保护观察站对朱鹮数量和分布范周进行普查,新发现阳坪乡牿牯牛坪巢地一处,认定为朱鹮重点活动地除阳河乡、罗曲乡以外共25处。7月14日拍完“朱鹮”影片后,姚家沟巢区人工饲养的幼鸟“姚姚”被送往北京动物园朱鹮馆饲养。1988年,牯牛坪巢区幼鸟“阳阳”和“欣欣”又送往北京动物园朱鹮馆饲养。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习性
  第一节 巢 区
  姚家沟巢区
  位于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地处东径107。20’北纬33。20’之间,海拔1200米,为一条东北一西南走向,约2公里长的狭长山沟。沟内季节性溪水从大店村注入八里关河,沟两边零星分布35亩冬水田,两侧有零星弃耕荒坡,沟顶散居7户农家。村旁有15株百年以上的槲栎(俗称青冈树),平均树高20多米,胸径40~70厘米,占地约20。巢地附近已形成次生落叶林,林下伴生灌木,覆盖率80%。代表树种有麻栎、栓皮栎、漆树、杨树和油松,其次有柳、山胡桃、水曲柳、野樱桃,灌木有野刺梅、野花椒、猕猴桃、兰蛇藤等。林中伴生动物有毛冠鹿、林麝、鬣羚、野猪、熊和喜鹊、乌鸦、画眉、棕头鸦鹊、小猫头鹰、白脸山雀、啄木鸟、斑鸠、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环颈雉等。水田、溪水中有泥鳅、螺、黄鳝、鱼、虾等。环境荒僻闭塞,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生产活动单纯,社会活动寂寥。大店、黑峡、银杏坝、龙溪、菊家坪、金家河、代家店、南长沟是巢区朱鹮中心活动地。
  三岔河巢区
  位于窑坪乡三岔河村,东径107度17’,北纬33度25’。海拔1000米。巢地中心在村北三条沟交汇处的坟地中,内有37株青冈树,约占地3亩。全村36户,冬水田共49亩。巢树近地居住农民5户,有冬水田6亩,周围环境与姚家沟基本相同。
  牯牛坪巢区
  位于阳坪乡北,三岔河西侧。周围环境与三岔河巢区基本相同。乡境内的团山河、后坝河和花园乡的木家河,同是三岔河、牯牛坪巢区朱鹮中心活动地。
  第二节 习 性
  朱鹮群体无迁徙行为,终年留居本县,游荡于邻近县。营巢于高大的青冈和松树粗枝间,一巢一地,无集群营巢现象,巢域分明,互不侵犯,鹮巢由雌雄亲鸟共建,巢距地面高16.40~25.80米1外径(0.42~0.58)×(0.48~0.66)米,内径(0.28~0.33)×(0.29~0.33)米1巢深0.22~0.6米,巢高0. 28~0.30米,巢体以树枝筑成,内垫树叶、野草茎叶和须根。亲鸟每年1~2月选择巢地,营巢最早在2月初。繁殖期不离巢区。育雏期只在巢区近地活动,最远不超出10公里,7~12月离巢游荡。
  朱鹮觅食于水田、小溪、塘、库边及涧水、沼地,喜食泥鳅、黄鳝、蝌蚪、青蛙、鱼、虾、田螺、甲虫、半翅目昆虫和水生软体动物。冬季,早晚停歇于巢树上,中午觅食3~4小时。育雏期食量最大,日觅食10余次,食物折重约500克。成鸟与幼鸟食性相同。
  朱鹮3岁时性成熟,雌雄配对。元月,头、颈、背部的白色羽染成灰色,称“繁殖羽”。随着“繁殖羽”的出现,进入繁殖期,雌雄亲鸟“夫妇”相随,形影不离,开始交尾。交尾行为四季发生,主要集中在1~3月,每日上午6~9时进行。交尾时,双双倚于巢树侧枝上,雄鸟主动靠近雌鸟,点头低鸣,相互梳理羽毛、交喙,随即,雄鸟侧身跃于雌鸟背部,雌鸟屈腿、翘尾,出露肛部,雄鸟尾羽斜下,两鸟肛部相贴,雌鸟发出轻柔短促的“ao—u”“ao—u”。每次交尾3~8秒钟,每日3~6次。有时,当外来朱鹮进入巢区上空,亲鸟间用亲昵的“假交尾”动作,促使第三者离开。3~5月为产卵期。最早在3月上旬,最晚可延至5月,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每产一枚间隔一天,年产一窝,窝产2~4枚,卵重80~85克,表面浅褐绿色,有黑褐色斑点。雌鸟具有补产习性,孵卵期若丢失一枚,雌鸟于次日即补产一枚。第一枚卵产出后,雌鸟开始坐巢孵化。孵化期28~30天。孵化由“双亲”轮换进行。雌鸟多在白天,雄鸟多在夜间,一日换孵2~3次,每隔30~60分钟孵鸟站立翻卵一次。
  雏鸟破壳出生当日,亲鸟有喂食动作。育雏由雌雄双亲共同承担。一只卧巢暖雏,一只外出觅食,觅食亲鸟把食物积存喉间变成半消化乳状物,按“老大”“老二”依次*(左口右敕)给 雏鸟,雏鸟伸嘴入亲鸟喉部接食。15日龄左右,雏鸟即可在巢内站立走动,25日龄开始在巢边练翅,30日龄左右离巢到树枝上活动,40~45日龄后体形大小基本接近成鸟,下树学觅食。再经20多天即能独立生活。
  7~12月为游荡生活阶段,亲鸟带幼鸟远离巢区到平川、丘陵过游荡生活,集群多见7~8只,活动地点不固定,夜晚不返巢,到次年初,幼鸟不再与亲鸟一起生活,而另选地方建巢自立。
  第三章 观察 保护
  第一节 观 察
  1981年5月下旬,县林副局选抽4名同志组成朱鹮临时保护小组,驻姚家沟开展专业保护观察工作。1982年元月,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陕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对朱鹮栖息地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和“搞好朱鹮栖息地监测工作”的要求,由汉中地区环境保护办公室牵头,以汉中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为主,会同汉中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刘泽全、汉中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高诚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队实验室林庭础、国营四O五厂郝宏敏、汉中地区植物研究所张爱莲、洋县林副局“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观察站路保忠以及国营胜利机械厂选调人员,组成朱鹮巢地和主要取食地环境调查研究协作组,用近一年时间,在铁河、四郎、八里关以及周围150平方公里范围内,对朱鹮栖息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认定朱鹮栖息地及活动区域内,大气清洁,无二氧化硫,水和土壤无污染,朱鹮粪便中未发现放射 性物质。1983年3月14日朱鹮保护观察站建立后,设立姚家沟观察点。12月,协作组写出的《国际保护鸟—朱鹮营巢和主要取食地环境调查研究》论文,经汉中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汉中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组织鉴定通过。1984年增设三岔河观察点。两观察点均建起房舍,各配备工人2名,并配备有望远镜、照像机、电台等设备。经4年连续观察,基本掌握朱鹮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繁殖习性、育雏行为及觅食、活动能力,并弄清了巢区伴生物种的种类及数量。
  第二节 保 护
  宣传教育
  1981年5月27日,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布告》和《关于认真保护珍禽朱鹮的紧急通知》,并在城乡广泛宣传爱鸟护鸟,严禁乱捕滥猎和保护自然环境。1982年4月,开展第一个“全民爱鸟周”活动。1986年4月,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青少年辅导员协会,联合举办洋县首届中学生爱鸟护鸟知识竞赛,同年12月,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来县拍摄彩色科教片《朱鹮》,次年又拍摄《保护朱鹮》科教片。1989年4月“爱鸟周”活动中,县人民政府组织宣传车在20个乡镇巡回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
  保护措施
  1984年,将朱鹮活动区划为三级觅食区:一级觅食区(即巢区)包括姚家沟、三岔河、金家河、曾家山、菊家坪等距巢地3~5公里范围内。区内水田禁施化肥、农药,禁止起旱;巢树编号挂牌;不准闲杂人员出入林中伐木、解板,不准毁林开荒,不准鸣枪射猎,不准带火种入林,不准掏蛋、毁巢、捕捉、猎杀。二级觅食区(即朱鹮主要活动区)包括银杏坝、黑峡、大店、八里关、团山河、牯牛坪等。区内,水田控制施用化肥、农药、冬水田一律蓄水越冬,发动群众抬田修堰,扩大水田面积,植树造林。三级觅食区(平川、丘陵成片水田地带)广泛开展以保护朱鹮为主的爱鸟活动。1985年4月,对姚家沟、三岔河52株大树挂牌建卡立档管理。次年10月,将三岔河巢区37株挂牌大树征为国家所有。1989年8月,又将姚家沟巢地15根大树挂牌立档,是年10月,对四郎乡一带朱鹮游荡停歇的杨槐树、臭椿树、白杨树、青冈树挂牌保护,保证朱鹮停歇安全。
  为不致因朱鹮觅食、游荡区域的划分和禁令的实施而影响巢区群众生产和生活,县人民政府决定对巢区实行优惠政策。自禁令施行之日起,巢区免征公粮,优先照顾返销粮,并适当投放无息贷款,帮助当地发展生产,对水田因缺化肥造成的减产,给予补偿,1983~1989年,国家先后向巢区无偿投资7.8万元,有偿投资6万元,支援发展多种经营。1986年,朱鹮保护观察站先后向三岔河村、八里关乡投资5.4万元,建起12千瓦水电站,修复八里关至大店村简易公路l0公里。
  科学喂养
  1982年,朱鹮观察小组在朱鹮繁殖期中,试行人工投食,采收活泥鳅250公斤,投入姚家沟水田内,朱鹮觅食次数比投食前提高一倍,试验成功后,即将人工投食列为正常业务工作。每年冬、春重点投食两次,保证朱鹮在繁殖期和越冬季节有充足的食料。1983~1984年,先后在姚家沟、三岔河建修了3个贮养池,可贮养150公斤泥鳅。至1989年共投食4984公斤。
  历年投食数量统计表
  单位:公斤 年度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合计 投食量 290 543.5 110.5 112.5 226 207.5 200 190 1880
  703 332.5 437.5 325.5 310 280 2388.5
  250 155.5 405.5 150 160 310 巢区 姚家沟 三岔河 团山河 牯牛河 合计 290 543.5 813.5 445 913.5 688.5 660 630 4984
  1983年朱鹮繁殖期间,持续阴雨,姚家沟交通阻隔,田间食料将尽,雏鸟呈饥饿状态。保护人员在距朱鹮巢约800米,背风向阳、环境开阔安静的观察点侧,搭建饲养棚,捕捉两只30日龄雏鸟进行人工饲养。饲喂时,饲养员以“叽!叽”鸟鸣声,诱其食欲,然后将切成块状的活泥鳅,一块块地喂入雏鸟嘴内,每日饲喂3~5次,每次20~30克。除精心喂食外,还随时观察粪便。粪便呈白色糊状者,即为正常。经一周的喂养,雏鸟即毫无拘谨地自行在饲养桶内采食,饥饿时还主动走近饲养员身边,发出“叽——叽——”的讨食声。一个月后离棚,飞往水田中觅食,一旦饲养员发出喂食信号,又会立即返棚。75日后两只雏鸟被放飞。1985年春,在三岔河捕捉的雏鸟“青青”,经人工饲养后,是年6月15日送往北京动物园饲养。
  惩治猎杀
  朱鹮性情温和,多低空飞行,易遭天敌攻击,繁殖期间,除鹰、乌鸦、喜鹊、青鼬、蛇等伴生动物常毁巢、毁卵、危害成鸟外,有时也遭受少数目无法纪的歹徒猎杀。1982年7月17日,国营四O五厂工人崔惠仁、黄时忠,在前湾乡时家坡用双管猎枪射杀朱鹮一只,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崔犯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150元;判处黄犯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100元。为防止猎杀朱鹮事件再次发生,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加强了猎枪管理。巢区86个村210个村民小组的7400户村民,订立《保护朱鹮公约》。华阳镇板桥村和茅坪乡九池村先后成立了“猎人协会”,严禁猎杀朱鹮和其他保护动物。1985年,三岔河村民为协助观察站人工饲养雏鸟,自觉处死猎狗5条,并给巢地送去青蛙和泥鳅。阳坪乡牯牛村67亩水稻虫害严重,为不影响朱鹮下田觅食,全村未施农药防治。19877年4月,经省林业厅批准,朱鹮站为朱鹮携“环志”,以掌握其活动规律、种群结构及生物习性。1988年,开始实行有计划的人工监护措施,朱鹮产卵后,巢树下搭棚,每棚2人值班守夜,风雨无阻。
  科研活动
  1986年6月,根据林业部保护司的安排,县朱鹮观察保护站配合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陕西省野生动物保护站,开展朱鹮的野外生态生物学习性、朱鹮种群数量调查、环志工作、代孵、代养及野外人工半自然饲养等研究项目。1987年12月,在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派员指导下,经对朱鹮越冬调查,撰写出《朱鹮的越冬生态习性和分布数量调查》论文。1989年6月,根据中、日合作项目计划,决定建立朱鹮饲养场,场址选定纸坊乡周家坎村下沟口。
  第四章 养护协作
  第一节 技术交流
  1981年5月,朱鹮在本县被发现的消息经报纸、电台公布后,震动中外。美、英、日、 德等国有关机构和鸟类专家纷纷发来贺电、贺信,遥祝朱鹮重新在中国露面,并望得到科学拯救。1985年4月22日,国际鸟类保护基金会主席,德国布莱姆先生应林业部邀请来我国,就两国建立朱鹮驯养繁殖中心达成协议,并在北京举行签字议式。是年6月5日,副县长段林生随同林业部朱鹮考察团前往日本,以7天时间参观了日本饲养的3只朱鹮,带回日方朱鹮保护和人工饲养经验,同月,林业部还和日本环卫厅签置《关于中日共同保护、繁殖及研究朱鹮的会议纪要》。10月22日,已赴北京动物园的雄性朱鹮“华华”,前去日本朱鹮保护中心,与日本老龄雌鸟配对繁殖。1986年4月,根据中、日两方签署的保护,繁殖朱鹮的“会议纪要”精神,以日本环卫厅自然保护局鸟兽保护课长佐野弘为团长的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朱鹮栖息地考察团一行6人,应林业部邀请,来县对朱鹮巢地姚家沟、三岔河以及主要觅食区金家河、大店、黑峡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友好座谈中,双方就朱鹮的科学拯救、保护管理、繁殖观察、技术交流、建立人工饲养中心等问题达成协议,1987年5月,联邦德国布莱姆基金会主任查尔斯,卢森先生应林业部邀请,来本县对姚家沟巢地进行考察,7月1日,应联邦德国布莱姆基金会的邀请,朱鹩保护观察站派干部翟天庆与北京动物园李福来,赴前联邦德国学习朱鹮的饲养技术。1989年《中日共同保护研究朱鹮及栖息地计划确认书》开始执行。是年6月初,根据省林业厅陕林函护发(1989)43号《关于接待中日朱鹮保护合作项目,日本专家来陕考察的函》精神,林业部、省林业厅派员,陪同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标识研究室主任尾崎清明、日本新泻县朱鹮保护中心近赴宏归先生来县,对三岔河、牯牛坪朱鹮巢地及周围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在三岔河野外一次看到8只朱鹮群体的景观,尾崎清明先生兴奋地说:“1986年我到三岔河只看到繁殖鸟和刚出壳的雏鸟,今年一次看到这么大的群体,真是中国的骄傲,世界的骄傲!”当场赠送给朱鹮站一册日本朱鹮人工饲养专著和照片。
  第二节 经济援助
  1984年2月7日,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捐赠朱鹮保护观察站“大熊猫”保护车(Hi—ToX)一辆。1988年10月,中、日政府间就合作研究朱鹮项目,达成一致协议,日方愿意捐赠人民币150万元保护研究经费以及车辆和有关保护观察设备。1989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政办(1989)56号《关于同意接收日本赠送汽车用于朱鹦保护的复函》规定,将一辆“桑尼”车和一辆“丰田”越野吉普车交省朱鹮中日合作项目办公室使用,一辆“丰田”越野吉普车和两辆小货车交朱鹮保护观察站使用。是年6月,前 联邦德国布莱姆基金会捐赠给朱鹮保护观察站无线跟踪仪2对,四个月后又捐赠YAMAHA250型摩托车一辆。12月上旬,日本爱鸟教育考察团来江苏省考察期间,考察团团员、日本鸟类保护联盟厂川县支部长村本雄先生,委托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向朱鹮保护观察站转交10万日元,6卷彩色摄影胶卷和他撰写的朱鹮研究专著《能登のトキ年》,以及电话卡两张。同月下旬,日本方面为落实中、日合作项目确认书计划,捐赠给朱鹮保护观察站“佳能”NPl215型复印机一部。
  第五章 机构设置
  1981年7月,县人民政府委托林副局组成朱鹮临时保护小组,对朱鹮进行专业保护观察。1982年,保护小组设立“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观察站”。1983年3月14日,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属事业单位,编制5人,站长路宝忠,办公地点设林副局。主要职责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观察、保护和发展朱鹮,兼管洋县野生动物保护。1985年,全站有干部3人,工人6人,巢区设姚家沟、三岔河两个观察点,1988年8月,根据陕西省林业厅陕林发(1988)152号《关于建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会议纪要》精神,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政办发(1988)136号《关于同意建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的复函》,建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定为省属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2人。受省林业厅和洋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省林业厅领导为主,主管朱鹮保护工作。站长杨福娃(兼),副站长路宝忠,原兼管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正式移交县上。全站实有职工14人,其中干部7人,工人7人。干部中,大学本科毕业生2人,中专毕业生4人。站址设县城东郊金家村。
  第六章 设备经费
  从1982年建朱鹮保护观察站,至1989年,通过上级调拨、奖励及国际捐赠等途径,拥有固定资产146件,折人民币82.75万元。八年间,经费总收入124.5万元,总支出106万元。
  朱鹮站固定资产统计表
  类别 年度难关 实 物 种 类 计量 折币(万元)
  宣 幻灯机、放大机、上光机、
  传 1982~1983 电视机、收录机、电台 8件 0.52
  通 万用表、交、直流电源、
  讯 1984 发电机、电台、扩音机 6件 0.29
  类 1985辆 “富华”牌收录机 2部 0.12
  保 1983 照像机 1架 0.10
  护 1984 蓬布、汽枪 2件 0.06
  观 1985 “康尼”照像机、对讲机、望远镜、海拔仪6件 0.93
  察 1986 海拔仪、望远镜、照像机、对讲机 21件 1.85
  类 1988辆 小口径步枪 2支 0.04
  朱鹮站固定资产统计表
  类别 年度 实 物 种 类 计量 折币(万元) 保 察 护 1989 无线电跟踪仪、复印机、
  85升阿里斯顿电冰箱 4件 2.97 观 类 
  姚家沟、三岔河观察点建房 基 1984 6间、厨房4间 8件 2.70
  1987 二层家属楼8套24间;三层
  24间办公楼及附属设施 48间 32.50 建 1983-1984 摩托车、“熊猫”汽车 2辆 3.19
  1984-1989 文柜、桌子、沙发 6件 0.80 类 1989 外宾客房用毛麻沙发、席梦思床、 27件 1.69
  空调机、钢丝床 
  汽车及备用胎 3件 35.00
  合计 146件 82.75
  朱鹮站经费收支情况表
  (1982~1989年) 单位:万元
  项目 收入 支出 
  财政拨款 扶持 国际资助 合计 工资 管理费 其它 合计
  金额 1.00 1.00 0.55 0.40 0.05 1.00
  2.00 2.00 1.50 0.40 2.00
  5.00 5.00 2.00 0.50 5.00
  6.50 6.50 2.50 3.00 1.00 6.50
  7.00 60.00 67.00 3.00 3.00 60.00 67.00
  7.50 20.00 27.50 3.50 4.00 1.50 9.00
  7.50 7.50 3.50 4.00 7.50
  8.00 8.00 3.80 4.20 8.00
  总计 44.50 20.00 60.00 124.50 20.35 23.10 62.55 106.00
  时间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出处: 《洋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