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汉中>南郑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梁山和乾明寺

《汉中地区名胜古迹》


  自勉县定军山脉迤逦而东的大山,统叫梁山,但又分段称为上、中,下梁山。中梁山在南郑县高台区梁山公社。据 《汉中府志》载:“中梁山:(南郑)县(指今汉中)西十五里。《新唐书·地理志》‘南郑县有中梁山’。高数里,上有石马池,水春冬不涸,时出云雨,见怪物”。它北临汉水,南面柳堰,当褒水入汉之冲,为全县形势险要之区。如五代后唐·于邺《游中梁山》诗:“僻地好泉石,何人曾陆沉。不知青嶂外,更有白云深。因此见乔木,几回思旧林。殷勤猿与鸟,惟我独何心”;宋·徐积中《梁州寺》诗:“上方梯磴绕崖头,谁就孤高更起楼?直望江汉三百里,一条如练下洋州”。都是对中梁山形势的写照。
  “汉中八景”之一的“梁山石燕“就在这里。“石燕”是古代海底动物腕足类化石,其状如燕,经过地壳变迁,中梁山由水底升起(地质学家已证实汉中原为内陆湖),这种化石就突出在地面。《幼学故事琼林》:“天将雨而商羊卿,风欲起而石燕飞”,指的就是这种东西,其实石燕并不能飞,所谓“石燕飞”,不过是风雨之后,新的土层自然又展现出新的石燕;人们只见到它是由无到有,就臆断为它是飞出来的了。
  中梁山原有一座大庙,名曰“乾明寺”,又名“乾明院”,俗称中梁寺,其禅派属“临济宗”。早在宋代,即郁为丛林,有房舍千间,庙产百顷,每年内外斋僧不下十余万人。据《舆地纪胜》载:“乾明院:在中梁山,剑外丛林,惟牛头(牛头寺,在今勉县段家坝公社北——引者注)与此为胜”。
  《汉中府志》载:“乾明寺:《通志》:在府治西十五里中梁山。五代时,蜀广政间(公元935—965年)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劫赐寺额。本朝(清)顺治十年(1653年)修旧志载:‘寺有凌霄阁,下瞰汉中’。按旧记:中粱山有神曰灵寿将军。(南末)绍兴二十年(1150年)加封沐应侯,庙号润泽。嗣经倾圮,废之”。
  寺前原竖有南宋孝宗(赵眘)淳熙八年(1181年),僧人修信撰文的《乾明寺记》一碑,其中有“伪蜀广政间,新罗国(今朝鲜——引者注)僧,传失其名,从海东来居之,遂成伽兰”一段记载。可惜这通记载中朝人民友谊的珍贵文物,在十年浩劫中被砸毁。
  《南郑县志》载:“(中梁山)上有庙曰中梁寺,相传洪如钟曾读书其中”。同时,中梁山一带,还流传有洪如钟在山上读书的“搬倒井”、“气死土地爷”等传说故事。
  《汉中府志》载:“洪中丞如钟,字两峰,南郑人。未第时,读书中梁山寺,后历任巡抚,遥题七律,命知府某锲石以纪。诗曰:“乾明僧刹水西头,地迥林深景最幽。山自远来临北郭,江分流出露中洲。小池霜落水初合,短碣封台字半留。老衲抱瓶汲清浅,月团新碾瀹磁瓯”。
  这通石碑高一四八、宽八七,厚二二厘米,立在乾明寺西山边大树下,南郑县文化馆已于1980年十二月运回保存。其款式是“正德辛未(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月念日(二十),赐进士出身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兼都察院御史奉勅总制川、陕、湖、河四省军务塘,两峰洪钟识。汉中知府杨一钧立”。据此可知《府志》所谓的“知府某”即当时汉中府知府杨一钧。
  这通碑阴,还刻有和前韵的一首诗,其上款题:“次韵承太保公和也”。诗曰:“乾明寺镇此山头,登览不妨夸静幽。千古清流连汉沔,一时诗会拟瀛洲。禅阙有果都参破,玉带无僧敢拜留。旧日帝庭曾小相,香茗独喜覆金瓯”。下款题:“生员邢恩谨拜书,中梁山乾明禅院住持宝进”。
  按:石碑所题之洪钟,系浙江钱塘人,《明史》卷——七八有传,曾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在汉中及川北一带,剿杀四川蓝廷瑞、鄢本恕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事平,翌年游中梁山寺刻石留念。《汉中府志》及《南郑县志》 所载之“洪如钟,南郑人,题诗刻石于中梁寺”。今验以石碑,知将钱塘人洪钟,讹传为“南郑人洪如钟”也。

出处: 《汉中地区名胜古迹》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