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大字《玉盆》摩崖
《汉中市志》
《玉盆》摩崖。在石门南二里许,褒河水中一巨石上。此石中凹似盆,色白如玉,河水至此,异常平静,清澈见底,汉时有人见此,遂书“玉盆”二字以喻之。此二字镌于河中巨石之上,隶书,字径30—35厘米,平日露于水面,遇水则为洪浪所淹。年代久远,字迹刻痕受流水冲蚀,仅隐约可见。其苍劲古横,堪称汉刻佳品。可惜原石磨损殊甚。南宋时游人恐其真迹为流水泯灭,乃于原石上部另镌小隶书《玉盆》二字,字径18—23厘米。原刻为横列,新刻为竖列,是因地制宜之故。《汉中府志》载:“褒水东岸有石,自然如盆,光洁如玉”。清人罗秀书在《褒谷古迹辑略》中说:“玉盆”(指横列)二字笔力是东汉体,惜无名姓,然旁有石孔四,昔覆亭于上,必非常人也。余始至褒闻老生云“玉盆”旧有留侯书,今无矣。”“留侯书”,系传说,尚待考证。留侯张良于公元前206年离汉时,刘邦送至褒中,张良献策烧栈道示项羽无“东意”,以防诸侯盗兵袭之,刘邦采纳这个意见,命张良在归途中尽烧所过栈道。张良急于返回和烧栈道,未必有兴致游览褒谷山水,刻石留名。据书体的时代风貌,为东汉人手迹。
“玉盆”素为褒谷之胜,凡游褒谷者,必玩“玉盆”。《金石萃编》载:”玉盆题名十二段”,依其时间先后,照录于后:
1.“祟宁□(改)元(北宋徽宗赵佶元年,公元1102年),□二十有□,□台张元翊,成□袁震武、岐下口师敏同游,穷溪壑之胜,刻玉盆之阳”。(横广四尺四寸五分,高三尺六寸七分。七行,行五、六字不等,左行正书)。
2.“河南李□彦粹游石门,登玉盆,预行者定武□□子实,开封王师彦希贤、徐师民叔 瞻、秦亭李师古□从、冯翊傅汝砺彦正、洛阳□中直子正。建炎已酉岁(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清明前一日行记,男松年侍”。(高二尺五寸,广一尺九寸五分。七行,行十字十一字不等,左行正书)。
3.“晏德广、段□□……师命祷雨,升潭□……而去,□(淳)熙甲辰(南宋孝宗赵*(上大左右八下日)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高三尺一寸广二尺九寸。三行,行六、七字不等,隶书)。
4.“石邵、段雄飞、晏袤,前时以祷雨舣舟玉盆侧。志岁月而去。乙巳清明前一日,以董堰复来同登,汛扫纵观。方羊久之”。(横广三尺一寸三分,高三尺三寸五分。六行,行七、八字不等,隶书)。
注:“乙巳”,为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方羊久之”,即喜欢玉盆石刻,盘桓留连,久久不忍离去之意。
5.“闾丘资深、田德夫、章德*(左木右予右木),庆元二年(1196)二月壬申,因视堰来”。(高四尺八寸,广二尺四寸,三行,行七、八字不等,隶书)。
6.“郭嗣卿、陈季时、程清叔。庆元戊……”(高二尺,广仅存一尺五寸五分。三行,行四字,正书)。
注:“戊”后所缺之字为“午”字。“戊午”即庆元四年(1198)。
7.“开禧二年(1206),人日(即正月初七),牟节甫、刘叔静来”。(高一尺九寸五分,广一尺五寸四分。四行,行四、五字不等,正书)。
8.“晶然安丙子文,抱孙、明孙与李□贵同来,嘉定己巳(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闰月清明日”。(高一尺八寸八分,广一尺五寸三分。四行,行七字左右,正书)。
9.“李□熊来,嘉定端午”。(三行,行三字,隶书)。
10.“邑令何武仲拉资中黄元英、广汉沈德明、普慈周伯光、黄养源来,同二子禄孙和孙侍行。嘉定辛未(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中秋后十日(八月二十五日)”。(高一尺九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五分。七行,行六、七字不等,正书)。
11.“曹济之、庞公巽、曹章、李禀,绍定乙丑(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清明日识”。(三行八字;正书)。
12.“石盆应有意,要洗贪者廉。前郡□李一鳌”。(高四尺六寸四分,广三尺七寸。五行,行四字,正书)。
注:《汉中府志》载:“李一鳌亩郑人,明万厉三十四年(1606)‘丙午科’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戍科’进士。曾任大名令及左布政使”等职。
“玉盆题名十二段”的时间,自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至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前后527年,仅有第五、十一段移存市博物馆,其余皆毁。
出处: 《汉中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