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石门铭》摩崖
《汉中市志》
《石门铭》摩崖,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二年(509)刻于石门洞内东壁,楷书27行,每行22字,字径5—6厘米。北魏梁秦典签王远撰文并书写,石师武阿仁凿字。
《石门铭》叙述西晋王朝东迁,南北朝对峙,汉中属于南朝,褒斜道废弃不用,石门因而闭塞。至梁武帝(萧衍)天监三年(504),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叛降北魏,至北魏宣 武帝正始三年(506),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奏请修复褒斜道。北魏王朝派遣左校令贾三德率领刑徒一万人,石师百名进行修复。至永平二年(509)竣工,由当时梁秦典签王远写了一 篇歌颂羊、贾二人修复褒斜道功绩的铭文,刻在石门洞内,故称《石门铭》。它不仅情文并茂,读之酣畅,且其书法为北碑中精品晶,备受推祟。
《石门铭》下方,还有一小方摩崖,高98厘米,宽28厘米,楷书7行,每行7—9字不等,有“贾哲字三德”题名。此称《石门铭小记》。内容是叙述石门开凿于东汉永平,修复 于北魏永平,皆称“永平”,以为异事而记。州、记》未题年、月与书撰人姓名,历代识者认为仍为王远补记,与《石门铭》同为一体。
《石门铭》是北魏著名石刻之一,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书法富有典型的魏碑特色,是研究我国书体演变极为珍贵的实物标本,向为金石、书法、文史界推崇。有关著录不少,但 由于交通闭塞,研究者难以亲睹原刻,传世拓片,有些字迹残缺,有的著录出现疏漏。今据原刻,照录全文。
石 门 铭
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将五百载。世代绵回,戎夷递作,乍开乍闭,通塞不恒。自晋氏南迁,斯路废矣!其崖岸崩沦,磵阁堙褫,门南北各数里车马不通者久之。攀萝扪葛,然后可至。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至于门北一里西上凿山为道,峭咀盘迂九折无以加,经途巨碍,行者苦之。梁秦初附,实仗才贤,朝难其人,褒简良牧。三年,诏假节龙骧相军督梁秦诸军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左方右写)嶓漾,抚境绥边,盖有叔子之风焉。以天险难升,转输难阻,表求自回车已南开创旧路,释负担之劳,就方轨之逸。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机发,精解冥会,虽元凯之梁河,德衡之损蹑,未足偶其奇。起四年十月十日,讫永平二年正月毕功。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填*(左石右奚)栈壑,砰险梁危,自回车至谷口二百余里,连辀骈辔而进,往哲所不工,前贤所辍思,莫不夷通焉。王生履之,可无临深之叹,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劳。于是畜产盐铁之利,纨绵*(上皿下左炎右刂)*(左曷右毛)之饶,充韧川内,四民富实,百姓息肩,壮矣!自非思埒班尔,筹等张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乃作铭曰:龙门斯凿,大禹所彰。兹岩乃穴,肇自汉皇。导此中国,以宣四方。其功伊何,既逸且康。去深去阻,匪阁匪梁。西带*(左氵右丿厂右干)陇,东控樊襄。河山虽险,汉德是强。昔惟畿甸,今则关疆。永怀古烈,迹在人亡。不逢殊绩,何用再光。水眺悠晶,林望幽长。夕凝晓露,昼含曙霜。秋风夏起,寒鸟春伤。穹隆高阁,有丰辚辚。咸夷石道,驷牡其驷。千载绝轨,百辆更新。敢刊岩曲,以纪鸿尘。
魏永平二年太岁己丑二月卯朔卅日戊申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洛阳县武阿仁凿字
《石门铭小记》原刻照录于后:
本西壁文后汉永平中开石门,今大魏改正始五年为永平元年,余功至二年正月,讫乎开复之年同日永平,今古同□□(似迹极二字)矣哉!后之君子异事同闻焉。
贾哲字三德
《石门铭》详细记述了北魏永平中,羊祉、贾三德改修褒斜栈道的经过,这是研究褒斜道历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料。改道后栈道的南段仍由褒谷上溯,但不沿褒水正源至衙岭山(今五里坡)入斜谷。而由褒谷上源的另一支流北栈河到紫柏山麓,再越紫柏山、柴关岭到回车。历史上曾把这条路叫回车路,由回车路经留凤关、酒奠梁、凤县,出散关到关中。
出处: 《汉中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