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门南北口复原的一段栈道和凉亭 2褒斜道石门南口
《汉中市志》
石门
一、名称来历。石门位于市北37里的褒谷南端,距谷口7里。古褒斜栈道南出褒谷为七盘山(又称鸡头关)所阻,行旅苦于攀援绕道。东汉永平四年(61),汉明帝刘庄下诏,在七盆山下阻碍栈道之地开凿穿山硐,汉中郡太守*(左畜右阝)君奉诏承办。石硐呈南北向,走向与褒谷河道平行,底部高度与栈道在同一水平线上,总长15.75米,宽4.15米,高3.6米。当时无隧道之名,以石门喻之,就叫栈道石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褒水又东南历小门,门穿山通道六丈余”。小石门即指此。
二、开凿时间。石门是汉中太守*(左畜右阝)君于汉永平六年至九年(公元63—66),承修褒斜栈道过程中开凿的,汉建和二年(148)《石门颂》记:“至于水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永平四年明帝下诏,经过一年准备,汉中太守*(左畜右阝)君组织两千多人于永平六年开工,永平九年完成,北魏永平二年(509)王远《石门铭》记:“此门盖永平中所穿”。《汉*(左畜右阝)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载:“水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
三、形制与开凿。石门是褒斜道的重要遗迹。1960年前后,文物部门现场勘察,并已上报国务院备案的“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的档案中记载:“石门隧道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北道口高3.75米,宽4.1米,南道口高3.45米,宽4.2米;南北高度不等,由南向北高差30至50厘米”。石门内壁并无斧、凿、钻之类的工具所留痕迹,岩面修整平顺。清人罗秀书等人记载,石门为火烧、水激或醋激后敲击而成。《褒谷古迹辑略》所载梁清宽书贾汉复《修栈道歌》中有“积薪一炬石为圻,锤凿既加如削腐”的诗句。
摩崖石刻
石门为褒斜栈道南端的门户,所在之地两山对峙,有“虎峰”、“熊山”之胜,漫道雄关 之险,褒水奔流于两山之中,文人、墨客览此胜迹美景,在石门内壁镌文记事、抒怀者世代不绝。自汉至明清的题刻,共发现34种,连同南北山崖上的摩崖总数达104种。其中有多次修治褒斜栈道的历史记录;有重修山河堰的真实写照;有历代著名人物的题字和诗文,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这些摩崖都是以石门为中心的,所以金石界称其为石门摩崖。镌于石门内壁摩崖石刻33种和南口顶端的“别有天”共34种。其中汉魏6种,宋代17种,明代4种,民国初年1种,无年月和年月不清的6种。
这些摩崖石刻在国内外最享有盛名的有13种,金石界统称石门十三品。以时代顺序为:
汉《*(左畜右阝)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左畜右阝)君碑》。
汉《帮司马校尉楗为杨君颂》摩崖,简称《石门颂》。
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简称《李君表》。
汉《杨淮、杨弼表记》摩崖,简称《杨淮表记》。
汉隶大字“石门”摩崖。
汉隶大字“玉盆”摩崖。
汉隶大字“石虎”摩崖。
汉隶大字“衮雪”摩崖。
曹魏《李苞通阁道》摩崖。
北魏《石门铭》摩崖。
南宋《晏袤释*(左畜右阝)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左畜右阝)君碑释文》。
南宋《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摩崖,简称《潘宗伯等通阁道释文》。
南宋《山河堰落成记》摩崖。
出处: 《汉中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