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县志》
佛坪县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清代及民国时期,外地人常到本县境内采挖中草药,县内一些药农种药销售。
建国后,人民政府发展中药材生产。60年代初,成立了县药品器械公司,专管中药材生产、收购和销售;70年代以后,中药材生产有较快发展。1983年,国家药材管理 局、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卫生部确定佛坪县为山萸肉生产基地县。药材部门大力引进、推广家种大宗常用药材,至1989年,全县种植中药材12000多亩,其收入占 全县多种经营收入一半左右,成为本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一章 种 类
1986~1988年,县中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调查,本县可供药用的野生天然中药材、 草药1000多种,其中常用中药材253种(家种82种)。
第一节 中药材
一、根茎类
党参、天麻、桔梗、柴胡、苍术、山药、半夏、前胡、黄连、虎杖、丹参、黄芪、大黄、天冬、白术、元胡、玄参、南沙参、苦参、当归、川芎、生地、麦冬、白芍、白 头翁、白附子、川牛夕、怀牛夕、青木香、玉竹、草香附、丹皮、紫苑、羌活、独活、汉防己、赤芍、天花粉、黄精、升麻、何首乌、川乌、草乌、蒿本、天南星、板兰根、 射干、萆槲、土茯苓、骨碎补、石菖蒲、茜草、百合,芦根、白茅根、山豆根、地榆、重楼、白芨、白芷、硃儿参、、苧麻根、老龙头、秦艽、威灵仙、土贝母、藕节,管仲、 薤白、商陆、苏麻根、葛根、木防己、九眼独活、黄药子。
二、藤木树脂类
桑寄生、木通、桑枝、松节、皂刺、忍冬藤、夜交藤、宵风藤、虹藤、鬼剪羽、勾丁、石南藤、通草、竹茹、干漆。
三、树皮类
厚朴、杜仲、黄柏、海桐皮、川皮、桑白皮、地骨皮、五加皮、祖师麻、椿根皮、白鲜皮,合欢皮、姜朴皮、紫槿皮、秦皮、棕板。
四、叶类
杜仲叶、功劳叶、银杏叶、荷叶、桑叶、枇杷叶、大青叶、侧柏叶、参叶、艾叶、石苇、淡竹叶、荆竹叶。
五、花类
金银花、野菊花、红花、辛夷花、蒙花、合欢花、莞花、木槿花,月季花、凤仙花、葛花、洋金花、枇杷花、冬花、蒲黄。
六、子实类
山萸肉、五味子、牛蒡子、紫苏子、牵牛子、车前子、女贞子、青相子、杏仁、充玉子、褚实子、莱服子、急性子、韭菜子、皂角子、地夫子、梭罗子、预知子、冬瓜子、冬瓜皮、桃仁、马斗铃、瓜篓、桔皮、桑皮、石榴皮、牙皂、柿蒂、白扁豆、枳壳、木瓜、黄精于、莞蒌子、苍耳子、柏籽仁、蓖麻籽、红小豆、薏仁、火麻仁、花椒、五倍子、椒目、葱子、丝瓜络、小茴香、王不留、停力子、龙葵子、吴芋、路路通、核桃、菟丝子、银杏、苦豆子。
七、全草类
金石斛、白细辛、毛细辛、大蓟、小蓟、蒲公英,荆芥、茵陈、瞿麦、益母草、败浆草、透骨草、仙合草、木贼草、老观草、萹蓄草、车前草、鹅不食草、马鞭草、鱼腥草、稀签草、青蒿、地丁草、马齿苋、淫羊藿、鹿寿草、伸筋草、夏枯草、金钱草、连钱草、蓼子草、绞股兰、早莲草、过路黄、紫苏、薄荷。
八、菌藻类
茯苓、猪苓、茯神、茯苓皮、马勃、灵芝菌、银耳、黑木耳、蝉花。
九、动物类
虎骨、豹骨、牛黄、寸香、熊胆、水獭肝、鳖甲、鸡内金、僵蚕、蝉蜕、蛇蜕、土鳖、灵脂、刺猬皮、虻虫、蜂蜜、蜂房、狗肾、熊掌、熊油、地龙、望月砂、夜明砂、乌蛇、蝉花、桑螵硝、蟾蜍。
十、矿物类
龙骨、钟乳石、滑石、云母石、阳起石。
第二节 草 药
本县草药资源丰富,储藏量较多的有:
竹根七、长春七、盘龙七、红毛七、青蛙七、偏头七、天王七、蝎子七、鸡心七、尸儿七、窝儿七、飞天蜈蚣七、地蜈蚣、牛夕血、石仙桃、三棵针、鱼别草、白花杜 鹃、桦兰芝、苦练皮、雷藤、血常青、白三七、红三七、夜关门、挑儿七、长虫七、楼骨丹、朱砂七、铁棒槌。
第二章 主要中药材简介
本县有国家和省统一管理的中药材18种,外销中药材50多种,主要有:
山萸肉
山茱萸树果实名山萸肉,当地俗名枣皮,古代医著中亦称石枣、药枣、魁实、肉枣、汤主、鼠矢、鸡足、蜀酸枣等。
用药成分:含糖类和有机酸类,其性平,味酸、涩,无毒。其果实含山茱萸甙或番木鳖甙、皂甙、鞣质、维生索A、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等。
功能:壮元气、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蜕,安神,通窍,明目强身,增加胃酸,帮助消化,助脾,古称健胃强壮药。
主治肾虚、耳鸣、耳聋、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月经不调、除风逐气、破症结等症;并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和降压及防癌作用。
山萸肉是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益明地黄丸、济阴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的主药之一。
生产:佛坪山茱萸,历史悠久。据陶弘景《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月、十月采实”。《本草经集注》亦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
佛坪为汉中地区山萸肉主产区。与国内其它产区对照鉴定,本县山萸肉具有果大肉厚、色红油润、药味纯正、病虫害少等特点。
建国初期,全县秦岭南部地区仅有山茱萸树90余株,1965年有1250株,至1970年发展到11255株,年产山萸肉300公斤(千果,下同)左右。70年代,中共佛坪县委书记李子良到各社队勘察,动员农民大栽山茱萸;1972年10月,县药材公司经理田维刚带领干部职工,背上粮食、被褥到彭家沟村金家坪,帮助群众栽山茱萸39亩。此后,全县逐步推开。1974年,全县栽山莱萸25000多株,420亩。
1975年,中共佛坪县委提出“把佛坪县建成天麻基地枣皮县”的口号后,层层动员,社、队利用闲地和荒地栽植,汉中地区药材公司、县药材公司从资金、种籽、技术等方面协助。至1976年,全县有山茱萸树67100株。1978年,中共佛坪县委书记杨树鼎、县长王泽厚,继续组织山茱萸的栽植培育。当年,全县栽山茱萸2050亩,县药材公司收购山萸肉2216公斤。1980年,中共佛坪县委第四次代表会决议;“力争当年户均栽山茱萸50株,尽快实现枣皮基地县”。省、地药材公司拨给扶持费3.2万元。县药材公司调运、收购、发放山茱萸种籽1580公斤,育苗32亩,组织调运树苗20万株,栽植3215亩。当年,县药材公司收购鲜山萸肉3626l公斤、干山萸肉202公斤。
1980年12月,佛坪县山茱萸科学研究所成立,从事山茱萸的科研工作。1975~1984年,县革命委员会、县人民政府组织县药材公司、农委、科委等部门40多人次,先后到周至县花耳坪、丹凤县、河南省西峡、内乡、安徽省六合县、浙江省临安县等地学习考察山茱萸生产、管理,加工等技术。1981年,县药材公司组织普查队,对全县山茱萸生产情况进行普查;聘请咸阳中药研究所技术人员为顾问,培训人员,传授技术。在全县推广山茱萸育苗技术,提高出苗率,将育苗周期缩短为1~2年。1982年,县委、县政府颁布《关于保护山茱萸生产的通告》,鼓励农民大栽山茱萸。是年3月,陕西省药材公司在本县召开全省山茱萸生产管理经验交流座谈会,推广经验。至年底,全县山茱萸发展到279252株。县药材公司1974~1982年协助西岔河乡磨石沟村,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土地梁建起200亩枣皮园。
1983年,县药材公司送山萸肉样品去中国药材总公司科技处,经直观鉴定,佛坪山萸肉质量为全国最优。同年9月,国家医药管理局、农牧渔业局、林业部、商业部、卫生部将佛坪县确定为全国山茱萸栽培基地县。
1976~1987年,省、地药材部门及县政府、药材公司,先后投放山茱萸扶持款13万多元,提供种籽17000公斤。至1989年,全县有山茱萸9000多亩,约170多万株,其中挂果30多万株,年产干枣皮35000多公斤,按社会自由交易价计,年收入约300万元左右,农户人均100元左右。
党参
用药价值:以根入药,根含皂甙、菊糖及微量生物硷,其味甘苦,性温,有微毒。具有益气补虚、补脾、温中、安神、定喘功能。主治痨伤体弱,四肢无力,虚寒泄泻,心神不宁、心悸气短,咳嗽痰喘、口干、脱肛、子宫脱出等症。
生产:从清代起,全县各地均有种植,以上沙窝“天华山党参”质量最优,其特点为独根、皮松肉紧、断面呈黄色、菊花纹,皮呈螺旋状。清代至民国时,环绕天华山的大混人坪、小混人坪、火烧坪、牛角湾、梳子厂、兴隆湾、天板梁、蓼叶坪等处为党参种植基地。建国前,教场坝药农李启衡在天华山种植、加工党参,远销西安、上海、郑州、广州等地,年销5000至6000公斤。
建国后,1951年11月,佛坪县贸易公司陈家坝党参加工厂建立、收购、加工、销售党参。此后,党参发展缓慢。1962年,县药材公司收购党参仅20公斤。
1963年,县人民委员会从贫困队补助款中拨出5000元,支持各生产大队购买党参种籽种植。该年,大古坪、彭家沟等生产大队种植党参240多亩。上沙窝生产大队在天华山种党参57亩,3年见效,但因管理不善,逐年衰退。县药材公司1978年收购党参835公斤;1980年收购14公斤;1983年收购127公斤。
天麻
用药价值:天麻含天麻素(对羟甲基苯一B—D一比喃葡萄糖甙),对羟基苯甲醇、对胡萝卜素、香夹兰醇、维生素B等,其中天麻素具有明显的镇静抗惊作 用。
主治: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惊风、拘挛瘫痪、癫痫,高血压等病。
生产:佛坪县境内各地山林间均有生长。1971年以前,多为自然生长,农民在山林间寻挖,或耕地时偶然挖得,故年收购量很少。
1971年,县药材公司先后在老庵大队、郭家坝大队药场,人工试栽成功,此后,逐渐在全县推广。1975年,中共佛坪县委发出“把佛坪建成天麻基地枣皮县”的号召后,1976年10月,县药材公司从外地请技术顾问,传授技术。先后培训技术人员502名。1978年,全县栽天麻21840窝,县药材公司收购鲜天麻3400公斤。1979年,全县人工栽天麻20693窝,县药材公司收购鲜天麻5813公斤。1983年,收购干天麻2311公斤。1986年,收购干天麻2642公斤。
杜仲
又名丝棉树。药用树皮、树叶。杜仲味甘、微辛,性温。有补肾、强筋骨、降血压、安神、安胎等功能。
主治:尚血压症、头晕目眩、腰膝酸痛、肾虚尿频、胎动不安等症。
杜仲在全县均有分布,原系野生。建国后,开始栽培。1962年,县药材公司收购101公斤。1969年,收购1102公斤;1973年,收购1732公斤;1978年,收购2993公斤;1985年,收购3755公斤。1987年,全县栽植17.46万株;1989年,全县栽植达到2023亩。
麝香
又名寸香、麝脐生、当门子。味辛,性温。具有开窍、通经络、消肿、止痛功能。
主治:中风、痰厥、惊厥、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痛疽肿毒等症。
佛坪县民间猎户历来有捕麝取香习惯。建国前,自由交易。1950年起,麝香由县贸易公司收购。60年代初,归县药材公司或指定供销部门代收购;1964年,县药材公司收购4000克;1968年,收购4200克;1977年,收购2800克;1982年收购4000克。1985年,收购156克。是年,国家将麝香列为保护资源的药物之一。1986年,县药材公司报省列为麝香收购点之一。该年,收购181克。1988年后,因林麝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猎捕,收购量逐年减少。
金耳环
别名金石斛、金钗石斛。味甘、淡,性平。有舒筋活络,除风去邪,解热镇痛功能。
主治:气血虚弱、湿热多汗、各种眼疾、呕吐不食等症,特效小儿四六风。
金耳环生长在阴湿石岩处,或多年生长的冬青、栎等树干上,多系野生。全年均可采收,以春末夏初和秋季采收为好。栗子坝乡女儿坝村药农蔡成才,经过多年苦研,采种种植,栽培成功。
猪苓
味甘,性平,有利尿渗湿、明目功能。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胀,淋症,脚气,白浊,带下等疾。
本县野生猪苓资源丰富,一般生长在海拔1200~2000米的阔叶林地带的龙草坪、长角坝、岳坝、栗子坝等乡,岳坝、栗子坝尤多。1962年,县药材公司收购干猪苓164公斤;1966年,收购2049公斤;1969年收购2563公斤;1983年收购11748公斤。1987年5月,东岳殿乡关沟村刘光云挖猪苓150公斤,收入2000多元,其中有一猪苓状似小儿, 重2公斤。
茯苓
又名云灵、松苓,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能。
主治:尿少浮肿,便溏泄泻,脾虚食少,小便不利,呕吐、遗精、淋症、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疾。
本县茯苓多系野生,夏末秋初采挖。县药材公司1977年引进人工栽培技术,该年全县种植445窝。1978年,石墩河乡回龙寺村挖1窝茯苓31公斤。是年,全县种植茯苓10840窝。1979年全县茯苓丰收,县药材公司收购鲜茯苓18692公斤。
第三章 管理与加工利用
第一节 管 理
清代和民国时,县境内中药材由药商收购、贩运、销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县境内厅城、厚畛子、岳坝、东河、袁家庄、西岔河、陈家坝、大蟒河、都督镇等集镇,有私营药铺13家。民国时,县境内私营药铺14家,经营中药材,运往外地销售。建国初期,中药材由佛坪县贸易公司经营。1961年12月,佛坪县药品器械公司成立,兼营中药材;1964年,改名为县药材公司,专营中药材购、销,内设办公室、生产组、业务组、门市部和药材加工厂。1980年12月20日成立佛坪县山茱萸科学研究所,隶属县药材公司。
佛坪县药材公司1962年~1989年中药材生产经营统计(选年) 单位:元
年度 种植面积(亩) 收购金额 销售金额 利 润
1962 137 69014 92314 523
1965 521 15224 77228 4599
1968 29031 136203 224
1973 336 25000 276258 871
1976 731 101000 481610 736
1979 1649 95972 414996 13960
1985 18300 692669 14899
1988 2565 97800 182400 100000
1989 650 50200 2081500 37000
佛坪县药材公司1962~1989年大宗药材收购统计表(选年) 单位:公斤
年 度 1962 1965 1968 1973 1976 1979 1985 1988 1989
种 类
山萸肉 1473 89 556 871 838 1044 4149 2629 8253
天 麻 69 455 481 12 16 598 1004 909 827
党 参 20 431 328 141 58 164 4 260
银 花 190 70 340 661 719 786 101 194
杜 仲 101 632 542 922 2012 2717 3755 4396 888
猪 苓 164 436 2003 622 1016 1488 1879 1118 2963
紫 胡 18 85 281 1619 513 437 1127 1116
麝香(克) 300 2650 4200 1500 1200 3670 156 10
熊胆(克) 2250 1750 1700 1290 1 61
大 黄 111 450 792 1371 734 756 714
木 瓜 47 65 668 447 1102 363 130 341
苍 术 2723 307 251 522 371 640 485
五味子 13 276 2870 1274 3857 515 3582
参 叶 280 77 123 95 104 449
细 辛 2 150 25 71 15 271 71 30
丹 皮 4 98 66 3 27 200 769 92
木 通 125 2096 1637 3719 655 2605 3657
辛夷花 3 20 31 25
豹 骨 13 18
前 胡 11 35 240 22
黄 芪 4181 82 10 124 77 105
丹 参 1014 500
木 贼 15600
一、药价管理
建国以后,本县中药材收购、销售、价格,执行国家统一价格。个别中药材按当地生产形势,经县政府物价部门批准调整,或执行临时浮动价格。1972年10月10日,鲜山萸肉收购每公斤混等0.52元,作种子的价格每公斤0.60元。1984年10月9日起,对熊胆、豹骨、麝香、杜仲收购实行浮动价格。1985年8月5日起,对山萸肉实行扶持与交售商品挂钩的办法,每公斤干山萸肉20元。1987年后,山萸肉等收购价随市场价浮动。1986年8月,汉中地区物价局授于县药材公司执行物价政策“信得过单位”称号。
二、质量管理
建国后,本县按中国药材公司及省有关部门下达中药材质量标准进行管理。1978年4月30日,县药材公司对合欢皮、柴胡、大黄等药材的规格质量作了规定;1983年,县药材公司贯彻《陕西省中药材饮片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和《陕西省药店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该年9月,县药材公司确定专职药品检验员,定期检查中药材质量;县药品检验所检验员定期检查药材公司、医院、药店中药材质量。1983年1月15日,省卫生局、医药局授予县药材公“1982年中药质量先进单位”的称号。
三、药材交易管理
建国初期,县贸易公司经营当归、大黄、麝香3种,其它品种由私商自由购销。1985年,中药管理品种调整为24种,严格控制长途贩运。1974年7月,县药材公司制定县境内部分中药材供应分配比例、供应办法。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对管理药材走私行为予以打击。1985年起,除甘草、杜仲、厚朴、麝香,为国家统一管理外,其余自由购销。1985处9月3日,县经委、县卫生局、县工商局联合批转县药材公司《关于加强医药、药材市场管理的报告》规定:”二类中药材在全县没有完成外贸出口计划前,除委托各级供销社收购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插手收购、套购或经营。”1986年,陕西省经委399号文件中确定;“佛坪县为我省麝香收购点之一。”1987年10月8日和10月13日,县人民政府两次发出《关于加强山萸肉管理的通知》和《补充通知》,山萸肉的购销统一由县药材公司经营,或县药材公司委托基层供销社、乡镇贸易货栈和个体工商户代收代购,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经营,对未批准经营山萸肉的单位和个人,由工商部门严肃处理。1986年至1988年,县工商局及其所属部门在全县各地检查没收私贩杜仲1100公斤。
第二节 加 工
1951年11月,县贸易公司在陈家坝建成党参加工厂,收购、加工党参,销往西安等地。1956年撤销。
1970年8月,县药材公司内建中药材加工厂,加工种类有:
神曲:1973年加工1000多公斤。
舒筋活血酒:1971年至1972年,用木瓜、三七、杜仲、元胡等20多味中药加工,年产150多公斤。
山萸肉:从70年代始,收购鲜果,由城镇闲散人员手工加工。1981年,汉中地区药材公司支援资金购远红外线烘干机一部,进行山萸肉烘干加工。该年加工鲜山萸肉55000多公斤。
茯苓:1979年,加工18692公斤;至1986年,共加工鲜茯苓39159公斤。
天麻:1971年始,对鲜天麻进行洗、蒸、除皮、烘(或晒)、熏、加工。至1987年,加工5660公斤。
出处: 《佛坪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