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
《城固县志》
张骞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探险家,陕西汉中城固人。其故里在今城固县城西南二里白崖村,墓在县城西七里的饶家营,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张骞墓座北向南,南北长三十五点六米,东西宽二十米,呈长方形,面积为一点零五亩,冢堆南北长十三米,宽八米,高五米,呈椭圆形。墓周砌以石基,防水浸蚀。
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高一八二厘米,宽八十厘米,厚十八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左侧碑题为:“汉博望侯墓碑记”,系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城固知县胡瀛涛撰立;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裔”诸名,与左侧碑同时刻立。墓前右侧两大柏树之间,又竖一碑,题为“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碑阴刻《汉书·张骞传》全文,系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刻立,由该校教授、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黎锦熙书写的。
墓前约十五米处,有两尊汉代石刻,其形如虎,号曰:“石虎”,又说为“天马”,相对高踞,姿态雄壮,格局大方。
张骞于公元前一三八年(汉武帝建元三年),奉汉武帝(刘彻)命,出使西域。任务是联络大月氏(音“肉祗”)国,夹击当时汉朝和大月氏的共同敌人——匈奴,不幸途中被匈奴抓住,拘禁了十年,后来得便走脱,越过葱岭,经大宛(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费尔干)、康居(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与巴勒喀什湖之间),到达大月氏。其时大月氏在妫水(阿姆河)北建立了王朝,并击服妫水南的大夏国,游牧生活已经改变为农业国,不愿东来再与匈奴为敌。张骞逗留了一年多,只好回国。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拘禁了一年多。公元前一二六年(汉武帝元朔三年),张骞乘匈奴内乱,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出国时带着一百多人,前后十三年,回国时只剩下他和副使堂邑父两人了。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完成夹击匈奴的任务,却亲身经历了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诸国,并且听说到其它五、六个国家的情形,增添了许多新知识,探索了中西各国的交通路线。于是,他向汉武帝建议:应用和平方式,对待西城各国。可由西南方向,经身毒(印度)转大夏,比较安全,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即派人从四川、云南一带分几路向西南出发。后来,虽都被途中的国家所阻拦而折回,但消息传播山去,西南的一些国家和部落,都和汉朝开始往来,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前一二三年(汉武帝元朔六年),张骞随大将军卫青去抗击匈奴的侵略。因为他在匈奴住过多年,熟悉匈奴的情况,给汉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打了胜仗,立了战功,加上他以前出使西域的功劳,被朝廷封为“博望侯”。
公元前一二一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张骞与李广俱出右北平抗击匈奴,因错过行军日期,被撤销了“博望侯”的爵位,废为平民。
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直打到祁连山,汉朝和西域各国的道路畅通了。这时候,张骞虽然失掉侯爵,成为平民,但他仍关心中西友好往来,又向汉武帝建议:乘胜连络乌孙(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以南),再抑强暴的匈奴。
汉武帝又采纳了张骞的建议,授以中郎爷的官衔,于公元前一一五年(汉武帝元鼎二年),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成功,乌孙国王派了几十个人护送张骞回国,逐渐和汉朝亲密起来。
张骞回国后一年多因病死去。不久,原随张骞出使而分遣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寘及诸旁国的副使,陆续回国,大多数带着各国使臣同来。于是,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建立和发展起来了。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后二十多年,不但开辟了中西的交通要道,建立了友好的中西关系,而且还把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养蚕、缫丝、冶铁、造纸以及农业的先进技术传播到西域去,又把西域的音乐、午蹈等艺术和葡萄、苜蓿、石榴、大蒜、西瓜、核桃、蚕豆等土产带回中国来,对中西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此,汉、唐千余年间,张骞开辟的这条道路,中西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成为运销丝织物和友好往来的主要道路,中外史学家们形象地称它为“丝绸之路”,张骞就是这条“丝绸之路”的创始人和先驱者。
附记:
(一)古城遗址:古城原名“古胡城”或“胡城”,在张骞墓西二十三华里处,位于今城固县柳林公社古城大队东北隅高原上。东西长约四百米,南北宽约三百米,呈长方形,城址宛然尚在,时出古代残砖破瓦。
古城的来历,据《舆地纪胜》、《陕西通志》、《汉中府志》、《城固县志》俱载:“古胡城:在城固县西三十里。张骞使西域,与胡妻、堂邑父俱还汉中,筑城而居此”。
(二)石虎传说:关于张骞墓前的一对石虎,当地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张骞班小时候在城固县北三十里的斗山上读书,一个大热天的下午,他独自一人到斗山后面湑水河边柳荫下纳凉,不觉朦胧睡着了。忽见由湑水河上漂流下来一只槎(木筏子),他跳上去,任其漂流,忽到一处停止了。他跳上岸,抬头一看,偌大一座宫殿,上写“斗牛宫”三个大字。他走进宫,信步闲游,见一所宫院,楣题“织锦室”三字,他走进去,见织女在织锦,就近一看,织的是状元榜,首名状元是“城固张骞”。他心里一怔:“我将来是状元,但我妻生得丑陋,怎配做状元夫人呢”?哪知他思想上刚一活动,还未说出口来,只见织女扯掉榜上他的名字。他不禁便问:“你为什么要扯掉张骞的状元呢”?织女头也不回地说:“此人不可中状元,未中状元就先嫌妻”。张骞大失所望,深自忏悔,打消了嫌妻的念头。又把织锦室上下打量了一番,懊丧地退了出来,走出斗牛宫,跳上原槎,呼呼呼又飘回原处,醒来还在柳荫下。
后来,张骞在朝里做了官,一天,皇帝设朝议事。忽然从空中掉下两个怪物,在“九龙口”蹦跳不已。皇帝下令群臣去认,文武两班都认不得,最后,张骞上前一看说:“这是天宫织女的两块支机石呀”!怪物被认准,停止不动;皇帝就封张骞为“认宝状元”。
张骞死后,皇帝令人将那两块石头,雕成虎形,放在张骞墓前,替他看坟守墓。这就是今天所见张骞墓前的一对石虎。
关于这一段神话故事,历史上称为“张骞乘槎泛海”或“张骞误入斗牛宫”。它并不是起自近代,也山不是只流传于张骞的家乡汉中、城固一带。而早在隋唐以前,就流传全国,有人用它写诗编戏了。
如唐代人诗人杜甫《有感五首》之一,有“乘槎断消息,何处觅张骞”之句。明太祖朱元璋在其《咏雪》诗中有“九曲黄河凝底冻,张骞无处再乘槎”之句。
戏剧方面,元明杂剧,无名氏撰的《张骞泛浮槎》;清代杂剧,有舒位撰的《博望访星》,李文翰撰的《银汉槎》等。
出处: 《城固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