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门堰
《城固县志》
五门堰相传创自汉居摄二年,原名唐公*(左氵右败),灌斗山北土地。南宋绍兴初年于斗山北麓塔木槽渡水,始灌斗山南,堰头“截水作堰,创为五门”始称五门堰(详见水利志)。
附属文物有阁、庙、石碑。观音阁,道光十七年(1837)建。阁由台基、木架、顶三部组成,台基长4.6米、宽1.2米、高0.97米,全用石条垒砌。1984~1986年政府拨款11.4万元维修。龙门寺庙,庙在堰头西南20米处,三进两院。进门,三间两层旧式瓦房,嘉庆二十一年(1816)创修。光绪三年(1877)夏毁于火,同年重建。楼上原有太白神泥塑,1958年毁。二进,三间清式瓦房,是禹稷殿,明万历四年(1576)修建;殿中有后稷夏禹泥塑,左有乔起凤,右有高登明泥塑,解放后均毁。近年重塑,中为后稷夏禹,两旁为蒲席、乔起凤、高登明、张世英泥塑像。后一排是大佛殿,清式瓦房,康熙十五年(1676)重建。1985年汉中地区拨款翻修龙门寺庙,现焕然一新。石碑,原有22通,现存4l通,是研究五门堰的重要实物资料。
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 《城固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