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名胜古迹》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宝鸡市龙泉中学内。
遗址位于宝鸡市金陵河西岸台地上,台地高出水面约20米,东面隔河与贾村原相望,金陵河由此而南流注于渭河。遗址中心面积约25000平方米。
遗址是解放后发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8年、1959年、1977年作过多次发掘。共发现房屋32座,窖穴15个,墓葬439座,生产工具、生活用具1700余件。
房屋是方形圆角的土坑。房内地面系先铺一层姜石浆,然后抹一层草泥土。四周墙壁也涂草泥土和灰色硬面,光滑平整。房内有瓢形火塘,塘旁斗洞内有大量的白色草灰,当是保存火种之用。
烧制陶器的陶窑,多已残破。一为筒形窑,与半坡陶窑近似。一为袋形窑。
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有的墓相互打破,有的墓上下叠压,距地面深浅不一,是当时一个氏族的公共墓地。葬式是仰身直肢,头向西北(或西),面向上。有个别墓为两手交叉和两脚交叉仰卧。有牛奶屈肢葬。俯身葬的头向不太固定,还有二次葬和瓮棺葬。
瓮棺葬是以陶瓮、陶钵作为葬具,专门埋葬小孩的一种葬俗。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可分:
陶器:尖底罐、尖底瓶、罐、瓮、钵、盆、壶、杯、鼎、三足器、小盂、器座、器盖、甑、锉、环以及人像等。器上纹饰较简单,主要以绳纹为主,多施于瓮、罐、尖底瓶等外部。彩绘纹饰多施于盆、钵、瓶的器沿和腹部,纹饰有三角形纹、圆点纹、波折纹、网纹,在细颈瓶上绘有生动的鱼纹和鸟纹,但较少见。出土一件船形壶腹饰网纹,十分珍贵。
石器:有斧、*(左石右奔)、铲、磨石、磨棒、球等。
骨器:有镞、铲、锥、针、珠、鱼叉等。以骨铲最多。它们的骨料多用兽的股骨,一端磨有锐利的锋刃,另一端仍保留原来的骨节。骨针的大小与今日的钢针无甚差异。
其他:有颜料、蚌壳、螺壳和兽骨等。颜料有紫、红两色,有的做成彩锭。
发掘情况表明,北首岭仰韶文化堆积基本上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文化属于本遗址的仰韶晚期。中层的文化面貌与半坡类型诸遗址大体相同。下层距今7000年左右,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早,但在文化内涵方面,又显然与半坡类型有密切联系。
现已在遗址开辟陈列室,展出部分文物,以供参观。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