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应仙
乾隆皇帝游毕江南,又转到北方。这天,他上了贾村塬,听说兴隆寺过会,就带着随从来寺里降香。
兴隆寺在蟠龙乡南社村跟前,大约二十来亩,修有前阁子、后殿堂、左僧房、右禅廊。梁上尽描的金龙,椽口全画的彩凤,真个跟爷爷庙一样。这寺据说是照长安大雁塔的样式修的,因此,阔气的再不能说了。
正好,这一天是正月十五,来赶会的男男女女真个人山人海。门口几班吹鼓手,能把天吼塌;里头念经的,震得地动弹。
乾隆皇帝进了大佛殿,恭恭敬敬焚罢香,连磕三个响头,就起身出来,满到处转留看热闹。他是私访,没穿王袍,谁也认不得,因此,在人群里挤来挤去,众人只当是香客。天这么热,一个皇帝钻在人群里,图啥哩!嘿?乾隆是个风流天子,明里降香,暗中寻着看俊女娃哩。据说,他游江南,就闹了不少笑话。
正转着,忽然人群里迎面走来个十六岁的黄花闺女。他才看了一眼,就象喝了大曲酒,差点醉倒。*(左口右外)女子长的世上再寻不出第二个,比天仙还俊几来。乾隆看愣了。*(左口右外)女子也觉着了,紧走了几步,想躲开。乾隆一看,忙挤到跟前,心里禁不住,要在人窝窝动手动脚。随从知道百姓最犯病这事,要是看见胡来的,非打爬下不可。因此,赶紧把圣上挡住了。
这天晚上,乾隆歇在兴隆寺跟前的南社村。一个出门就坐轿的皇上,这么折腾了大半天,累得腰酸腿疼,倒在床上象个瘫瘫。随从端来酒肉,也懒得起来吃,就这么和衣睡啦。眼睛刚要闭上,忽见白天*(左口右外)个女娃笑嘻嘻地站在门口。乾隆象吃了仙丹妙药,即当来了精神,急忙跳下床,一门口去拉扯人家。谁知*(左口右外)女子笑着跑咧。乾隆急了,勾上鞋在后头楞撵。一直撵到兴隆寺里一个没人处,才截住了。这回他下下一看,这女子在月亮地里更俊了。比他*(左口右外)一拉拉妃子强的太多,他一下子毛病犯了,就一把把女娃抱住……正在这当儿,忽然传来惊天动地的吵闹声。吓得他睁大眼睛一看,嘿!人躺在屋子里,刚才是做了个美梦。
可是,*(左口右外)吼叫声却越传越近。只听乱说:“快动手啊!”还听见啥铁器碰得叮当乱响。乾隆一下子给吓愣啦。听声辨向,分明一伙人朝他房子涌来,要刺王杀驾哩。他不由得摸摸脑壳,头上的凉汗也踉着下来咧。忙喊:“侍从何在?”随从连忙应声:“奴才侍候。”
乾隆说:“外面什么声音?”
随从忙答:“兴隆寺夜搭香山,不慎失火,四乡五里的百姓起来搭救。”
乾隆心里骂了一句:“悔气!”就要倒回去睡觉。可是,一想起刚才打断的好梦,不由得想借这机会,走过去寻找和佳人欢聚的*(左口右外)个地方,或许丢失的乐趣还能拾来一点。这就急忙出门,和随从一起来到兴隆寺。
没料想,火药味着的太大,寺里早已乱成一锅粥啦。别说寻找旧地,连*(左口右外)地皮也不敢挨。乾隆连声说:“可惜,可惜!”
这时节,火势比先前更旺了。可人们都在眼前,没一个去救。隆忙问:“咋不救哩?”众人说:“旱塬上没水。几口深井,都刮干了。各家收的窖水,要过日子,不能用啊!”
皇帝一想,这也是啊。可不救火,把寺院烧散伙,咋找得着和女娃相会的地方哩?他眉头一皱,忙说:“快,取土压火。”一句话把众人提灵醒了。地里有庄稼,不能取土,大家就涌进村子,在个空地上,挖的挖,端的端,不到两个时辰,火果然压灭了。再看取过土的地方,竟变成了十几亩大的深坑。接着,北边卷过来一股黑云,下起大暴雨,到天明,这坑里积得满荡荡的。太阳出来一照,水翻花儿,跟大湖一样,好看极了。
因这湖是乾隆叫挖的。众人一看,旱塬上有这么一池好水,觉得难得,就要装成客官的乾隆给取个名儿。乾隆最爱看花做诗,可他做的尽是歪诗,没一首赢人。这时,站在湖边,摇头摆脑,看了一阵,说:“叫大海吧!”
跟在旁边的随从一听,可急坏了,心想:“这老头怕是老糊涂咧,就这么个大涝池,硬要叫大海,传出去,还不叫人笑掉牙?幸亏乾隆说的是东北话,关中人听不大懂。随从就乘机给百姓们说;“取下名儿啦,叫做大汉!”
众人一听,祖祖辈辈旱得要命哩,还取个大旱,这不把命全要啦?乾隆也不答应阿!明明取的是大海嘛,你咋……可是,还没等他说出口,随从就忙接过话头:“众位,大汉这名儿再好也没有了。“汉”字取义河汉,就是天河的意思。大汉就是‘天河中最亮的星’。既是天河里的星,那就带着水啰!这里是旱塬,有这么个吉兆,还不好么?”
百姓没文化,一听,带懂不懂,也没说的了。乾隆还有点不服气,可听随从解释得入情入理,肚子里唧咕,脸上却带笑点头,就算默认了。
从此,这村子也就叫了大汉。谁知,自从取了这名儿,贾村塬上连旱三年,饿得人肚皮贴了脊梁。百姓们可不管你天河,天汉。倒把这名儿读成了“大旱”。还说,天不下雨,就坏在这两个串儿上。虽然,后来才知道这是皇上起的名儿,可天高皇帝远,也不怕他追究。一声吼,逼着个文墨先生改村名。老先生起初说啥也不敢答应,后来,推不过,就把“汉”字改成了“韩”字。这村就叫大韩村。大韩村那个大涝池至今还在,方园百里的人都知道。
讲 述 者:陈 琳 男 71岁 文盲 汉族 厨师 蟠龙乡北社村
搜集整理者:秦应仙
流 传 地区:蟠龙乡
搜 集 时间:1686年4月2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