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华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送儿子进京赶考。来到一座大山前。突然听见前边传来一阵哭啼声。“大清早,什么人在路上哭呢?”父子二人觉得奇怪,就顺着声音寻去。转了一道湾,见前面不远处有个老太太坐在路当中,哭得很伤心。老。太大的旁边放着一个小竹篮,篮子里有三条干鱼。老太太头顶的树枝上吊着一只白狐狸。狐狸是被套坡客埋的夹子夹住吊了起来的。老太太见有人走过来,就指着白狐狸说:“行善的好人,把它放了,我保你儿子上京应试能够金榜题名,还能坐马头(武官)。”父子二人听罢,吃了一惊,心想:“这位者太大怎么知道我们是上京应试的呢?看来,她一定有些来历。我们救了那只白狐狸吧,万一被套客知道,全家性命就保不住了。不救吧,老太太那么大年纪了,又苦苦哀求。”父子二人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老太大象看出了他们的心思,指着被吊的白狐狸和篮子里三条干鱼说:“你们不要害怕,只要把它放了,把三条干鱼吊在那儿,套坡客是不会害死你们的。”父子二人听她这么一说,才打消了疑虑,按照老太大的说法,放了白狐狸,再把三条干鱼吊在那里。就在他们放下白狐狸时,老太太就地一滚,也变成一只白狐狸和他们刚放开的白狐狸一起,头也不回地跑走了。父子二人这才明白,原来那位老太太和被吊着的白狐狸是一雌一雄两个狐狸精。
父子二人放走白狐狸后,不久到达京城。通过殿试,儿子果然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也正如那位老太太说的一样。坐了马头。皇帝对他的才学很赏识,就派他到自己家乡任职。不久,他同父亲以及许多随从启程回家。当他来到放狐狸精的地方,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日救狐狸精和吊三条干鱼的事来。由于一时高兴,就给吊三条干鱼的地方取名“干鱼吊”接着继续向回走。当来到一个小山村时,天色已晚,就把这里叫“黑鱼”。第二天,他们来到另一个山村,天气阴了下来,而且潮湿很大,于是便给此地取名“潮鱼”。他回到家乡后,因自己官坐马头,就给自己家乡取名“马头”。天长日久,这些地名都叫转了音,把“干鱼吊”叫成了甘峪庙。把“黑鱼”叫成了黑峪,把“潮鱼”叫成了晃峪,把马头叫成了码头。今天,还这么叫着哩。
讲 述 者:赵猪娃 男 62岁 初小 汉族 农民 晁峪乡晁峪村
搜集集理者:袁国华
流 传 地区:晁峪乡
搜 集 时间:1986年11月20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