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引才
姜子牙钓鱼台东边,隔一山梁,就是山神殿滩,也长着柏树。不同的是钓鱼台的柏树漫山遍坡,成片成林,山神殿滩的柏树却面积很小,树也稀少。除了这两个地方,钓鱼台附近,就再也没有成片成林的柏树了。要说原因,这里还流传着个故事。
商朝来年,君昏臣奸。姜子牙虽有满腹经纶,胸怀七略,也无人过问。他年过七十了,还在商都朝歌城中屠牛贩酒过日子。偏偏又娶了个好吃懒做的老婆马氏,还常常骂骂叨叨,闹个没完。姜子牙一气之下就离开了朝歌城。他渡过黄河,进了潼关,沿渭河南岸西行。一路上听人说西伯候姬昌仁德有道,招纳贤土,所以就一边走一边打听。当来到磻溪附近的时候,一问当地居民,才知已经过了岐州。他就决定在这附近暂时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举目四顾,但见北边滔滔渭水,日夜奔流东去,沿河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唯有南边,青山苍苍,白云隐隐:伐鱼河水,迥旋激石。山灵水秀之气,钟合斯地。子牙心中高兴,就向南行入山。没想到钓鱼台同山神殿滩仅仅只有一道山梁之隔,又因当日天晚,再加子牙老人眼花,匆匆之间却走进了这山神殿滩。第二日天明一看,这个地方山虽然不高,也还幽静;水虽然不深,尚有一溪,心里思谋着,再走也不见得有好地方。好在这里距周文王活动的地方也不太远,就将就着住了下来。
姜子牙住在山神殿滩,觉得地方倒也罢了,但总觉得有点山空林寂之感。想起“要找清高士,松柏丛中寻”的谚语,于是他就上南山采来了柏树种子,从山下借来了犁和牛,他住的周围种起了柏树。他犁呀种呀,种呀犁呀,干了一天,傍晚时就种到了西边山梁上。这时姜子牙身立高坡,极目远眺,只见落日余辉,洒满崇山;泰川风物,尽收眼底,他感到格外地心旷神怡。他低头一望看到了钓鱼台。这时的钓鱼台啊,在夕阳的照耀下,优美极了。巍巍青山叠翠,淙淙碧水欢歌。樵夫返户,宿鸟归林,既清静,又幽雅,他决定搬迁于此地。于是又把种了一天的柏树种子揽了起来。只是当时天快黑,人心也忽,没有把柏籽揽尽,所以还剩了些在山神殿滩里。
第二天,姜子牙搬到了钓鱼台,但见秦岭的两个峰一个伸向东,一个伸向西,山青水秀,场地空阔。伐鱼河水敲打着山石,叮咚而下,向北注入渭河。兹泉清冽,银鳞荡波。璜石兀立,砥柱中流。经姜子牙又种上了满山满坡的森森翠柏,就显得更加幽静美好了。他这才结草庐,筑石室,称心如意地坐在那块大石头上,守日待时,痛痛快快地在兹泉中钓起鱼来。
人们传说:钓鱼台的仙树姜子牙亲手种的,山神殿滩的柏树是姜子牙揽剩的,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在钓鱼台周围,除了这两个地方的柏树成片成林外,附近其它地方是 很少有的。
讲 述 者:胥甲奎 男 67岁 文盲 汉族 农民 天王镇胥家村
搜集整理者:胥引才
流 传 地区:天王镇
搜 集 时间:1979年2月13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