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宝鸡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苏轼与《卖酒楼》

《可爱的金台》


  晓入陈仓县, 惟余卖酒楼。
  烟煤已狼籍, 吏座尚呀咻。
  这节五言诗是北宋嘉祐7年(公元1062)苏轼对陈仓古城的真实写照。《卖酒楼》是苏轼初入仕途,任凤翔大理评事签判的第二年,到宝鸡县检查、处理囚禁工作时写的一节叙事诗。虽然仅四句20个字,但结构精巧,语言清新自然,韵味醇远浑厚。作者在这里寥寥几笔,绘声绘色地写出了他此次在陈仓城所见所闻的四种景象:清晨,仅存一楼的陈仓城,烟煤狼藉的卖酒楼,吆三喝四的吏卒,构成了一幅乾坤疮痍、人民辛酸的历史画面,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忧虑和希望。
  苏轼任凤翔签判前,曾于1056年3月同父亲苏询、弟弟苏辙离四川,过汉中,经宝鸡,赴京城开封应试,兄弟二人同时中进士。次年因母亲病逝,父子三人又经宝鸡奔丧回蜀。两到宝鸡,宝鸡明媚的山川风光,淳朴的民情,如画的亭台楼阁及其一草一木,都曾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起阵阵的涟漪。当年的卖酒楼雄居古陈仓城中,背负盘龙塬,面对鸡峰山,渭水涛涛经流于楼前,千河、金陵河潺潺于左右,古木交荫,岚光远映,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登斯楼也,不仅可尽品西凤名酒,领略陈仓风情,更有凭栏眺望,极目远舒,心旷神怡之感。文人墨客、大商巨贾、官宦吏卒、殷实民家,无不把卖酒楼当作极好的去处。
  然而,时隔4年,苏轼从凤翔再到宝鸡时,陈仓古城,处处狼藉,瓦砾一片,唯有卖酒楼犹存,但也已“珠帘甲帐皆焦土”,远非昔日“陈仓卖酒楼”了。古城破败不堪,百姓痛苦难言,可是麻木不仁的吏卒们,竟毫不体谅人民的疾苦,依然气势汹汹,吆三喝四“尚呀咻”。作者旧地重游,触景生情,感慨万端,愤然挥毫写下了这首为民呼号的诗篇。
  时苏轼26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怀抱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浩然大志,决心改革时弊,为国建功立业,因而《卖酒楼》诗中,他勇于正视当时政治,敢于直言反映现实,对人民给于同情,对以权谋私、聚敛民财而毫不顾及百姓死活的当政者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屡不得志,但他在地方长期的任职中,认真地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赞誉和热爱。反映陈仓人民疾苦的《卖酒楼》诗也不失为其中一例,将永远受到宝鸡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出处: 《可爱的金台》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