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宝鸡》
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描写了吴用联络晁盖及阮氏三兄弟等七人在黄泥岗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与反抗,吴用是智取,用巧妙的办法夺得了大名府知府梁中书为其岳父、大奸臣蔡京贺寿的一大笔不义之财,被施耐庵写进小说,让人千古传唱。谁知,早在大唐末期唐僖宗乾符年间,今宝鸡县六川河乡上交口村的李姓百姓就用硬拼的办法劫过皇纲呢。
传说,唐末李克用最早建立的沙陀国在今宝鸡县的赤沙镇。宝鸡县通往赤沙镇一带的古道上有关沙陀国的传说很多。其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是交口人打皇纲。
相传,李克用刚离娘腹就是一个白发白须的小老头。僖宗皇帝对这样—个皇太子很不高兴,向来怒目而视。谁知,这个长相奇异的皇太子不但自幼聪明伶俐,而且力大无穷,颇有将帅之才。僖宗眼看这位皇儿日渐成人,就封他为沙陀国王,贬出长安,让他到满目黄沙的赤沙镇去建国立业。李克用到赤沙一看,这里虽然人烟稀少,红沙遍地,却不乏草木,而且人情古术,附近还有铜矿。他自感这里是一片用武之地,便一面教人养马耕织,一面采矿炼铜。传说,今赤沙的放马沟就是李克用当年养马的地方,落花沟是铜厂,民国初年那里还留有铜厂的遗迹,经过十多年的惨淡经营、生聚教养,偏僻贫穷的赤沙镇就变成了林茂粮丰、兵强马壮的沙陀国。
黄巢农民起义军严重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唐僖宗无力对付实力雄厚的起义军。便想到了他贬到赤沙镇的异象儿。于是就派大臣带了大批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去沙陀国请李克用出山。
上交口村地处当时由长安到赤沙镇的交通要道上,东距凤翔府七十多华里,西离赤沙镇九十多华里,当日拟上交口村到赤沙镇要经过辙河、小岭梁,大湾河、灵宝峡等地,都是人烟稀少、树木繁茂的荒山野境,不时有强人出没。所以,身带巨额皇纲的钦差人马必须先一夜从凤翔出发,第二天夜晚赶过交口村,天大明后踏上小岭梁,第三天傍黑时才能西出地势十分险要的灵宝峡,安全到达赤沙镇。
上交口才是—个背倚山岭,面临小河,风景秀丽,道路崎岖的小村庄。当时村里居住着李、曹、赵、高四姓人家。李姓的人口最多。其中有一名叫李载传的中年人,他半生挑货郎担儿周游四方,结交广,见识多、足智多谋,又学得一身好武艺。他听说唐王派人要去赤沙搬请李克用剿灭黄巢起义军,就相约本村的曹、赵、高三姓人共劫皇纲,以度户无炊烟、饿殍遍野的兵荒饥年。那三姓人怕惹下大祸,不敢参与,他就组织起李姓户族五六十名精壮。备好武器,准备在距离本村十多华里外的一个名叫庙山坡的夹渠小道上动手。谁知那个钦差老奸巨滑,为防不测,早一日从凤翔动身上路了。他们得到消息时,钦差人马已快到本村了。他只得当机立断,把手执大刀长矛,从未经历过战阵的村人摆布在本村一个名叫柳沟的道路两边。并在手边堆积了许多石头砖块。
柳沟是钦差必经之道,中间一条潺潺小溪,溪边杨柳成荫,两边是四、五丈高的悬崖峭壁,一座刀、木桥连接东西两边。李载传连夜派人拆了小木桥,钦差人马只得从仅能容一人一骑穿行的小便道进入沟中,钦差人马刚进入沟中,便见伏兵齐出。李载传人马居高临下,石头砖块雨点般砸下。经过半个时辰的突袭战斗。钦差人马全被消灭,李载传获得了皇纲的全部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
事后,大家只分子绫罗绸缎,把金银珠宝全部埋藏以观动静。
一年后,村里来了一位外地的教书先生,他说,有感于此村山青水秀,而人多粗俗,情愿设一书馆教孩子们读书识礼。村人感激他的好心,便让他在村中开馆授徒。这位先生在村里教了多半年书。把李姓人劫皇纲的事全部摸清后,便在这年的中秋节夜里调来了一哨人马,暗暗把村子围了个水泄不通。半夜待人睡静后,这位先生给所有李姓人家门上插了一炷香,然后便向兵丁宣布:“凡门上插香者,都是劫皇纲的人家,大小人口一律捉拿。”这样上交口村中李姓户族的大小几百口人便被捉拿尽净,全部屠杀于柳沟中,同时搜走了皇纲金银珠宝。柳沟中的血水流了三天三夜。
京兵走后,村里的曹、赵、高三姓人合伙把李姓人的尸体背上山坡,就地掩埋。因为这个山坡上一次埋了几百人,占了十多亩大一片地。此后,村里人就叫这个坡为*(左土右厥)弯坡或李家老*(左土右厥)。*(左土右厥)里松柏青青,灌木丛丛。直到1958年大跃进中此*(左土右厥)才开为良田。而名字仍叫*(右土右厥)弯坡或老*(左土右厥)里。
本来,上交口村的李姓人就此绝代断后了。可是,就在京兵屠杀的那一夜,有一个一岁多的男孩因母亲去世,寄养在贾村原上的外婆家里,那位扮成教书先生的钦差也未查出此事,这个孩子得以保留了下来,上交口村的李姓人才得繁衍,有了今天的近千口人。后来的李姓人在村边立了一块三尺多高的石碑,详载此事,既宣扬先祖的英雄行为,也训戒后人安分守纪。这块石碑一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才被毁,这个传说却至今在交口河一带流传。
出处: 《神秘的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