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采风》
紫阳古曾属庸、巴、楚、秦;东晋永和三年,曾在紫阳县地设宁都县,南北朝时宁都划归安康郡并设置了县城,唐武德元年并入山南东道金州西城郡,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因县城南有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道号“紫阳真人”)修练之地紫阳洞、紫阳滩而取名紫阳。
从紫阳县城顺汉江向下走,不多远有座山,叫三台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堵石壁,石壁上有一个核桃一样大小的洞,叫米溪洞。为啥叫米溪洞,这名儿叫得早了。
传说有一年遭了大灾,树皮野菜都吃光了,究人简直没法活了。那座庙里的和尚,也一个个饿得直呻唤,走路偏偏倒倒的。
有一天,庙内石壁上的洞口忽然流出白生生的大米,和尚们喜出望外,连忙拿木盆去接。大米象小溪一样,哗哗地流,流着流着,不流了,拿来煮饭,刚好够十来个和尚吃的,不多也不少。第二天又去接,还是这样不多不少,刚好够吃,以后天天都是这样。
附近的穷人晓得了,也拿着木盆去接米,也只能接上刚好够自己全家人吃的那么多。
和尚得救了,附近的穷人得救了。
有了能流米的洞,和尚们就懒了,庙地也不种了,那个老主持还起了歪心,他要把大米积攒起来,借粮放债当财主,他嫌那洞口太小,流的米太少,就拿上锤子钎子,把洞口凿大了。可是,洞口连一粒米也不流了。
出处: 《三秦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