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名胜故事》
紫阳县有木凉桥20座,成为紫阳一大特色,位于目连沟口的目连桥是其中最高最大的一座风雨桥。1955年又经重建。目连桥是来自目连救母的故事。
在佛教,如来佛的十大弟子都有某种绝招,号称“某某第一”。目连原叫摩河目犍连,简称目连,号称“神通第一”。他“神足轻举,飞到十方”,能一下子飞上弥勒佛的净土世界——兜率天。
传说西晋时期有个头号富翁,名叫富相。富相家中骡马成群,金银满柜。他有个特殊德性,就是敬重出家人,见了僧尼像见了父母,毕恭毕敬,热情招待,或倾囊相助。富相的妻子叫青丽,她与乐善好施的丈夫大相径庭,爱财如命,是远近闻名的吝啬鬼,她也有个怪德性,就是最恨世上出家人,视僧尼为仇人。
富相老年得子,取名叫目连。目连长得面善心慈,向往三宝(佛、法、僧),简直像他父亲。富相去世,目连已长大成人,准备外出经商。临别时,向母亲说:“儿子出外做生意,母亲在家要多积德行善,对那些出家人要像对待我一样。”青丽皮笑肉不笑的连连点头应允。儿子走后,她对那些上门化缘的,不论是和尚还是尼姑,统统赶走,分文不舍,顿饭不管!还说些不三不四的难听话。
过了七八个月,目连从外地回家,听邻居讲母亲根本没有行善事,对出家人常常出言不逊。于是,目连便问母亲的原因。青丽一听,怒火中烧,训斥道:“好一个忤孽东西,你竟敢不相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不好,七天内不得好死,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到了,青丽果然暴亡,连尸首都找不着了。目连痛哭流涕,求助亲友和邻居,历经千辛万苦,总算在汉江岸边的洞河支流小沟找到了尸体,又千里迢迢运回老家安葬。
目连投奔了释迦牟尼,后在巴山米溪梁寻母尸体的小沟挖洞参禅,吃斋念佛。数年后,修成罗汉,成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
目连成道后,用天眼在天堂看见父亲在享受欢乐,可是没找到母亲。便向佛祖打听,才晓得母亲由于生前不敬佛门,不行善事,死后果真无葬身之地,最后还打入“阿鼻地狱”。这“阿鼻地狱”就是佛教中的“无间地狱”,佛教称其在众地狱的最底层即阴曹地府。说是生前造“十不善业”的重罪者都被堕(duo)入此狱,受苦无间断。
目连在阴曹地府终于找到已变成骷髅饿鬼的母亲。白日遭受锉腰锥背,晚受刀刺油煎苦刑。目连触目痛心,忙要来饭菜一匙一匙的喂吃,谁料美餐还未到口,已变成火炭,怎能咽下?目连痛心疾首又无计可施,万般无耐,硬着头皮又到如来佛那里求救。
佛祖道:“你虽修行成了罗汉,但要知道,一人踩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踏出阳关道。所以,你一个人的力量是救不了你母亲的,需要借助七月十五盂兰盆会,让天下饿鬼都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
目连为了救母,舍得一切,广请九州僧众,广设盂兰盆会,用百味五果供奉七代父母,超度众饿鬼。其母总算脱离了地狱,但只能转生为一条黑狗。最后靠了目连法力才又转生人身,升入天堂。
话语没脚走千里。目连救母的孝道像风一样吹遍大地,将那条寻母尸体的小沟叫目连沟;将他参禅的山沟称目连洞,将方便一沟两岸人民的义举之桥叫目连桥;在此桥下二十里处,由舒熊氏、田杨氏捐修的桥叫小目连桥;二桥所在的乡叫目连乡;(今并入洄水镇)。
目连救母故事传开后,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融合一体,俗称“鬼节”。如谚语“七月半,鬼乱窜”。这一天,寺庙中举行诵经法会,施“放焰口”,(焰口是佛经中所说的一种饿鬼的名字。专门为这种饿鬼举行的施食诵经仪式叫“放焰口”,放焰口也成为对死者追悼的一种佛事)以救孤魂。民间在白天上演《目连救母》大戏,晚上还在河上点燃纸札的河灯,叫做“慈航普渡”。观者成千上万,宗教节日洋溢着群众娱乐气氛。安康信仰者,年年放“河灯”。此俗在抗日战争时为避敌机夜间空袭而止。
出处: 《安康名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