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安康>紫阳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汉剧是怎么来的

马建民


  传说,紫阳的汉剧起于蒿坪河的杨家院子。
  杨家很有钱,是书香门第,出了个秀才叫杨景太,这人很聪明,从小就喜欢玩耍,常跟邻里的庄稼人学唱山歌儿,因而四书五经学得倒不怎么好,却学得一口山歌调。有一年,他带了很多盘费到长安去考试,不中,他倒并不在意,和他同宿的有个考生叫艾松,也没考上,心境却不开朗。杨景太劝艾松说:“皇榜高中,攀高结贵,原本就是侥幸之事。今科不中,来年再考,何必为此损伤身体呢?”艾松闷闷不乐地回答说;“我本家贫,谈何容易?”杨景太说:“既如此,何妨伴我归游陕南,寄情于巴山汉水?”艾松禁不住他的再三鼓动,只好答应。
  一路上,两人谈古论今,甚是投机。这艾松是关中人,对秦腔、眉户、道情、梆子颇有研究。两人常去看戏,看罢总不免要议论一番。杨景太因此也热衷此门,看得多了,心下便有所动。一日他对艾松说:“你看中国之大,地方戏颇多,唯独我们陕南尚缺。小弟欲创一剧种,你看如何?”艾松听了很是赞同:“这倒是遗福后人,为地方上做点贡献的正经事,如今你刚刚科考结束,也好以此聊度日月。”于是,二人一路走来,一路琢磨,仿着秦腔,编了几个本子。杨景太说:“外地腔调只能唱外地戏,要想在陕南自成一家,还需得用我们巴山汉水的本音不可!”艾松点头称是。杨景太就将小时学到的那些山歌、小调融成一体,仿昆曲创汉二黄。有了本子,有了唱腔,他便回到家用250两银子,买了50名男女童子学戏。
  有一天晚上,众人正在学戏,忽然院子里闹了起来,高喊捉贼。杨景太让带上来,只见这人五大三粗,虽显寒怆,但眉宇间倒还有股豪侠气。他问:“你姓啥?”答:“姓陈。”又问:“来此何事?”答:“看娃娃们排戏。”问:“我这院墙很高,你如何进来的?”那人笑道:“要是这墙我也翻不过来,如何做得响马!”问;“既然你武艺高强,为什么又被捉住了?”答:“我进来后,见到厨下的酒肉,就多饮了几杯,醉倒在灶前了。”杨景太听罢,想道:我这戏斑子正缺武功教师,这也是天赐此人了。他将此意向那人说了,那人就住下了,日夜教习武艺。
  第二年,杨的父亲想看戏,确定二月二日在蒿坪街上公演。可到二月初一那天才发现缺个边鼓。要到湖北老河口才能买到,来不及了。一个伙计说他可以买来。众人不信。第二天大早跑去一看,伙计还在睡觉,把他摇醒,问他买的边鼓,他说:就在脚头。一看,果然!还有烙着老河口店铺字样的烧饼。众人不由心下称奇。
  后来,这戏班子有了名,就跑江湖。《小寡妇上坟》一戏唱得最好。杨景太演小寡妇。恰逢当朝太后死了幺女,听说戏中的小寡妇跟她幺女长的很像,太后急召进京演出。一看果然!就把杨景太改名杨景莲,赐了半副銮驾,至今杨家院子还可见石人石马,太后宣旨他们可到全国公演,还在重庆立汉江亭专唱汉剧。汉剧便由此名噪全国了。

出处: 《安康艺文大观》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