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安康>岚皋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家村的红香米

李发林


  清朝光绪年间,陕西砖坪县(即现在的岚皋县)城西南一百多里的地方,有个小山村,因当时村里姓古的人户多,所以名为古家村。 
  古家村盛产稻谷。其中有一种稻谷很是奇特:颗粒大,碾去谷壳,米是枣红色,煮熟后油光闪亮,香气扑鼻,故取名为“红香米”。更稀罕的是,此种米煮在锅里或舀到碗里,始终直立不倒。
  有一年,砖坪县知县老爷过生日,不知何人为了讨好,给他送了份厚礼——两斗古家村的红香米。知县喜欢极了,随即拿出一斗巴结省上的总督大人。总督从来不曾见过这等好米,如获至宝,又拿出五升托人去孝敬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吃了红香米欣喜至极,连声称赞:“好米!好米!”慈禧太后贪得无厌,当即降下一道圣旨,从今年起,陕西每年给朝廷进贡一百担红香米。陕西总督接到圣旨后,心里暗暗叫苦!因为他曾听砖坪县人说过,红香米是古家村独有的土特产,只有几块水田能生长。但圣旨如山,哪敢不从?在那时违犯圣旨是要掉脑壳的,甚至满门犯抄。尤其那慈禧太后的手段总督是晓得的,杀人只当宰个鸡。思来想去,无计可施,只好给砖坪县下了道命令。砖坪县知县闻令后,如坐针毡,连忙派衙役前往古家村强行征收红香米。霎时间,搅得那古家村鸡犬不宁,人丁不安,一连折腾了两天,家家户户搜光抢净,才凑合了两担多谷子。衙役们见实在捞不出什么油水了,就把古家村每户的当家人捉起来,连同两担谷子,押回县衙交差。
  知县见收效甚微,大发雷霆,指着从古家村捉来的这群人威胁道:“你等听着,二三日内,务必交足一百担红香米,否则,随我去见总督大人。到那时,虽然本官难免一死,你们也休想活命!”
  这时,人群里挤出一位身材矮小、细眉细眼的白面书生,人称古秀才。此人虽其貌不扬,头脑却挺机灵,村里人遇有难解决的事情,总喜欢找他出谋划策。
  那古秀才站在堂前,恭恭敬敬地向知县作了个揖,慢腾腾地说道:“大老爷息怒。我们古家村虽是盛产稻米的地力,但生长红香米的水田只有几块,想必老爷也曾听说过。如今上司奉朝廷旨意,命我们进献一百担红香米,岂不是逼着公鸡下蛋么?事关重大,得用良策,否则,即使将古家村人斩尽杀绝,大老爷也难免灭门之祸!”
  知县听他方之有理,心里的怒气稍有缓和,问道:“依你之见?”
  古秀才不慌不忙地答道:“小人私下到有一计,既可解老爷之危,又能救乡民之难。不知大老爷……”
  “快讲!”
  “大老爷若能放小人返回古家村,任凭我挑选二十个乡民,三日内定来回见大老爷,再作计议。”
  知县听了古秀才这番尚无端底的言语,拿不定主意,脸板得平平地说:“此事关系重大,岂可当作儿戏?”古秀才郑重其事地说:“大者爷说得是,小人当以脑袋担保!”
  知县半倍半疑,思量半响,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下令将捉来的人都放了,派了几个衙役跟随古秀才到古家村去。
  到了第三日,古秀才带领一干人又到县衙。知县闻报,急于要见古秀才挑选的是些何等样人,竟忘记自己的身份,亲自下堂迎接。哪晓得,这知县不看则已,一看就傻了眼,原来古秀才挑选的既不是精干标致的小伙,也不是身强力壮的大汉,而尽是些癞痢头、豁豁嘴、独眼龙、驼锅背……一类的畸形人,共是二十名。
  见此情景,知县老爷气得脖子上青筋暴起多粗?只见他,一拂袖子,返身端坐大堂之上,拿起惊堂木“啪”地一拍,厉声喝道:“大胆奴才!竟敢戏弄本官。来呀,将这矮子重责五十大板1”
  这时,古秀才仍然不慌不忙地分辩道:“大老爷何必如此动怒?小人既敢口出大言,心中自有良策。请大老爷只管宽心,小人此去定当完成重任,至于小人将用何策,老爷暂不必问,事后便知。”
  知县心下思忖:反正无法交差,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让古秀才去试一番,便令其即日起程。
  那古秀才率领这一干人,离了砖坪县,一路上晓行夜宿,不畏辛劳,至省台后,难免又费许多唇舌,终于领到总督大人亲自签发的文书印信,直往京城进发。
  一日,慈禧太后临朝,正向总管太监李莲英询问陕西进贡红香米之事,忽报陕西进贡红香米的人马已到,心中甚喜,即命李莲英前去接纳。出得宫来,正巧迎面遇到古秀才。李莲英看过文书印信,问道:“粮队何在?”古秀才便指给他看。李太监举目望去,一时惊得嘴巴张起多大,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从头至尾一个一个地仔细审视,证实自己没有看错,也顾不得查看红香米,即刻返回内宫,将他所看到的情形一一向慈禧太后禀报。太后听了,也觉奇怪,问道:“有无一个利索点的人?”李莲英道:“有倒是有一个,只是身材矮小。方才呈交文书印信的就是他,想必是那班人的头目。”太后又道:“将他带入宫来,待我亲自询问。”
  不久,李莲英带着古秀才走进宫来。那古秀才见了慈禧太后,不知如何称呼,一声不响地跪在地上。太后道:“你是何处人氏?”古秀才回道:“小人乃陕西砖坪县古家村人。”“你带领的那班人呢?”“我们都是来自一个村子。”太后又问:“向朝廷进贡,为何尽派些奇形怪状之人?”古秀才道:“我们古家村人无有一个光堂的。就这一班人,还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呢。”太后听到这里,越发惊异:“啊!是何缘故?”古秀才面现难色,吞吞吐吐道:“这个……小人不敢说:”太后心中生疑:“你照实讲来,恕你无罪。”
  古秀才这才消消停停地说道:“我们古家村人,原先并非如此。只因三年前下了场红雨,这雨下得奇特,周围村舍未见一滴,只下在古家村的几块水田里。雨过天晴后,人们发现田里竟铺下一层金灿灿的稻谷,都道是天赐良种。待秧子一长成,大家欢天喜地地拔起来,向大面积水田移栽。果然,这年稻谷收成极好,一亩可抵往年两亩。人们吃了这米,都说好吃,二年又种,收成越发好。那晓得,此米吃倒是好吃,吃得顿数多了。可就坏了事,百式百样的病症全都发了,好象世上凡是有生理缺陷的人都聚集到古家村来了。可是人们不吃又不行,庄稼人谁舍得把这等喷香可口的米白白地糟踏了?何况上了瘾,一顿不吃就想,就和吸鸦片一般,明知它于身体有害,却偏偏要吸。”
  慈禧太后听了古秀才这番神乎其神的话觉得十分可怕。她转身向李莲英问道:“既然红香米有此等害处,陕西总督为何将它进贡给我?”
  这李莲英,最是老奸巨滑,担任总管太监好多年了,对古秀才编造的这一套谎言,岂能轻易相信?但此刻他决不可表示丝毫的怀疑。因为,陕西进贡一百担红香米的事,他是负有催收责任的,倘若任务完不成,陕西总督自是罪责难逃,他这总督太监也难免受到牵连。所以他随机应变道:“老佛爷问得有理,当初总督托人进献红香米时,也曾向奴才交待过红香米有这般害处,但又说少食无妨。因见这米只有五升,奴才就收下奉献给老佛爷,尝个新鲜。”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一贯宠幸的人物,太后听他这么一说,便对古秀才的话深信不疑,慈禧太后当即宣布:不再征收古家村的红香米了。(李发林搜集整理(《陕西土特产的传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出处: 《岚皋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