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前马后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驴前马后”当初也是一个“禅宗”用语,指眼前的人或事物,是唐代僧人良价首先使用的。

    良价是“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他幼年读《般若经》的时候,曾经问老师:“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老师对他小小年纪就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深感惊异,说:“吾非汝师。”良价由此而出家,后成为著名禅师。唐宣宗大中年间,良价在新丰山传法,后来住持筠州洞山,世称“洞山良价”或“洞山大师”。

    《五灯会元·洞山良价禅师》里面记载:一次,洞山良价问一个僧人叫什么名字,这个僧人回答:“某甲。”“某甲”是当时对人的称呼,在三种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其一,本来有名字而以“某甲”代之;其二,不知道名字而以“某甲”代之;其三,假设一个人而以“某甲”代之。这个僧人的回答属于第一种情况,意在表明:我就是我,叫什么名字无关紧要。洞山良价又问:“阿那个是阇黎主人公?”这个僧人回答:“见。”这就是所谓“一字禅”了,意思是:眼前所见到的人,就是我的主人。洞山良价对这个僧人的回答很不满意,认为他说的都是人们经常说的话,没有什么创见,因此感叹道:“苦哉!今时人倒皆如此,只认得驴前马后的,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意思是:现在的人就是这样,只知道把身边几个人说过的话拿来用;这就是佛法不能张扬的原因。

    成语“驴前马后”就是由此产生的,指随侍左右供驱使的人(名词),也指随侍左右供驱使(动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