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帝王陵 > 研究机构 > 机构介绍
乾陵博物馆
乾陵博物馆位于乾县城北梁山乾陵脚下西兰公路的东侧,永泰公主墓就在馆内,是一座帝王陵墓遗址博物馆。
乾陵是中国唐王朝(618—907)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628—683)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24—705)的合葬墓,是陕西境内18座帝王陵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80公里。1957年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开创了唐代“依山为陵”葬制的典范,其陵园仿唐京都长安城格局营造,周长80里,占地20余万亩,内城占地约230万平方米。据《唐会要》记载,当年有地面建筑378间。陵园内现尚存有124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从南乳峰之间沿司马道主轴线往北,依次对称排列,计有八棱柱形石华表1对,翼马(天马)1对,高浮雕驼鸟1对,石马及控马者5对,戴冠着袍拄剑的中郎将石像(又称翁仲)10对,无字碑1通,述圣纪碑1通,蕃臣石像61尊(东群29尊,西群32尊)。内城有4门,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门外各有石狮两尊,北门外另有石马6匹。这百余件大型石刻,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在陵园的东南隅,分布有太子、公主及王公重臣等陪葬墓17座。
1960年发掘了永泰公主墓,为保护墓地,1961年,就地成立了“乾陵文物保管所”,1978年8月更名为“乾陵博物馆”。博物馆占地33450平方米,建筑面积4954平方米,园林面积3400平方米。馆内陈列室及墓道门殿等建筑,均采取唐代建筑风格,运用对称格局和院落式组合的手法,融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为一体,气势庄重,风格古朴典雅。
馆藏文物4300余件,为1960年8月至1972年5月发掘的永泰公主李仙蕙(高宗和武则天孙女)、章怀太子李贤(高宗和武则天之子)、懿德太子李重润(高宗和武则天之孙)、右武卫将军李瑾行、中书令薛元超等5座陪葬墓出土的文物和征集文物。其中的大型壁画、石雕线刻画、唐三彩、陶俑、金玉饰器、贴金铠甲骑马俑、玉质哀册、铜镜等均属罕见的文物精品,是历史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在这些文物中,有161件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1317件文物被定为三级藏品。1977年8月文物陈列室开放,陈列面积232平方米。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三座墓道经整修后同时对外开放,供中外游客参观。1987年,重建了西陈列室,并于1989年更新了陈列内容,展出面积300平方米;1991年重建了东陈列室,展出面积300平方米。1992年9月举办了“中国乾陵杯首届海内外书法篆刻大展”,展出书法篆刻精品221幅。1993年8月与咸阳市文物局举办了“咸阳文物精华展”,展出文物精品144件。该博物馆现有陈列面积1700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820余件,分为:“唐十八陵和乾陵”概况介绍;“乾陵陪葬墓出土唐三彩精品展”;“唐墓壁画精品展”;“石线刻画精品展”;“永泰公主墓石椁”;“乾陵人物蜡像陈列馆”等六大部分。
展出文物以唐三彩、壁画和石线刻画为主要特色。展出的唐三彩精品中,有三彩大马、三彩载丝绸大骆驼、三彩镇墓兽、三彩武士俑、三彩文臣俑、三彩武臣俑等。在三彩骑马狩猎俑阵中,有一尊三彩带猎豹狩猎俑,通高27.5厘米,长32厘米,马立于长方形的平板上,通体为紫褐色,鬃毛分梳于马的前额两侧,眉骨突出,双眼圆睁,双耳上竖,束尾打结。马的比例准确,肌肉突出,神态专注地注视前方,马鞍上披有浓绿色绒毯制的障泥。马上坐一人,头戴黑色幞头,身穿圆领绿袍,圆脸红唇,表情温和高雅,显然是一位贵人。马鞍后放有一黄褐色毛毯,上蹲一黄褐色猎豹(从印度传入,名“齐塔”,在当时社会是一种地位及身份的标志),豹前腿竖立,后腿呈蹲卧状,尾巴后翘,扭头审视着马的侧方,神态极为生动。
壁画精品中有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宫廷侍女图》,章怀太子墓出土的《狩猎出行图》、《打马球图》、《客使图》和淡雅的《观鸟捕蝉图》,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阙楼仪仗图》和《列戟图》等。反映唐代豪华宫廷生活的《侍女图》,位于永泰公主墓前墓室东壁南侧。画面由9人组成,前行的中年贵妇,发髻高耸,肩背披巾,上身穿袒胸贴身红罗襦,下身着绛裙,裙边拂地,双头如意履露裙外,目光平视,抄手缓步徐行,神态安祥自若。身后紧跟7位衣着华丽的侍女,服装式样和中年贵妇相同,惟颜色略异。侍女们手中分别捧着玉盘、烛台、宝函、高足杯、如意、团扇、拂尘等,面部有侧有正,相互呼应,缓步徐行。最后尾随一位男侍,头戴幞帽,身穿长袍,足蹬尖头透空履,手捧包裹。纵观整个画面,构图完美,人物造型丰满,笔法挺秀,线条简练。人物配置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展出的数幅石线刻画精品中,有永泰公主墓石椁上的《披纱侍女图》和《贵妇玩鸟图》。《披纱侍女图》中的少女,着一件短袖衫,里面是上窄下宽的连衣长裙,少女双手舒展披巾,好似翩翩起舞状。整个画面生动地反映了侍女的宫廷生活。《贵妇玩鸟图》上刻有两位宫廷贵妇,左边少妇纤细的右手背上,落着一只张口欲飞的长尾小鸟,贵妇面部含笑,用左手食指戏逗;右边少妇凝神观赏,人物一动一静,栩栩如生。
乾陵陵园遗存的“无字碑”甚为著名。它立于陵园内城朱雀门(南门)外司马道东侧阙楼遗址前。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碑首浮雕8条缠绕生动有力的螭龙。碑身两侧各刻《升龙图》1幅,高4.12米,宽1.19米。龙爪锋劲尖利,身躯矫健扭动,腾云驾雾,充满活力。碑座阳面正中线刻《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图中雄狮昂首怒目,威猛强健,而马却屈蹄俯首,伺机待逃。整个“无字碑”浑然一体,雕刻精美。
乾陵“无字碑”盛唐时立,但却未刻唐人一字,碑上留下的密密麻麻,模糊不清的字迹乃宋、明文人学士谒拜乾陵时的题记和诗文,共计42段。到目前为止,对武则天立“无字碑”的说法比较流行的有以下三种:
其一,是说武则天以女子称帝,创前代未有之奇局,自以为功大德高,可与秦始皇相匹。秦始皇曾作无字碑以颂其德,武则天仿而效之,故有此碑。
其二,有人认为“无字碑”不是武则天自立的,而是唐中宗李显给武则天立的,白碑立好后,李显在武则天称谓是皇帝还是母后的问题上举棋不定,从而形成了“无字碑”。
其三,有人说武则天曾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仅立白碑。从目前来看,这种说法比较流行。
乾陵博物馆隶属于乾县文物旅游局。现有干部职工102人,设馆长兼书记1人,副馆长1人。组织机构上设有办公室(包括后勤财务),接待室,业务股(包括资料研究室、文物陈列保管部),旅游服务部(包括文物复制部、摄影服务部、外宾餐厅、停车场),保卫股,皇陵旅游区,永泰墓旅游区,章怀墓旅游区,懿德墓旅游区。
全馆现有专业人员26人,其中副研究员1人,馆员4人,助理馆员8人,大中专以上学历的18人。馆内多数工作人员均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
建馆30多年来,在考古发掘和资料研究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发掘整理的5座陪葬墓出土文物,为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84年3月,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武士俑等10多件珍贵文物,送往日本参加“中国历代陶俑展”;1987年8月,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三彩牵马俑、永泰公主墓门前的石狮等5件文物送往日本,参加“唐十八陵展”;1991年,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镇墓兽、三彩文官俑、三彩武官俑等4件文物送往日本,参加“唐代壁画展”;1993年8月,永泰公主墓出土的武士俑、马头、鎏金铜铺首等5件文物送往德国,参加“中国的黄金时代——唐王朝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览;1994年3月,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骑马俑、三彩帷帽俑、服饰带扣等31件文物,送往日本,参加“大唐长安展”。馆内基本陈列展出的文物精品,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自开馆以来,已先后接待的中外观众累计达687万余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老一辈革命家陈毅、郭沫若、董必武等曾亲临视察,指导工作;中央领导李瑞环、田纪云、李铁映、宋平等领导同志视察指导乾陵地面建筑的恢复工程。
在科研工作方面,1962年编写了《乾陵》和《唐永泰公主墓》简介;1975年编写出版了内部资料《武则天》一书;1983年编写出版了《乾县文物志》;1985年与咸阳市文化局、文管会、昭陵博物馆等四单位,举办了首次全国性的武则天学术研讨会,并与四川广元、山西文水、河南洛阳等四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研究武则天的学术组织——中国唐史学会武则天研究会,会址设在乾陵博物馆。近几年来武则天研究会先后与三个单位编辑出版了《武则天与乾陵》、《武则天与文水》、《武则天与洛阳》等论文集。1993年10月,与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合作,编写出版了《武则天评传》,同年与陕西省楹联学会合编并出版了《乾陵楹联荟萃》一书。1993年拍摄了乾陵电视专题片《巍哉乾陵》。近年来见诸市级以上报刊的简报、论文、文章达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