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两汉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八章 第二节 丧葬仪礼

阎崇东


  一、皇帝大丧故事
  《后汉书·礼仪志》文中云,当皇帝身体不安之时,太医令丞带着太医会诊,开上应吃之药。尝药监、近臣中常侍、小黄门等皆先尝药,用量超过十分之二。公卿大夫、朝中大臣询问请安。太尉告请于南郊,司徒、司空告请于宗庙,同时告请于五岳、四河以及各种祭祀场所,一块祈祷为皇上求福。皇帝病重,公卿大臣再次告请祈祷求福。
  皇帝驾崩,皇后下诏命三公掌管丧事。文武百官皆穿白单衣,戴白头巾。闭城门、宫门。近臣中黄门持兵器,虎贲、羽林、郎中各官署都严密执勤保卫,皇宫各官府各自警戒,北军五校尉环绕着皇宫屯兵把守,黄门令、尚书、御史、谒者等官吏昼夜巡行各屯兵之处。三公大臣观看皇帝的遗容,作揖叩头向皇帝告别。随后皇后、皇太子、皇子们哭拜于旁。为皇帝沐浴。守宫令兼东园匠率领着女执事拿来黄色的丝绵、赤黄色的丝织品以及金缕玉衣,铺衬缠裹、穿戴于皇帝的遗体上,口中含以宝珠。盘中盛冰置于尸床之下,以冷却尸体。以上程序完毕,百官大臣哭临于殿下。这天夜里,朝廷下达竹使符(竹制的信符)通告各郡、国的郡守、诸侯王皇帝大丧的消息。竹使符一到,各地皆号哭致哀。东园匠、考工令上奏各种陪葬的东园秘器,棺椁里外皆漆为赤色,画上纹饰以及日、月、鸟、龟、龙、虎、并列的美玉等,一切按礼仪要求进行。在宫殿两楹柱之间设灵堂,将已装裹好的尸体放入棺材。这时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将,以及各将领所统率的部队,手执虎贲戟,屯驻于殿端、门阶和左右廊厢,中黄门则持兵器守护于殿上。到了夜间,群臣进入宫内。天亮上水之时,负责礼仪接待宾客的大鸿胪设置安排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随立于殿下。谒者引导各诸侯王立于殿下,面向西从北登上;宗室诸侯、四姓小侯(东汉时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家功臣子孙)在后,面向西从北登上。分管丧礼的人员引三公就位,面向北站于殿下;有特殊封赏的加官安排在中二千石的行列中;列侯安排在二千石的行列中;六百石、博士等官吏罗列在后;陪同群臣者列于另外的行列中,从西而上。位次安定,大鸿胪告知一切安排妥当,谒者宣布丧礼开始。这时皇后面向东,贵人、公主、宗室妇女按次序立于后;皇太子立于东,面向西;其余皇子稍退后在南,面向北。所有参加丧礼者皆跪伏而哭。大鸿胪传令哭,群臣皆哭。三公大臣登上东边的台阶,安置放于棺椁内珪璋诸物,近臣在旁辅佐。后代子孙哭着踊于棺椁左右。东园匠、武士合棺下榫,截去突出的部分,使内棺外椁密合(西汉时一般用木榫,东汉时则普通用铁钉)。后太常官进上太牢(牛、羊、猪三牲具全)祭奠,太官食监、中黄门、尚食官依次进食祭奠。太常、太鸿胪再次传令哭奠。
  三公上奏《尚书·顾命》,传太子即日在皇帝的灵柩前即位,请就皇帝位,封皇后为皇太后。皇帝允奏后,群臣皆离开皇宫,按照礼仪穿着吉服入朝会议。太尉登上东边的台阶,对着灵柩和御坐面向北叩头至地,读策表毕,以传国玉玺授于面向东跪着的皇太子,皇太子正式即皇帝位。掌兵之中黄门以玉具剑、随侯宝珠、斩蛇宝剑授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跪伏口称万岁。有时也会颁布大赦令。派遣使者下诏开启城门、宫门,撤去屯卫之军队。群臣百官离朝,然后穿着丧服继续进行丧礼。
  汉朝旧制:百官五日一聚哭奠,二千石一级的官吏、刺史,各郡、国来到京都上奏朝廷的属吏亦皆五日一会哭吊。天下各地吏民,令到后哭吊三日。下葬前二日,都于清晨和晡时(今下午三时至五时)哭吊。下葬以后,脱去丧服,不禁止婚姻嫁娶、拜祖祭祀。地方官佐史以下属吏,穿布衣戴头巾,麻布带子不超过三寸,哭吊于庭中。武官着布衣戴大头巾。大司农供给价值六丈布的现钱现粮。下葬后,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服黑经白纬者七日,脱去丧服。
  神主未雕制成之前代以受祭的木高九尺,宽容八历,以苇席裹之。为大丧服务的车全都去掉帷帐,粗陋无饰。跟随的走卒都穿着便于做事的粗布臂衣包着头巾。太仆驾着四轮大车作为出殡之车,用粗帛做成帐幕。中黄门、虎贲各二十人手执牵引棺材的大绳。司空选择地点预先已经修筑好了陵墓。太史占卜定下归葬之日。谒者二人、中谒者仆射、中谒者配合将作大匠,用油漆过的橘红色帐幕覆盖于墓坑中。按礼仪制度用方石治筑成黄肠题凑,并构筑便房。
  由太仆官驾驭着载有皇帝灵柩之丧车。职掌驱除疫鬼和山川精怪并由武夫充任的方相氏以黄金涂为四目,手蒙熊皮,身着黑衣朱裳,执戈扬盾,立乘四马为先驱。前面的旗帜长三仞(约两丈多),十二条飘带拖到地面,旗上画日、月、两条升腾之龙,在魂幡上墨书“天子之柩”四个大字。谒者二人立乘六马跟随在后(西汉时,天子出行时仪仗队为大驾的规模,是最庞大的一种,皇帝乘坐以黄金为饰的根车。东汉时变为次一等法驾的规模,但丧服广为推行,乘载装饰如金根车)。继任的皇帝跟随着送葬。太常主持着皇帝之灵柩启迁前所举行的奠礼。入夜漏壶所指二十刻(古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或一百二十刻)时,太尉戴着高帽,穿上斋衣,乘坐高车,到宫殿时停车于门外。使者到,南向而立,太尉进殿跪伏叩拜受诏。然后太尉到达南郊。未尽九刻之时,大鸿胪所设九宾随立,群臣入位,太尉行礼致敬。旁边的执事官吏都戴着高帽,穿着斋衣。太祝令跪读谥封之策,太尉再拜稽首。治礼官告事毕。太尉奉谥策,回到宫殿端门。太常上前主持神主前之祭奠,中黄门尚衣吏登上载运死者衣冠、画像等的容根车。东园武士负载着皇帝的灵柩,司徒退却于行道旁站立车前。治礼之官引太尉入就位,在灵车西稍南处,面向东奉谥策,太史令奉哀策立于后。太常跪后曰“进”,皇帝则进。此时太尉读谥策,读毕,将谥策藏于金匮(皇帝随后将其藏于庙中)。太史奉哀策及装有神主木的苇箱前往陵上。太尉立刻回复三公之位,再次拜立。太常跪曰“哭”,大鸿胪传令哭,全体放声哀哭十五次,然后停止。太常主持将葬时的祭奠,大鸿胪下达请哭、止哭的号令,一切均按礼仪制度进行。
  天明上水之时,丧葬队伍出发。此时,司徒、河南尹引车先行,太常跪曰“请拜送”。载车全著白,系三根用十束麻绞结而成的大绳,长三十丈,粗七寸,用作牵引,牵引队伍分为六行,每行五十人。紧跟其后的还有公卿以下子弟三百人,皆包白头巾置竹皮冠,穿着白衣白裳。有校尉三百人,皆包红色头巾不戴冠,绛色单衣、手持幢幡。官居候司马丞的武官位处每行之首,皆口衔竹片。由从军战死之子孙组成的羽林孤儿、精通巴俞乐舞歌曲者计六十人,为六列。会铎舞的司马八人,持铎先行。大鸿胪安排的九宾队列,随着立于陵南墓门道东,面向北;诸侯、王公、封赐为特进者列于道西,面向北东上;中二千石、二千石、列侯正对着九宾队列在其东,面向北而西上。皇帝用白布幕素裹全身,立于墓道东,面向西。装饰有帷帐的容根车处于墓道西,面向南,车当坐,面向南,中黄门尚衣吏奉衣就帷幄中坐。车稍微向前一段,太祝敬献酒及贡献。后司徒跪曰:“大驾请舍”,太史令自车南而上,面向北读哀策,太常属官掌故在其后,已悲痛而哭。太常跪曰“哭”,大鸿胪传令“哭”,众人皆哭。哭毕,司徒跪曰“请就下位”,东园武士奉命而下车。司徒又跪曰“请就下房”,指挥引领东园武士奉车入便房。司徒、太史令奉着谥策、哀策。
  东园武士中的官史置放明器(从葬物)。其中有盛放八种谷物的筲(畚箕一类的竹器)八件,每件容三升,有黍(黍子,可酿酒、做糕)、稷(谷子)、麦、粱、稻、麻、菽(大豆)、小豆等;三口瓮,每口容三升,有醋、酱、屑(姜桂之碎末,即各种调味品)三种;用黍米熬成的糖浆,放在横木上,用素布覆盖;陶制盛酒器甒两个,均容三升,一盛甜酒,一盛酒,放在横木上,用迎神之布覆盖;陶制膏灯一只;朱漆箭和骨制朱漆箭各四枚,有轻有重,皆用于候物;朱漆弓一把;巵(酒器)、牟(土釜)、豆(高足食器)、笾(盛食品竹器)、方形酒壶各八;盘匜(盥洗用具)一套;手杖、几(供人倚靠的器具)各一;车盖一具;钟十六件,无钟架;鎛(似钟而体小)四件,无架;磬十六件,无架;壎(陶制如鹅卵之吹奏乐器)一,箫四,笙一,篪(陶制吹奏乐器)一,柷(木制打击乐)一,敔(古代乐器,雅乐将终时击以止乐)一,瑟六,琴一,竽(簧管乐器)一,筑(击弦乐器)一,坎侯(即箜篌,古乐器)一;盾、戈各一,笮(竹箭袋)一,甲一,头盔一;车九乘,茅马三十六匹。陶灶二,陶锅二,陶甑(蒸食炊器)一;陶鼎十二,各容五升;匏勺(舀酒器)一,容一升。陶案(陶制短足食品盘)九;陶大杯十六,各容三升;陶小杯二十,各容二升;陶饭盘十;陶酒樽二,各容五斗;匏勺二,各容一升。
  祭祀衣服皆送毕,东园匠曰:“可哭”,在便房中者皆哭。后由太常、大鸿胪下令哭止。司徒曰“百官事毕,臣请罢”,太常引导便房者皆再拜,离开玄宫,各自就位。太常引导皇帝就于赠礼之位。司徒跪曰“请进赠”,侍中奉持着象征性的鸿洞。皇帝献上的殉葬品有长一尺四寸的玉珪,用长宽各三寸的紫巾包裹,以赤色缯作里,周边饰以赤色带;缯帛中有三条黑中带红的、两条浅绛色的,各长一尺二寸,宽一整幅。皇帝进跪于前,哭吊于墓道门户,面向西,用手将殉葬品投入鸿洞中,一连三次。东园匠奉封缄好的物品进入玄宫藏于便房之中。太常跪曰“皇帝敬再拜,请哭”,大鸿胪传令众人哭吊。太常跪曰“赠事毕”,皇帝迅速就位。容根车载着皇帝生前的衣冠。司徒至便殿,连同车马都从容根车玉帐下。司徒跪曰“请就幄”,引导游魂登殿。尚衣官奉衣,以次奉上用具、衣物,藏于便殿。太祝进献酒果贡献。整个过程,用时十刻。礼毕,司空及其他将校掩埋墓道之土。
  皇帝、皇后以下皆脱掉服丧时穿着的粗恶衣服,服十五日的大红之丧,回到宫里,按礼节立神主之位。用桑木做的神主长一尺二寸,不写谥。葬礼后安神毕,将神主安放于宗庙。
  先是死去的皇帝的衣冠天天游移于诸宫殿,群臣都穿着祭祀之服朝会宫廷。皇帝近臣按礼仍穿丧服。大红之后,服小红十四日,十一日时改穿粗布衣冠。小红之后,穿细纹织物。穿细纹织物到期,则穿黑黄色衣服,戴平日之冠。近臣及二千石以下官员都戴黑黄色冠。以下百官穿黑服。每次改变穿着,都到陵上哭吊聚会。祭祀时只用一种牲畜,不能进献带血和毛的牲畜头。司徒、光禄勋按礼备好三杯酒①。
  以上记述的虽是东汉时期的皇帝大丧故事(即礼仪制度),西汉时期的丧礼规则也应和此相差无几。因为东汉的许多典章制度绝大部分沿袭于西汉,虽有一些变化,但很少。至于像殡葬队伍规模减小,用柏树堆垒而成的黄肠题凑变为用黄肠石堆垒而成,这可能是最显著的变化。
  ① 以上见《后汉书·礼仪下》3141—3149页。
  二、合葬
  1.帝后合葬之文献记载
  有关西汉、东汉帝后合葬的问题,史书上都有较明确的记载。
  《史记》文中讲,“高后崩,合葬长陵”;“薄太后后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崩,合葬霸陵”;“王太后后孝景帝十六岁,以元朔四年崩,合葬阳陵”。①
  《汉书》文中讲,孝昭上官皇后“凡立四十七年,年五十二,建昭二年崩,合葬平陵”;宣帝“许后立三年而崩,谥曰恭哀皇后,葬杜南,是为杜陵南园”;孝宣王皇后“永始元年崩,合葬杜陵,称东园”;傅氏“元寿元年崩,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云。”②
  《后汉书》文中讲,光武阴皇后“在位二十四年,年六十,合葬原陵”;明帝马皇后“在位二十三年,年四十余。合葬显节陵”;章帝窦皇后“合葬敬陵。在位十八年”;和帝邓皇后“在位二十年,年四十一。合葬顺陵”;安帝阎皇后“葬恭北陵”;顺帝梁皇后“在位十九年,年四十五。合葬宪陵”;桓帝窦皇后“立七年,合葬宣陵”;灵帝何皇后“合葬文昭陵”;献帝曹皇后“合葬禅陵”③。
  史书中的记载均表明,两汉时期的帝、后是合葬于一陵的。
  ① 《史记·外戚世家》1967—1978页。
  ② 《汉书·外戚传》3957—4002页。
  ③ 《后汉书·皇后纪》405—455页。
  2.“后陵位于帝陵之东为通制”问题
  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关中记》曰:“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①指的是汉代帝陵在西,皇后陵在东,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且为通制。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文中亦指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皆在帝陵之东,坟丘亦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反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②
  徐苹芳在《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城》一文中认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所以后陵多在帝陵之旁,坟丘则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乎与长陵相同,异于他陵。后陵都葬于帝陵之东,如长陵、阳陵、平陵和杜陵。凡葬在帝陵之西的,都有其特殊原因。如与武帝合葬的李夫人,其墓在茂陵西北半公里处,武帝虽以‘后礼葬焉’,但当时她毕竟还不是皇后,而卫皇后尚未被废黜,所以,她不能葬在帝陵之东皇后的陵位上。又如与元帝合葬的王皇后墓在渭陵西北380米处,为什么她不葬在渭陵之东呢?原来渭陵之东是葬的傅昭仪,当时她是哀帝的祖母,死后‘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哀帝死后,傅氏失势,王莽执政,不承认她是元帝的皇后,要把她的坟墓迁出渭陵,演出了一场十几万人参加的挖墓闹剧。据说墓被挖开以后,‘臭闻数里’,‘洛阳丞临棺,闻臭而死。’在渭陵东北约300米处,有一片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的高地,即是被挖平了的傅皇后陵的遗迹。到王皇后死时,此处已不便再葬,所以只有葬在渭陵西北了。由此可见,帝陵在西,后陵在东的这种安排,乃西汉帝后合葬之通制”。③
  但也有学者认为“帝西后东并非通制”。曾青在其《关于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西汉有十一位皇帝,十一座陵园,外加太上皇万年陵,共十二座帝后(妃)合葬陵园。除长陵、杜陵外,其他陵园的情况又如何呢?根据考古资料,万年陵、惠帝安陵、武帝茂陵的后妃墓均位于帝陵之西(靠北),这是无有异议的”。“考古资料表明,西汉帝后合葬,帝西后东者有之,帝东后西者亦有之,而帝东后西制在西汉前中期陵中还是较为普遍的。所以帝西后东决非西汉帝后合葬之通制”。“在西汉帝陵中,帝东后西制不仅有考古资料的依据,而且有文献可凭。《汉旧仪》略载前汉诸帝寿陵曰:‘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已营陵,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后汉书·礼仪志下》注引)。这十分明确地指出,西汉帝陵陵区的规划是营帝陵之后,首先定西园为皇后陵位的,再次分配给婕妤以下与亲属功臣。”“根据《汉旧仪》可知,太上皇万年陵之后妃墓、惠帝安陵之张皇后墓、武帝茂陵之李夫人墓、昭帝平陵之上官皇后墓、元帝渭陵之王皇后墓都是按后礼于西园起陵安葬的。”“西汉帝陵的帝后陵位安排仿照的不应该是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关系,而应是未央宫中正殿和椒房殿的关系。帝西后东是通制的说法在此意义上也是不能成立的”。“故后有后义,在陵园中,帝、后陵的相对位置一般亦需尊从此原则。犹似未央宫、虽入朝自东阙,但正殿仍是面南建筑,陵园中亦当以南为前。这就是说,后陵应位帝陵之后(北),而不当在其前(南)。”“若以上述分析和考古调查相对照,大多数陵两者是相吻合的。万年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渭陵、延陵、义陵的后(妃)陵都位于帝陵之西北或东北,而以西北居多。霸陵或因山川关系,是一特例。杜陵陵位之安排恐非常制,所以《汉书》特别注明王皇后园称‘东园’。其原因不明。”④
  这样一来,在“帝西后东”是否“通制”问题就产生了分歧。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西汉十一陵的位置基本得以确认,而在具体的每一个陵园内,其后(妃)陵的具体位置有的由于有具体资料和考古发掘作为根据得以确认,而更多的还只是一个推测。无论是“帝西后东”也好,还是“帝东后西”也罢,都有一些“特例”需做解释和说明。至于东汉帝陵的情况更需我们进一步等待。因为虽说现已有六个帝陵(包括禅陵)得以确认,还有一半不得而知,至于后(妃)陵现在还无从谈起。我们还需考古的发掘和调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① 《史记·外戚世家》1970页。
  ② 《考古学》卷165页。
  ③ 《考古》1981年第6期。
  ④ 《考古》1987年第1期。
  3.同茔不同穴和同茔同穴
  无论“帝西后东”是不是汉代的通制,但“帝后同茔,合葬不合陵”,即“同茔不同穴”,这其码在西汉应是不争的事实。“西汉前期和中期,夫妇合葬与以前一样,为异穴合葬,夫妇分别葬在两个并排紧靠的墓坑中。……西汉中后期以后,制度为之一变,除帝陵以外,一般都采取夫妇同墓合葬,从此以迄东汉,遂成为定制”。①这个结论,它是靠考古发掘的事实来说话的,自然是有根据的、正确的。当然,它是指当时社会上的情况而言的。那么,汉代帝后合葬的制度是否一直是“同茔不同穴”的呢?
  刘炜在其《东汉帝王陵寝制度》一文中认为:
  东汉时期,帝陵建制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出现帝后同穴而葬。《后汉书·帝后纪》有何皇后合葬于文陵的记载:“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由此可知,何皇后死于灵帝之后,待她入葬时,还需重开文陵,因此皇后与皇帝应为同穴而葬。《后汉书·礼仪下》又载:“合葬:羡道开通,皇帝谒便房,太常导至羡道,去杖,中常侍受,至柩前,谒,伏哭止如仪。辞,太常导出,中常侍授杖,升车归宫。”这说的是合葬礼仪的程序。这种帝后同穴合葬也曾受到世家大族合葬之风的影响。东汉时期,大家族墓地合葬之风特盛,“华夏之士,争相陵尚,并棺合椁,以为孝恺,丰赀重禭,以昭恻隐。”其实,夫妇同穴合葬在西汉时的一般中小型墓葬中已经出现。到东汉时期,不仅夫妇合葬十分普遍,而且出现了两代、三代、甚至四代同穴而葬的现象,有的墓内葬者多达十余人,如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内,共埋葬了十二个人。因此,东汉时期无论是砖室墓,还是画像砖墓、画像石墓、壁画墓的墓制,往往根据埋葬人数的多少而在墓室的两侧陆续开凿多间侧室,取代了西汉流行的耳室。这种墓室结构复杂,宛如地下宫殿。而皇帝与皇后的陵墓在西汉时期,则是同墓不同穴,即同葬于一个墓地,各又有陵园、陵冢。据《汉书·外戚传》记载:“虽同墓而兆,而别为坟”。“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但诸侯王墓中已出现夫妇同穴合葬的现象。宋谢惠连《祭冢文》曰:“东府掘城北堑,入丈余,得古冢,……以木为椁,中有二棺。”“黄肠既毁,便房已颓”,墓内并列二棺,当为夫妇同室而葬。这座使用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葬制,并随葬五铢钱的古墓,应推断为西汉王侯之墓,由此可见,诸侯王墓中夫妇同室合葬已经出现了。但是,这时并不普遍,如近年考古发掘的河北满城一、二号墓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夫人墓,这是夫妇各自为墓,二墓相近的实例。此外,北京丰台大葆台西汉燕王刘旦及其夫人墓,河北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贤墓也均未发现夫妇同墓合葬的现象。到了东汉,诸侯王墓中夫妇合葬已成定制,如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即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夫妇的合葬墓,墓中出土了两件鎏金铜镂玉衣。河北定县43号汉墓,墓内出土银镂、铜镂玉衣各一套。由此可知,最迟在东汉中、晚期,西汉盛行帝后合茔不同穴的葬制已被打破,而出现了帝后同穴而葬的现象,并逐步被帝后同室合葬所代替。”②
  就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我们可以肯定西汉以及东汉前期的帝后陵是同茔而不同穴的,东汉中、后期社会上夫妇同穴合葬已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在诸侯王一级的墓葬中已成定制。至于在东汉的中、后期帝后是否同茔同穴,还只是根据文献记载的一种推断,结论也还需考古发掘的最终落实。
  ① 李如森著《汉代丧葬制度》199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文博》1986年第6期。
  三、陪葬
  1.陪葬坑
  经过有关方面专家的研究、调查,以及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具体钻探和发掘,发现汉代帝陵周围普遍设有陪葬坑。到目前为止,经勘探或部分发掘的有太上皇陵和昭灵皇后墓、孝文薄太后墓和窦皇后墓、景帝阳陵、宣帝杜陵等。
  在太上皇陵和昭灵皇后墓,经钻探共发现了五个陪葬坑,获知坑内有车马饰件、漆皮、木炭等。
  文帝薄太后南陵和窦后墓的陪葬坑均位于陵园西垣墙外。其中薄太后南陵的陪葬坑共发现了二十个,分三行,南北纵列。窦后墓的陪葬坑共发现了四十七个,分八行,南北纵列。这些陪葬坑均为长方形土坑,坑底置长方形陶棺,或用条砖垒砌成长方形框,或置薄木棺,内埋彩绘女侍俑、陶罐、谷物,或生埋禽畜。薄太后陪葬坑中可供鉴定的动物骸骨有马、羊、狗、犀牛、大熊猫;窦后墓陪葬坑的禽畜有马、羊、猪、狗、鸡、鹅、鹤等,每坑放置的品类、数量不等。
  景帝阳陵陪葬坑目前只发掘一处,位于阳陵东南、王皇后墓正南300米处。这片陪葬坑占地320×300米,有24个坑,分十四行,南北向,大多作长方形,长短不等。已发掘的五个坑,均为深入地下的隧道式木框架构筑,坑内放置彩绘陶武士俑、动物模型以及谷物、生活用器等。仅在20号、21号坑内就有各种武士俑688件,簇拥木车、兵器架前行。武士俑高62厘米左右,有铠甲俑、骑兵俑、卫士俑等不同兵种,场面雄伟壮观。
  宣帝杜陵陪葬坑共探测出五个,1—4号坑位于杜陵陵园以北300—500米内,5号坑位于陵园西南角以南60米处。这五个陪葬坑均为竖穴土坑,带台阶式或斜坡式通道。坑底置木椁,坑大小不一。1、4号坑已发掘,早年已受严重破坏,从劫余之物看,坑内主要放置着衣卫士俑、木明车以及金饼、铜钱、精巧漆器等珍宝财物。①
  ① 以上见《文物》1998年第4期黄展岳《秦汉陵寝》。
  2.陪葬墓
  汉代皇帝陵园的附近,往往有许多功臣,贵戚陪葬,因而形成了帝陵周围许许多多的陪葬墓。对于汉代帝陵的陪葬墓,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做过分析、调查和评论。
  徐苹芳认为:“西汉诸陵都有很多陪葬墓。这些陪葬墓全都在帝陵之东,形成了很大的陪葬墓地。长陵陪葬墓在长陵东2000米处,现在地面上还保留有七十多个高大的坟丘,纵横排列,十分规整。其中有肖何墓、曹参墓,它们都在长陵东司马门外道北。1970年发掘了第四、五号长陵陪葬墓,有人认为就是《水经注》上所记的周勃和周亚夫父子的墓葬。茂陵的陪葬墓也在茂陵之东,如卫青、霍去病、金日磾和霍光墓等。卫青墓起冢象庐山,霍去病墓起冢象祁连山,冢上立石,置石人石兽,以表示其生前的武功,这在陪葬墓中则是一种特例。其他如安陵、阳陵、平陵、杜陵、渭陵的陪葬墓,也都很整齐地排列在帝陵之东”。①
  黄展岳认为:“西汉帝陵的陪葬墓数量很多,规模很大,在陵区内专辟茔地。从坟丘尚存的陪葬墓看,它们大多分布在帝陵以东,少数在帝陵以北,大抵在东司马道的南北两侧。经勘查,长陵尚存陪葬墓63座,安陵尚存12座,霸陵未勘查,阳陵尚存11座(另有20多座近年被毁没),茂陵12座,平陵23座,杜陵62座,渭陵18座(另有10座近年被毁没)、延陵7座,义陵15座,康陵未见陪葬墓。需要说明的是:现存陪葬墓中有些是陪葬者的家族墓。此外,徙居陵邑的豪杰巨富,死后往往以陵区作为其家族的茔域,与陪葬墓的含义相去更远。所以,企图从现存墓冢中指认哪一座墓属于文献记载中的某个陪葬者是很困难的。……需要指出的是,陪葬墓也有自己的陪葬坑,即以杨家湾4号墓为例。4号墓墓坑内外共发现陪葬坑18个。其中一个坑瘗埋祭牲,三个坑瘗埋衣物、粮食,三个坑埋置15套木车马,每辆车配2—4匹马。其余十一个坑置兵马俑,位于墓南70米处。……此外,惠帝安陵东边的陪葬墓附近和武帝茂陵东边的陪葬墓(似为阳信公主初葬墓)附近也都发现有陪葬坑。说明陪葬坑是汉代高级贵族墓的通制”。②
  刘庆柱、李毓芳在《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一文中也谈到了陪葬墓,他们指出③:
  在西汉诸陵中,长陵陪葬墓数量最多,如萧何、曹参、周勃、王陵、张耳、纪信等人都陪葬长陵。长陵陪葬墓(包括祔葬)现仍保留封土堆的有六十三个,均在长陵以东(长陵西邻的一、二号墓系疑冢)。这里地貌变化较大,不少墓冢已被平掉。据当地老年人回忆,过去墓冢布局多为南北方阵排列,成组分布,这大多为家族墓区。组内墓冢又多成对并列,这可能是同茔不同穴的夫妻合葬墓。目前保存的成组墓冢虽然不多,但成对并列的墓冢还为数不少。长陵陪葬墓的封土,较帝陵小的多,形状大略有三:覆斗形,如柏家咀汉墓(三号墓);圆锥形(可能原来大多为覆斗形,由于后代破坏,变成此形),陪葬墓中以此形最多;山形,如杨家湾三联冢(四号墓)。
  安陵陪葬墓分布在其东900米以外,现存大封土堆十二个,大多为圆锥形。见于文献记载的陪葬墓有鲁元公主、张敖、陈平、张仓、爰盎和扬雄墓等。陪葬墓布局基本是东西一线,有的两墓一组,如今传鲁元公主墓与其东60米的张敖墓;有的几墓相邻成群。前者为夫妻合葬墓,后者似为族墓。墓冢大小相差很大,如鲁元公主墓,底边东西140米、南北120米、高19米,规模近于帝陵。
  霸陵附近的陪葬大墓不多,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孝武陈皇后、董偃、窦太主墓等。
  阳陵陪葬墓现留有封土堆的十一个(另有二十多座坟冢已被平掉),其中二座在阳陵北,其余均在阳陵东,3—7号墓东西一字排开,当地人称“五女陵”,附近曾出土西汉陶俑。
  茂陵陪葬墓分布于其东,计十二座,分成四组:卫青、霍去病、金日磾墓和6号墓为一组,1、2墓为一组,7、8、9、10号墓为一组,霍光和12号墓为一组。除1、2号墓在陵东北外,其余均在陵东。文献记载还有公孙弘、上官安、上官桀、敬夫人、李延年墓等。
  平陵陪葬墓封土保存较完整的有十一座,保存较差的有十二座。只有一座陪葬墓在陵北,其余均在陵东。文献记载的平陵陪葬墓有夏侯胜、朱云、窦婴和张禹墓等。
  据《咸宁县志》引《长安志》载:“(杜陵)东南数千步,陪葬数十冢,环拱森列,大小不等。其北里许,乱冢百余,自是以北直至城南东西延亘,高原之上,垒垒皆是”。杜陵陪葬墓比较多,现存墓冢三十一座。主要分布在杜陵东部和北部。东部,有十一座,据说过去这里约有三十多座。北部,有十八座。在缪家村附近的两座古墓,传为西周古墓,因附近发现过西汉砖瓦残块,疑为汉墓。
  渭陵陪葬墓集中在其东北800米处,现有墓冢十八座,据说原来有三十二座,并且排列成行。在陪葬墓区曾发现汉代鹅卵石路面、建筑遗址,附近曾出土“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文字瓦当。在渭陵南550米,由东向西有五座汉墓,这些汉墓西距延陵2600米,西北距康陵1700米,属于渭陵陪葬墓可能性较大。文献记载渭陵有王凤、王莽妻、冯奉世等陪葬墓。
  延陵东550米有一陪葬墓,其规模东西110米、南北120米、现冢高2—5米,当为成帝后妃一类人物。延陵陪葬墓大多分布在其东1500米处,共七座。墓区东西200米、南北170米,疑为族墓葬。
  义陵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东和陵南,计十五座。陵东北三座,陵南五座,陵西四座。另有三座分散在陵东、北和西南三处。文献记载的义陵陪葬墓有董贤墓。
  康陵还未发现有陪葬墓。
  东汉时期功臣、贵戚陪葬帝陵的情况,史书时有记载,但现在的具体情况还不得而知。
  ① 《考古》1981年第6期,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
  ② 《文物》1998年第4期,黄展岳《秦汉陵寝》。
  ③ 见《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第7期。
  四、上陵之礼
  1.“元会”与“酎祭”
  “腊之明日为初岁,秦以来有贺”。①此说的是每年元旦这一天,要举行祝贺。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②看来,秦始皇以来,每年元旦这一天都要举行朝贺活动。秦以十月为岁首,汉承秦制,叔孙通制定朝仪,仍以十月朔日为元会之始。后来每年元旦日,公卿百官、四方使臣、各地来到京城的上计吏(上报开垦田地、征收赋税、库存粮食、汇综人口统计数字的官吏)以及皇亲国戚,都要会集到朝廷,举行朝贺皇帝的仪式,将此叫做“元会”或“元会仪”。
  “酎祭”之礼,原来也是宗庙每年“二十五祠”中最主要的一种礼仪。“西汉时期每年八月新的高级好酒酿成,叫做‘酎’,要先送到宗庙奉献,叫做‘饮酎’或‘酎祭’。在宗庙中以这次祭祀最为主要而隆重,由皇帝亲自率领公卿诸侯百官来主持的,祭祀的牺牲要用‘九太牢’(九份牛、羊、豕三牲),比其他的祭礼要多;而且规定诸侯王、列侯必须按照封地内人口数的比率,献纳黄金助祭,叫做‘酎金’。如果献纳黄金数量短少,或者成色不足,就要剥夺爵位。这是当时祭献宗庙的主要仪式。”③酎祭时,除诸侯王、列侯外,各地以至当时九真、交趾、日南等邻国使臣也参加于其中,并贡纳犀牛角、象牙、翡翠等珍奇异物。
  在西汉一代,元会仪和酎祭一直正常如期举行。
  ① 清·孙楷《秦会要》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237页。
  ③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34—35页。
  2.“上陵之礼”的形成
  光武帝兴复汉室,仍奉行西汉时的祭祀礼仪和制度。他“祭社稷”,“祠高祖、太宗、世宗于怀宫”,“立皇考南顿君已上四庙”,“幸舂陵,祠园庙”,“诏修复西京园陵”。建武六年“夏四月丙子,幸长安,始谒高庙,遂有事十一陵”。建武十一年“三月己酉,幸南阳,还,幸章陵,祠园陵。”建武“二十二年春闰月丙戌,幸长安,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中元元年冬十月“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祇。迁吕太皇庙主于园,四时上祭。”光武帝一如旧制,祭社稷,祭祖庙,祭祀西汉时的十一位皇帝①。
  明帝于光武“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年三十。”第二年,即“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如元会仪”。“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屦以行事”。冬十月“甲子,西巡狩,幸长安,祠高庙,遂有事于十一陵”。②一切如光武时。
  但在明帝去世的前一年,事情发生了变化。“明帝性孝爱,追慕无已。十七年正月,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即案历,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其日,降甘露于陵树,帝令百官采取以荐。会毕,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装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焉”。③东汉上陵之礼从此开始。
  关于上陵之礼,《后汉纪》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灵帝建宁)五年春正月,车驾上原陵,诸侯王、公主、及外戚家妇女、郡国计吏、匈奴单于、西域三十六国侍子皆会焉,如会殿之仪礼。乐阕,百官受赐爵,计吏以次向殿前,上先帝御座,具言俗善恶民所疾苦。司徒椽蔡邕慨然叹曰:‘闻古不墓祭,而上陵之礼如此其备也,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易夺也。’或曰:‘本意云何?’对曰:‘西京之时,其礼不可得而闻也。光武世始葬于此,明帝嗣位逾年,群臣朝正,感先帝不复见此礼,乃率公卿百僚就陵而朝焉。盖事亡如事存之意也,与先帝有瓜葛之亲,男女毕会,郡计吏各向神坐而言,庶几先帝魂神闻听之也。今者日月久远,非其时人,但见其礼,不知其哀,烦而不省者,先帝孝思之心者也’。”④看来上陵之礼的实行,是由于明帝“至孝恻隐”、“孝思之心”所致。
  至于上陵之礼的过程,《后汉书·礼仪志》有较详细的记载。文中云:“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宾,随立寝殿前。钟鸣,谒者治礼引客,群臣就位如仪。乘舆自东厢下,太常导出,西向拜,折旋升阼阶,拜神坐。退坐东厢,西向。侍中、尚书、陛者皆神坐后。公卿群臣谒神坐,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舞《文始》、《五行》之舞。乐阕,群臣受赐食毕,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占其郡国谷价,民所疾苦,欲神知其动静。孝子事亲尽礼,敬爱之心也。周徧如礼。最后亲陵,遣计吏,赐之带佩。八月饮酎,上陵,礼亦如之。”⑤这样一来,从明帝开始,上陵之礼实行于朝廷,并一直延续到东汉政权结束。
  ① 见《后汉书·光武帝纪》。
  ② 见《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③ 《后汉书·皇后纪》407页。
  ④ 《后汉纪》456页。
  ⑤ 《后汉书·礼仪上》3103页。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