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西汉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七、丰哉平陵

韩养民


  平陵是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昭帝刘弗陵(前94—前74)与上官皇后的合葬墓,位于今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小寨村东1公里处。
  1.匆匆过客汉昭帝
  汉昭帝刘弗陵,字不,是汉武帝少子。其母赵婕妤,系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相传汉武帝北巡,过河间,闻有青紫气,询问术士,术士说此间必有奇异女子,武帝遂派人四处查访,果然有一赵家少女,艳丽绝伦,但两手有一怪病,拳曲伸不开,当即禀报汉武帝。武帝闻讯,甚为奇怪,便率近臣亲自去看,果如所言。侍从去解两手,依然如故。及至武帝触摸,两手自然伸开,只见掌中握着玉钩,大家百思不解。武帝心花怒放,将这美女载入后车,带回长安,纳入后宫,老夫得一花季少女,欣喜不已。特辟一宫,令她居住,号钩弋宫,称其为钩弋夫人,或“拳夫人”。过了年余,生一男孩,起名弗陵,进钩弋夫人为婕妤。
  到了后元二年(前87)二月,武帝心绪不宁,自思太子死后,至今尚未立储,自己也老了,何人继位?思前想后,惟有少子弗陵,自幼聪明,必能传承汉家江山。不过其母年青,将来儿子即位,必然干预朝政,不免作了吕后第二。他思前想后,务必当即立断。故意寻赵婕好毛病,将他赐死于甘泉宫。一代红颜,无端被杀,葬于云阳(今咸阳市淳化县铁王乡大圪塔村西北),被一堆黄土掩埋在历史中,成为茫茫宇宙中飞荡的不为庶民所知的孤魂。之后,便立8岁的刘弗陵为嗣,令侍中、奉车都尉、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佐。
  武帝闲暇之时,便赴五柞宫游览。不料受了风寒,身染重病,长卧不起,死于五柞宫。大将军霍光,遵武帝遗诏,拥立太子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此时,昭帝年方8岁,不能亲政。政务无论大小,均由霍光主持。霍光为顾命大臣,兼尚书事,又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辅佐。因昭帝年幼,饮食起居,需有人照料。其姐鄂邑公主,正在寡居,于是加封鄂邑公主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则称长公主,仪比诸王),入宫伴驾。宫内琐事,归长公主料理。
  汉昭帝于前87年至前74年在位。昭帝即位之初,社会动荡,首先是北方匈奴铁骑南下,大举入侵,杀入朔方,次年八月东方又有齐孝王刘将闾之孙刘泽谋反。当此之时,霍光、上官桀等同心辅佐,稳定局势。
  始元四年(前83),立骠骑将军上官安女(左将军上官桀孙女、霍光外孙女)为皇后。时上官皇后,年仅6岁,史称“孝昭上官皇后”。这是西汉皇后群中年龄最小的皇后。
  元凤元年(前80),鄂邑长公主与弟燕王刘旦(时为汉武帝子、昭帝同父异母兄)、左将军上官桀、骠骑将军上官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合谋,诬霍光专权自恣,时昭帝已年14,觉其有诈,日益亲信霍光,疏远上官桀。不久,上官桀与霍光争权,浮出水面,上官桀父子与燕王姐姐鄂邑长公主等书信往来,欲杀霍光,废昭帝,拥立燕王刘旦为天子。燕王也许诺,倘若事成,封上官桀为王。不料,鄂邑长公主舍人之父燕仓,知其谋,告发,上官桀被族诛。燕王刘旦闻讯,大会宾客、妃妾,置酒万载宫,宴会中,刘旦与华容夫人唱歌跳舞,在坐者无不流泪。之后遂自杀。其姐鄂邑长公主也自杀。
  元凤四年(前77)正月,昭帝加冠,亲政。昭帝在位期间,执行武帝政策,移民屯田,多次出兵,击败匈奴、乌桓的侵扰。始元六年(前81)召开盐铁会议,问民疾苦。与此同时,与匈奴和亲。武帝天汉元年(前l00)出使匈奴19年的中郎将苏武于始元六年获释回归,累官至典属国。
  元平元年(前74)四月,21岁的昭帝死于未央宫,六月葬平原乡,陵称平陵。此时上官皇后,年仅15岁,可惜还是花季的少年,已成寡妇。昌邑王刘贺即位,尊上官氏为皇太后,宣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凡立47年,年52,建昭二年(前37)病死,合葬于平陵。
  2.平陵陵园
  平陵陵园位于今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小寨村东l公里处,是汉代五陵之一。东距汉未央宫前殿遗址约22公里,西距茂陵6公里。陵区总面积约13.6平方公里,分为陵园、陵邑和陪葬区三大部分。
  平陵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约370米,局部尚存夯土墙垣,基宽8米,残高3米,夯层厚6—11厘米。陵园四周各辟一阙门,这四门因二千多年的风雨剥蚀,残缺不全,值得庆幸的是东门、南门阙址依稀可窥见,残高约1.6米。
  平陵是封土为陵,夯筑封土居陵中央,平面呈方形,底部边长160米,顶部边长49米,高29米;封土垂直距顶部2.25米处内收成二层台,考古上称为“英陵”形式。
  上官皇后的坟墓,在陵园的东南665米处,平面呈方形,边长约400米,其形制和昭帝陵一样,四周各辟一阙门,四门阙址尚存,残高约3.5米;夯筑封土也位于陵中央,呈覆斗形,底部边长150米,规模比昭帝陵略小。上官皇后陵与昭帝陵间有一条东西向道路,路宽五米,路两侧有排列成组的玉器,呈组合形式,可能是礼仪祭祀活动的器物。
  在昭帝陵园东南部和西北部发现有大面积附属建筑物、基址,又在平陵东南约5公里发现有3米高的夯土台,应是礼制建筑遗址,这个遗址,位于今咸阳市秦都区古渡乡肖家堡村北侧,遗址平面呈方形,东西56米,南北60米,中央为一夯土高台。在遗址曾出土大量方格纹铺地砖、凤纹空心砖、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长生无极”瓦当。有的学者认为这一遗址为昭帝陵庙——“孝昭庙”遗址。《三辅黄图》卷五:“昭帝庙,号徘徊。”这一夯台土,就是汉代的徘徊庙无疑。
  3.陪葬墓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陕西省文物系统派出一批又一批考古队员对汉陵进行调查,初步摸清了汉陵陪葬墓的地理位置、分布概况。而平陵陪葬墓主要分布在咸阳秦都区平陵乡、渭滨乡和渭城区周陵乡,而以平陵乡、周陵乡分布最多。据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集介绍,其中重要的陪葬墓群有:
  南上召村汉墓群,位于昭帝陵东约3公里,原有封土30余座,可惜在20世纪50—60年代夷平,现尚存圆丘形封土5座。
  西石村汉墓群,位于陵东北约4公里,面积约l8万平方公里。原有封土16座,现尚存11座。均为圆丘形,出土玉圭五十余件。
  黄家窑村汉墓群,位于陵东约4公里,面积8万平方米,原有封土十余座,现存5座,其中两座呈圆丘形,3座呈覆斗形。
  此外在平陵乡还有下底王村汉墓群、北上召村汉墓群、小寨村汉墓群等十多处汉墓。
  这些陪葬墓主究竟是谁?暂时因考古资料不足,难以考定。但从文献记载,当时陪葬昭帝陵者有窦婴、夏侯胜、朱云、张禹和韦贤等达官显贵。
  据《汉书》、《后汉书》有关文献记载,窦婴是平陵的陪葬者之一。窦婴(?—前131),字王孙,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系汉文帝窦皇后的堂侄。喜任侠,善交士人。景帝时,以大将军平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魏其侯。汉武帝时,晋为丞相。其姑母窦太后好黄老言,而他却常贬黄老,推崇儒术,结果触怒了姑母被免官。不久,窦太后去世,窦婴被疏远不用。此时,武帝舅父田蚡为相,不可一世,治田宅甲第,家中前堂罗列钟鼓,竖立赤色曲柄大旗,以夸耀权势,后房妻妾数以百计,各地为他进贡的珍玩器物不绝于道。而与窦婴过从甚密的灌夫见侮田蚡,窦氏为之不平,受诛连,被斩于渭城(今咸阳市秦都区窑店)。其后代到东汉显赫无比。窦融、窦固、窦宪、窦武就是代表。
  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人,师从名儒夏侯始昌、欧阳氏,精通儒术,善说灾异,被征为光禄大夫。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合谋废昌邑王刘贺,迎立宣帝。他以《尚书》教授上官太后,遂拜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宣帝时为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夏侯胜为人质朴守正,一直活到90岁,成为西汉末的老寿星。据《汉书·夏侯胜传》载:他死后,汉宣帝“赐冢茔,葬平陵。太后(上官皇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
  朱云字游,原籍鲁人,后迁至平陵。为人好侠,容貌堂堂,见义勇为,至不或之年,变节学《易》,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风流倜傥,为时人称道,声名远播。曾先后任杜陵令、槐里令,与御史中丞陈咸相交甚密,而与中书令石显抗争,多次上疏,弹劾丞相韦玄成明哲保身,险遭杀身之祸。年70,死于家,葬平陵东郭外。
  在平陵陪葬墓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强宗大族的族居。这一现象,在阳陵、茂陵中已出现,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股巨大的强宗大族群聚而居的风潮。汉武帝也曾三令五申“强宗大族不得族居”(《后汉书·郑弘列传》),但仅系一纸空文。受聚族而居之风的影响,文人与宗族,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如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继承父亲遗产五百万,及任中郎将,封平通侯后,将其家产全部分给宗族。他们与宗族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升迁罢黜、荣辱都和宗族密不可分。活着如此,死后也葬在一起。在平陵的陪葬墓中,韦氏宗族墓地最富有代表性:
  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其先祖韦孟,是楚元王刘交、夷王刘郢客、楚王刘戊三王之师。之后,五世至贤,依然通《礼》、《尚书》,以《诗》教授昭帝,号称“邹鲁大儒”。由给事中迁为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宣帝时,赐爵关内侯,任长信少府,成为太后属官。本始三年(前70)代蔡义为丞相,封扶阳侯为相5年,地节3年(前67),辞去相位。82岁死,葬平陵。
  韦贤有四子,长子方山为高寝令,早死,次子弘,为东海太守,三子爵,守祖业,其少子韦玄成少好学,继承父业,以明经为相,成为邹鲁间一大新闻,民间谚道:“遗子黄金满筐,不如一经。”意思是给儿子留黄金满筐,不如让他精通一经术。韦玄成为相7年,谨言慎行,明哲保身。建昭三年(前36)去逝,葬于其父韦贤的平陵韦氏墓地。
  韦玄成兄、东海太守、韦弘之子韦赏,亦以《诗》闻名。哀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列为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年八十余,以寿终。“宗族至二千石者十余人”。他们死后亦应归葬平陵。可见韦氏家族墓是平陵陪葬墓中宗族势力大、繁衍旺盛、经久不衰的墓地。
  韦氏这一族至东汉,更是名门望族,韦赏孙韦彪,东汉初为大鸿胪,“禄赐分与宗族,家无余财”。韦氏后世依然都是名门。
  在平陵陪葬墓中,还有官僚巨富。河内轵(今河南济源县)人张禹就是典型。张禹,字子父。原是喜观卜的小儿,后入太学读经。元帝时,为太子刘骜讲授《论语》。成帝即位后,拜光禄大夫、给事中,领尚书事。河平四年(前25),官至丞相,封安昌侯。他在政治上无所建树,政绩平平,但有经济头脑,尽力扩大私人财富,“内殖货财”,买田宅多至四百顷,且系泾、渭灌区的膏腴美田。社会出现了“财多而光荣,……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求士不真贤,相守崇财利”(《汉书·贡禹传》)的社会风尚。张禹晚年,上书成帝,要求以平陵肥牛亭部为故地,修冢墓,建祠堂。尽管成帝舅父王根反对,成帝还是满足了张禹的要求。汉哀帝建平二年(前3)死,葬平陵。
  张禹有四子,长子张宏,仕至太常,列于九卿。其余三子皆为校尉散骑诸曹。他们死后也应葬于张禹坟地。
  从上述可以看出,平陵陪葬者,多为豪门、世家名门,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4.平陵邑
  平陵邑为汉昭帝设置,王莽代汉后称广利,曹魏时更名始平县,西晋时设始平郡,辖始平县。平陵邑位于平陵东北方向今李都村、庞村一带。陵邑范围较大,南起渭惠渠,北至平陵乡庞村一带,东至北上张村,东西、南北长约1.5—2公里。陵邑的中心区在今平陵乡李都村和庞村一带,在这里发现有灰坑、灰层,文化层厚达2.5米,在这里板瓦、筒瓦以及陶器残片,俯拾皆是。在李都村西边土塬断崖上也有四个大灰坑,内堆积废骨料厚1—2米。据有关专家分析,这里可能是制骨和制陶作坊区。遗址中出土的板瓦、筒瓦与陵园出土的相同,且有云纹和“长生无极”瓦当。
  平陵是西汉五陵之一,也是汉代文人学士云集之地西汉末、东汉初许多达官显贵皆出自平陵。汉代源于五陵的“七相五公”就是代表。七相指:长陵人车千秋,杜陵人黄霸、王商,平陵人韦贤、魏相、平当、王嘉。五公指:长陵人田蚡,杜陵人张安世、朱博,平陵人平晏、韦赏。平晏为平当之子,以明经入仕,官至大司徒,封防乡侯,韦赏为韦贤之侄,哀帝时为大司徒。平氏、韦氏都是父子为相,是西汉末的望族。这七相中,出自平陵者四人,四中人韦贤上文已详述,魏相为宣帝的丞相,平当、王嘉均为哀帝时丞相。五公中平陵人占两位。可见,平陵在西汉诸陵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西汉末,以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王凤及其兄弟、汉代的王莽都是走出平陵的风云人物。到了东汉,平陵依然是政治家、军事家辈出的地方,中兴之初,以好礼闻名、累官至大司徒的张湛,协助汉光帝武灭隗嚣、任大司空的名将窦融及其弟子窦固、曾孙窦宪,玄孙窦章、窦武都是平陵人,和帝时以修治铜阳旧渠而为人称道的汝南太守何敞,顺帝时以执法无私、摧抑豪强而闻名的并州刺史苏章,也是平陵人。贾谊的九世孙、儒学宗师贾逵,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为文士称颂不已的楷模梁鸿、孟光也是平陵人。平陵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平陵邑也是西汉中后期的重要经济发达的城邑之一。城内居民区、手工业区、商业区等布置整齐。城内商业发达,曾出现了不少富商巨贾。平陵富商石氏与成都巨商罗氏在长安、巴蜀间经营商业,几年间积财千余万,放高利贷,独占“盐铁之利”,成为西汉的大商人之一。
  据《汉旧仪》载,武、昭、宣三陵,人口皆3万户以上,若以每户5口计,平陵人口约在15万以上。



汉代雄风—风水与西汉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