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王侯陵墓
韩养民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发展的王朝,历时400余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建国后,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汉代王陵葬俗、随葬品日渐浮出水面,成为了解汉代帝王生活的最真实的佐证。据不完全统计汉代王陵已发掘40余座。其中价值最高的有河北满城汉墓,北京大葆台汉墓、老山汉墓,江苏泗阳大青墩汉墓,徐州汉墓、九龙山汉墓等。其中河北满城汉慕,山东乳山鲁王等少数几座保存完整,文化遗存丰富。
现择其重要者,简介如下。
1.满城汉墓
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及其妻窦绾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上。1968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发掘,并编写出版了《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刘胜的生活阅历,《史记》、《汉书》中有简略的记载:他是景帝刘启九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庶兄,景帝前元三年(前154)立为中山靖王,都卢奴(今河北定州),始为汉代中山国。据《汉书·地理志》载,中山国有户16万,人口66.8万,领14县,在20个诸侯王国中居第三位。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刘胜死,在位42年,其妻窦绾字“君须”,生卒不详。
刘胜夫妇墓依山为陵开凿在陵山主峰山顶处,南北并列,并穴合葬,为规模宏大的崖墓。两墓均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部分构成,形制、结构大致相同。
满城汉墓出土文物达四千二百多件,其中影响最大、引起社会关注的是两件“金缕玉衣”。金缕玉衣亦称金缕玉柙,是帝王的殓服,玉衣形制完备约在西汉中期或稍早。皇帝和王侯以玉衣作殓服应是汉武帝时期开始流行的,到东汉时按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金缕等级最高,只有皇帝死后方可使用,但有时皇帝特赐给他的亲王或大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从而确立了玉衣分级使用制度。玉衣外观和人体一样,分为头罩、上身、袖子、裤筒、手套和鞋6部分,全部由玉片拼成,用金丝加以编缀。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上身的前片制出宽阔的胸部和鼓起的腹部,后片的下端做成人体臀部的形状;左右裤筒也按人腿的形状做出;鞋作方头平底高腰。全套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四角钻有小孔,穿以金丝,连缀而成。所用金丝约1100克。这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学界首次发现,保存最完整,有准确年代可考的最早玉衣。这种玉衣从1968—1978年先后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广东、北京等省市陆续发现22件。
满城汉墓除“金缕玉衣”外,还有不少精美的铜器,如“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错金银乌篆文壶、鎏金银蟠龙纹壶和鎏金银镶嵌乳丁纹壶等,这些都是汉代铜器中难得的艺术瑰宝。“长信宫”灯作宫女跪坐持灯状,通体鎏金,灯盘可以自由转动,灯罩可以开,亦可合,能随意调整灯光照射的方向和亮度的大小。宫女体中空,头部和右臂可以拆卸,右臂与烟道相通,蜡炬的烟可以通过右臂容纳于体内,从而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其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出土的王室铜灯中是首屈一指的①。而引人注目的还有古人的环保意识也是令人称道,值得大书一笔的。至于错金博山炉也是值得补叙一笔的,其炉身上部和炉盖铸出群山层峦叠嶂,山间点缀以猎人和野兽,描绘出一幅朝气勃勃、生意盎然的狩猎画面,令人爱不释手。整个器物装饰以流畅的错金花纹,色彩绚丽,其制造技术之高超、制作工艺之精湛,外观之华美,堪称汉代王室贵族生活用品的佳作。
定州境内现存汉中山王墓173座(两汉十七代中山王世袭达300余年)。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河北文物工作队对定州境内进行文物勘探调查,1959年,1969年,1973年分别对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山怀王刘修墓进行发掘。2001年定州中山王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汉墓封土高大,苍松翠柏环绕其中,史称“平山胜迹”,为定州八景之一。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316—31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2.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墓位于北京丰台区黄土岗,是北京地区在老山汉墓之前发掘的惟一一座诸侯王墓。经考证,东边l号墓主人定论为西汉广阳顷王刘建,西边2号墓,当为刘建之妻墓,刘建为燕王刘旦之长子。刘旦与宗室中山王刘长、齐王刘泽等图谋不轨,被昭帝发觉,遂自杀,太子刘建亦被废为庶人。宣帝即位,立刘建为广阳顷王。封王29年,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病死。
大葆台汉墓于1974年8月开始发掘,包括l号墓和2号墓。1号墓呈“凸”字形,墓坑口大、底小,呈斗形。全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封土南北90米,东西50.7米,高8米。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官、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如汉宣帝时权臣霍光死后就有黄肠题凑。大葆山汉墓首次出土黄肠题凑,证明它是汉代诸侯王墓无疑。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在内回廊和外回廊间,用长0.9米、宽厚约0.1米的柏木条,横向排列,垒成隔墙。这是诸侯王墓葬的规格。至于2号墓,形制与l号墓相似,但破坏严重,仅出土陶器、玉器、铜器等少量器物。
大葆台汉墓的随葬品早已被盗,但“劫余“的随葬品依然可观,如四面铜镜、八棱铜兵器、3辆彩绘朱轮马车、纺织品、漆器等400余件,都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3.老山汉墓
继大葆台汉墓之后,北京最大的考古发现,当推老山汉墓。老山汉墓位于北京石景山区老山驾校环形公路东南段北山坡上。1999年末,因此墓被盗,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会同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对该墓进行了前期考古勘探工作。
老山汉墓外观略成斗形土山,南北长达55米,东西长60米,高约20米,墓顶四周呈缓坡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完全可与已蜚声国内外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广州南越王墓、丰台大葆山汉墓相媲美。汉制,厚葬成俗,一向有陵如都邑之说。老山汉墓正是如此。
在发掘现场,令考古学家兴奋不已的是发现了“黄肠题凑”。据《汉书》记载,颜师古引苏林注:以柏木黄心垒至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这是始于上古而盛于汉代的葬式,皇帝用柏木,王侯则用松木或杂木在椁室四周堆垒成框形结构。老山汉墓发现了题凑,墓主的显赫身份是不言而喻的。传奇般的机缘终于撩开了老山汉墓的神秘面纱。
针对该墓2000年8月出土的古尸及漆器、耳环等物品判断,古尸就是墓主。据《光明日报》2000年9月3日报道,大多数专家较为一致的推论是:老山汉墓可能为西汉晚期的一座王后墓,而该墓主人最大的可能是西汉广阳穆王刘舜的王后。刘舜是燕刺王刘旦之孙。昭帝时,刘旦露不臣之迹,阴谋败,自杀,其太子刘建被废为庶人。宣帝即位后,立刘建为广阳顷王。刘建死后,其子刘舜袭王位为广阳穆王。立王21年,死。
据考古专家介绍,老山汉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上写有“阳宫”字样。有人推测是指“广阳王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首次采用3D电脑复原技术和颅骨容貌复原理论相结合,重新复原老山汉墓墓主主人端庄秀丽的生前芳容:深眼睛,高鼻梁,薄嘴唇,翘下巴,身高1.61米,年龄在30岁左右,黄种人,属东亚蒙古人种,活脱脱一个典型的中原美女形象。
老山汉墓出土的一对耳环中留有朱笔写的“东宫”两字。关于东宫,据文献记载,有四种解释,一是指太子,因为太子居所在正宫的左边,即东边;二是指皇帝及诸侯王妃嫔所居之处;三是特指皇后或诸侯王后所居之处;四有可能是复姓。据以上出土文物,专家推论老山汉墓主人身份应是广阳穆王刘舜的王后之墓,从而使社会广泛关注的神秘古尸,撩开面纱,解开了人们心头一直萦绕着的谜团。
4.大青墩汉墓
大青墩汉墓,位于江苏泗阳县三庄乡东部。这是西汉泗水国的王室墓穴,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泗水国,三万户,初封景帝曾孙刘商为泗水思王,自刘商起,相继六王,前后经历125年,至王莽代汉后国除。
大青墩汉墓封土为陵,王陵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7000米的范围内,有封土墩四十余座,其中大冢占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这些封土堆成组分布,每组中均有中心大墓。所有封土堆均有规律地分布在一条南北向的轴线上,这条轴线的南端连接着一处面积约l5万平方米的汉代遗址——凌城遗址,该遗址可能为二千多年前泗水国王城所在。
2003年元月,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发掘了这座汉墓。该墓为土坑木墩墓,墓穴21米见方,坐北朝南,从封土顶部到底端的高度超过13米,其木椁大部分为金丝楠木,可见规格很高。与此同时,在木椁上发现了“王□”字样的标记。可见此墓为泗水国国王墓无疑。
5.徐州汉墓
徐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处于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处,治所在彭城。因此徐州古代亦称彭城,为古代军事家必争之地。正如古诗所说:
自古彭城列九州,
龙争虎斗几千秋。
这里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尤其是她在两汉文化中所处的重要位置使她成为了中国文化大坐标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点。她浓缩了地域文化与政治的全部关系,体现了扼制与拓展,生存与消亡的深刻内涵。徐州,这个小舞台,实在是中国汉代历史上那个政治大舞台的浓缩。
徐州王陵分布于狮子山、龟山等,在这些王陵中,首推狮子山楚王陵最重要。
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当年汉高祖刘邦经“楚汉相争”击败项羽后,于前202年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由于徐州地理位置重要,并且是他的故里,刘邦便封“好书、多材艺”的同父异母弟、少弟刘交来做第一代楚王,史称“楚元王”。而刘戊就是刘交的孙子。刘戊前174年继位,景帝三年(前154),与吴王刘濞等举兵叛乱,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楚王刘戊兵败后畏罪自杀,在位20年。
这座陵墓位于狮子山南麓,依山为陵,凿石为墓。举目望去,远山近水,左右拱护,正面却是一片空旷辽阔的土地,为一个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陵墓的主体已深深嵌入山体主峰的腹腔之中,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甬道、耳室和墓室组成,独特的墓葬形制和严谨的建筑结构,完美体现了粗犷、雄浑、博大、超越的汉代精神。
一代楚王刘戊就躺在这个王气森然的墓室里。他曾经不可一世过,曾经策马扬鞭征战驰骋过,然而他却在战云密布的苍天下,岿然倒下,只有他身边那桅临风猎猎飞舞的大旗和旗上那个怒目而视的楚字,再现了他当年拥有过的壮阔风姿。无疑,刘戊是一个失败者,但是每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有他自己命运的局限,作为第三代楚王的刘戊也无法逃出这个严酷的定律。
陪葬于楚王陵的汉兵马俑阵,是曾跟随楚王征战四方的威武雄壮之师的缩影。这兵阵由四千多件陶俑组成,分布于六条俑坑,分为步兵、车兵,其中有官史,也有士兵。他们曾经跟随楚王南征北战,浴血厮杀过,现在却成为卫戍王陵的部队。望着这威武壮观的兵阵,我仿佛听到了透过时光隧道所传来的铿锵的足音和那气贯长虹的吼声,见到了大部队开过去所踏起的尘埃和战士脸上那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
去年又从狮子山传来喜讯;据新华社2002年11月10日电,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附近,目前再现汉兵马俑踪迹。经考古人员5天的精心发掘,196个深埋地下二千多年的兵马俑重见天日,其中有较为罕见的“发髻俑”,部分陶俑色彩保存完好,现已全部进入汉兵马俑博物馆收藏。
这次发掘的陪葬俑,是1984年以来出土兵马俑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出土的汉兵马俑距地表大约3米。俑坑长3.5米、宽2.1米、深3米。兵马俑保存基本完好,一些兵俑的头部、领口、肩部及衣服下摆仍然有朱红色颜料存在,色彩简单粗犷,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陶俑或抱拳而站,或双手垂下肃立。俑身服装大致相同,都身着长裙,腿部有保护。
除“平顶盔俑”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比较少见的“发髻俑”。这些俑高43厘米,栩栩如生,有3种不同的手势,可以看出入土时分别手持弓弩等3种不同的兵器。他们尽管经历了二千余年的水、土侵蚀,但仍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据狮子山楚王陵管理处处长邱永生介绍,这次出土的兵马俑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兵马俑面部朝向的不同。此次出土的兵马俑大部分面向西侧的羊鬼山,兵马俑的排列有落差,说明这是一种特殊的墓葬礼仪。此处向南二百米左右是狮子山,向西一百米左右是羊鬼山——即考古界公认的刘郢王后墓所在地之一。此处兵马俑的出现,对进一步确定王后墓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俑坑中出土了小型铁质兵器,填补了徐州兵马俑的一项空白,对研究汉代兵种、地方军队的编制都有重要意义(摘自《西安晚报》2002年11月12日)。
得此消息,令考古学、历史学界专家激动不已。狮子山楚王陵,是一令人想往的文物遗址。记得1999年冬,作者应山东大学之邀,赴泉城济南,修订《中国古代史》教材。我与门生孟华同行,在赴山东途中,参观了徐州楚王陵。时值三九寒冬,当我们驱车至狮子山,徐州上空彤云密布,铅色的乌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一会儿,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扑面而来,霎时,古彭城迷漫在一片风雪之中。
抖抖身上的雪花,走进墓道,只见墓室内景方方正正,深邃神秘。轻踏地上的汉砖,在墓道里折射出空旷的回音,望着在橘黄色灯光映照下的墓室,那诡秘幽深的感觉透彻心肺,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步入一个古老的王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恢宏博大的天井,这里有三间装满金、银、玉、铜器的墓室,这是迄今汉代考古发掘中所仅见的。我们可以想象,当这座沉睡两千多年,阴冷潮湿的墓门被打开时,那是怎样的璀璨夺目呀!在往里延伸的几间耳室里随葬的物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如有楚王国属县贡奉的至今名扬四海的兰陵美酒、符离集烧鸡;还有楚王生平的饮食器具、装饰物品等。置身其中,我彷佛仍能闻到那兰陵美酒所散发出的阵阵醇香,仍能看到那令人唾涎的已被烹制的闪着金色油光的符离集烧鸡,这一切与中国汉代盛行的灵魂不灭、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的思想有关。在汉代,人们普遍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并由此产生了“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也极力摹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随葬品方面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几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一切物品与器具。于是,整座楚王陵便成为汉代社会生活,尤其是王室生活的一个集中反映。
在这座巨大的地下珍宝库里,我见到了那被称为汉代和氏璧的蒲纹玉璧、还有显示王者风范的赤金带扣、以及溢彩流光的玉耳环等,.这些瑰宝将无数汉代能工巧匠的心血凝结于方寸之间,其精美的程度能令最黯然的眼睛在瞬间绽放出炽热的火花来。特别是在楚王嫔妃陪葬墓里发现的一个“舞低杨柳楼心月”的玉舞人,则再现了楚国女子能歌善舞的妙丽身姿。面对着陈列室里展出的精美文物,我仿佛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汉代楚国王室那锦衣玉食、笙歌萦绕的奢靡生活,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穿透,一种来自汉代古文明的召唤。
走出楚王陵,风雪依然迷漫。我裹紧衣裳,踩着雪吱吱呀呀地漫步在彭城的大道上,脑海里仍萦回着楚王陵的壮观与辉煌,心中仍感受着她带给我的震撼。是呀,英雄折戟沉沙,早已灰飞烟灭,世纪的风烟已经过去。然而,站在这里,你就能感到一种历史的凝重,她将生命带回到一个久远的年代,去亲近一份神秘的静穆与辉煌。
应补叙一笔,在徐州汉墓中,龟山汉墓谜团最多。
龟山汉墓是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和夫人的合葬墓。刘注为楚王刘戊的曾孙。他们的世系是:
楚元王刘交——楚夷王刘郢客——楚王刘戊——楚文王刘礼——楚安王刘道——楚襄王刘注。
2003年元月7日《西安晚报》摘引《扬子晚报》:龟山汉墓,工程浩大,其建筑蕴含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艺,充分体现了汉代粗犷豪放的建筑美学风格。自1994年,该墓对外开放后,诸多千古之谜相继浮出水面。于是他们向社会重金悬赏,谁能解开龟山汉墓之谜?据龟山汉墓管理处处长周遥介绍,引发国内学术界和广大游客关注的有“四大谜团”尚未解开:
其一,龟山汉墓的两条甬道长5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万分之一,墓道两壁磨平如镜,按当时的技术水平,如何能修建这样的墓道?
其二,龟山汉墓为典型的崖洞墓,其15间墓室和两条墓道总面积达七百多平方米,容积达二千六百多立方米,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在半山腰挖石修墓,其神奇堪与金字塔垒石成墓比肩。当时是如何掌握山体的石质和结构,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的?
其三,刘夫人墓室的前厅和棺室及石柱上分别留有乳头状石包,分布走向呈不规则排列,绝非工艺点缀,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象征着什么?有人说是照明的灯盏,也有人说象征着楚襄王上应天星,但细细推敲,均难圆其说。
其四,楚王棺室北面墙上清楚地显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着汉服,峨冠博带,作拱手迎宾状,被称为“楚王迎宾”。这一形象是在墓室正式开放后逐渐形成的。有人认为它是长期渗水所致,但影子外却没有任何渗水痕迹;有人认为是由于岩石石质不同而形成,但它为什么偏偏出现在楚王棺室呢?这也成为龟山汉墓的最大一谜。
此外,龟山汉墓管理处还提出另外一些求解之谜:刘注马厩房内的水池及两块石头有什么作用?刘注原棺室内为何会出现许多破碎瓦块?刘注夫人前殿北墙出现凹槽,做什么用?有何意义?刘注原棺室顶部为山体海拔最高峰,有何含义?刘注大车马室留有小洞有什么用?等等。
有趣的是,这次重金悬赏信息发布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专家、学者纷纷表态,畅所欲言,令人兴奋不已的是花季少年,徐州一中高二的何珂等四位同学提出了他们的答案。据新华社2003年元月17日电:中日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组专赴徐州采访了这四位同学,他们动手制作模型、动画、工具等,试解这一谜团:利用阳光定位及墓道开凿车、打磨车精确打造甬道;利用相似三角形定理进行山体结构勘测和开掘;以庄子的“相濡以沫”解释“乳钉”之谜;利用生化原理解释“楚王迎宾图”的影子成形。
这四位同学的答案是否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且不说,但他们的“大胆设想”引起徐州文物界的关注,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赏。
6.九龙山汉墓
这是西汉鲁王刘馀及其亲属的5座墓群,位于山东曲阜县九龙山半腰处。1970年山东省历史博物馆发掘了其中4座,分别编号为2号、3号、4号、5号。
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景帝于前元三年(前154),封子刘馀为鲁恭王。鲁恭王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为其建宫殿,从壁中得古文经传。从而使刘馀之名与古文经密切相连。鲁王世系为:
鲁恭王刘馀——鲁安王刘光——鲁孝王刘庆忌——鲁顷王刘劲——鲁文王刘睃。
3号汉墓出土“银缕玉衣”和有“庆忌”字样的铜印。据此,考古专家推测,此墓可能是鲁孝王刘庆忌的墓。刘庆忌封王37年,死于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
九龙山汉墓,与满城汉墓、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相似,都依山为陵,开凿在九龙山半腰山岩之中,属于典型的崖洞墓类。4座汉墓,东西并列,形制大致相同。其中3号墓规模最大,全长72.1米,最宽处24.3米,最高处18.4米。容积达2900立方米。分为墓道、东西车马室、墓门、甬道、东西耳室、前室、东西侧室、后室等部分,并有排水设施,排水沟全长123.8米。东、西车马室位于墓道北端靠近墓门处,室内除放置车马外,还有陶器、弩机和箭镞。墓门用19块长方形巨石堵塞,其中一块刻“王陵塞石广四尺”7字。东西耳室为贮存粮食、鱼、肉等食物的仓库。前室是宽大的厅堂,发现石磬、陶埙、半两钱、五铢钱以及铜器残片等。东、西侧室内有玉石管、玛瑙珠、五铢钱以及漆器、陶器的附饰和碎片等。后室为椁室,室内原建有瓦顶木屋但已坍塌,人骨亦已朽烂,出土银缕玉衣残片、玉璧、玉佩、铜印章、五铢钱以及铜镜残片等。4座墓均早年被盗,但仍残存随葬品一千九百余件。车马室保存较好,共随葬12辆车,50匹马,都是“驷马安车”。
汉代雄风—风水与西汉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