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公主墓
刘庆柱,李毓芳
在茂陵陵园东司马门以东约2100米处,东司马道南侧,分布着东西并列的五座陪葬墓。其中最西面的一座,是这群陪葬墓中离茂陵最近的一座,也是这五座陪葬墓中现存封土最大的一座,封土底部南北长95米、东西宽64米、冢高22米。由于封土南端高大、北端低小,呈“羊头”状,所以当地群众称之为“羊头冢”。
根据墓南侧第一号陪葬坑中出土的刻记有“阳信家”铭文的18件铜器分析,此墓被认为是阳信长公主的墓葬。
阳信长公主是景帝和孝景王皇后的长女,汉武帝的姐姐。她始嫁于西汉王朝开国元勋曹参的后代——平阳侯曹寿,卫青少年时还是他们家的奴仆。卫青地位显赫之后,“平阳侯曹寿有恶疾就国,长公主问:‘列侯谁贤者?’左右皆言大将军。主笑曰:‘此出吾家,常骑从我,奈何?’左右曰:‘于今尊贵无比。’于是长公主风白皇后,皇后言之,上乃诏青尚平阳主。”①
卫青与阳信长公主成婚后,从《汉书·卫青传》记载来看,阳信长公主先卫青而亡,因此,卫青死后“与主合葬,起冢象庐山”。据西汉时代葬俗,达官显贵死后夫妇合葬,同茔不同穴。也就是说,夫妻合葬在同一茔地,但分别各筑一座坟墓。一般来说,当时这种夫妻两墓间距离,少者十几米,多者也不过一、二百米(当然,皇帝和皇后陵墓茔域大,两陵间距一般几百米。特殊者,如文帝霸陵与孝文窦皇后陵间距近两千米)。但是,今卫青墓与阳信长公主墓相距约1330米,他们的夫妻茔地不可能这么大。而且,其间有茂陵东司马道东西穿过,将二墓分置于神道南北两侧。再者,卫青墓与阳信长公主墓之间还有霍去病墓和金日磾墓。因此,不能把“羊头冢”和卫青墓看成“同茔不同穴”的夫妻合葬墓。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很可能阳信长公主死后先葬于“羊头冢”,卫青死后,她又被迁葬于卫青墓附近,与之合葬。这种推测的根据,是在卫青墓东北50米处,经钻探发现一座大汉墓,墓穴东西长26米,南北长25米,深24米。该墓封土现已不复存在,前些年坟墓的封土还有部分残存,并有清代康熙年间立的石碑,碑文标识为霍去病墓。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在《长安史迹考》一书中,据此石碑认为,此墓与其南面140米的霍去病墓,均为霍去病墓,可能其中一墓为衣冠冢。我们认为,从此墓位置来看,它离卫青墓比霍去病墓更近。这就是说,从茔域布局来看,它很可能与卫青墓在同一茔域。再者,在卫青墓附近,除了此墓和霍去病墓之外,其它陪葬墓都与其相距甚远,不会属于同一夫妻茔地。可见,只有此墓应为与卫青合葬的阳信长公主墓。
与卫青合葬的阳信长公主墓应为迁葬墓,其原墓应是“羊头冢”。“羊头冢”陪葬坑出土的大量“阳信家”刻铭铜器证明了这一点。
1981年,考古工作者对阳信长公主墓陪葬坑进行了勘察,共发现了39座陪葬坑,发掘了其中的一座。陪葬坑主要分布在墓南和墓北。已发掘的陪葬坑在墓南60米,地下深3.2米,呈南北方向。北坑是个带过洞的方形洞穴坑室,平面呈“凸”字形,全长4.15米,其中坑口长1.2米,过洞长1.22米、宽0.85米,高0.8米。坑室南北2.45米,东西2.3米,高1.95米。坑室以木板封门。坑内器物主要分布在东西两边,铜器最多,其次有铁器、漆器、铅器、木器等。这些器物中,有实用器物,也有明器。在这4平方米的陪葬坑里,出土了230多件器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铜熏炉等物,无疑是当时最高封建统治阶层享用的宫廷器物,为皇太后赐给长公主的。这批物品,反映了西汉时代的最高工艺水平。
下面简介这些物品:
鎏金铜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铜马昂首站立,张口,竖耳。马的肌肉和筋骨匀称合度,造型朴实稳重。
鎏金鎏银铜熏炉:造型奇特,修长的器身,闪光的色泽,别具匠心的设计,实为罕见的艺术瑰宝。熏炉通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厘米。熏炉炉盖形如博山,透雕多层山峦,加之金银勾勒,给人一种云雾缭绕、恍若仙境之感。支撑炉体的是竹节形高柄,共五节,每节上刻有竹叶枝杈。柄上端铸有三条蟠龙,龙头承托炉盘。龙身鎏金,龙爪鎏银,线条流畅活泼,形象生动自然。底座上透雕的两条蟠龙,翘首张口。
此外,还有提链炉、温手炉、灯、钟、甗、甑、盆、匜、鼎、温酒器、斗、铫、臼、虎镇等铜器。名贵的漆器,作工精细。车马器是随葬品中的大宗。出土的一辆小车和十匹小马,均为木质,表面涂漆。残留金属小车器、马饰等19种,计121件。
上述陪葬坑及其出土的文物,为我们研究西汉的社会生活、帝王葬仪、工艺美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实物资料。一个陪葬坑就出土了这么多随葬品,可以想见阳信长公主墓三十几座陪葬坑中随葬的珍贵物品数量之多!也不难想见,西汉封建王朝最高统治阶层的骄奢淫逸。
①《汉书·卫青传》卷五十五,第2490页。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