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生平寻踪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初登帝位 1.年轻的皇帝和他的老祖母

林剑鸣

    1.年轻的皇帝和他的老祖母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48岁的景帝刘启死后,由16岁的太子刘彻继皇位。从此,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就成为中华大地上的最高统治者。
  然而,那威严的皇冕戴在还有点孩子气的刘彻头上,毕竟早了一点。16岁的小皇帝不得不听命于他的祖母窦太后和生母太后。尤其是窦太后,特别喜欢揽权,她竭力怂恿自己的侄儿窦婴主持政权。王太后也不示弱,她则使劲让其同母弟田蚡主政。窦、田两家外戚为争权曾闹得不可开交。不过,当时还有另一个问题使得田蚡、窦婴和丞相卫绾与武帝刘彻者站在一条线上反对窦太后,这就是用什么做为统治思想的问题。
  汉初,由于经济凋敝,社会穷困,统治阶级只能用“黄老之学”做统治思想,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进行统治,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即位前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也比较富裕了。据记载:当时公私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官府的钱多得花不完,连普通的百姓也养着许多马,呈现出一片繁荣、富裕景象。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继续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是不适当了,因为北方还有一个时刻威胁西汉王朝安全的匈奴存在,国内的中央集权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统治者组织力量有所作为,所以必须抛弃“黄老之学”,用一种积极的、富于进取精神的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于是朝廷上的大部分人开始重视“儒家”了。如刘彻的老师,太子太傅卫绾就是儒生,刘彻当皇帝后,他当上了丞相。当时的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是儒生,连窦婴和田蚡也是儒生。多数人主张用儒家思想代替“黄老之学”。可是,控制朝政的窦太后却是个笃信黄老的顽固派。她坚持用“黄老之学”来进行统治,并要皇室家族都读《老子》这部书,如果有哪个人稍稍说句不尊重黄老的话,就惹得她大发雷霆,必置其于死地而后快。这个顽固的老太婆特别专横,要求大臣们给朝廷的奏章必先给她过目,以保证继续贯彻黄老之学。这种做法引起多数大臣不满。思想上的对立迟早会导致政治上冲突,这种冲突在刘彻刚登上帝位不久就爆发了。
  建元元年(前140年),刘彻当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举贤良文学”,即由各地推举有才干和有“文学”(那时说的“文学”是指儒家经典)修养的人到中央,经过皇帝面试后,授予一定官职。这是一种改革选拔官吏的方法。在这次“举贤良文学”中,有一个来自广川(今河北景县)的儒生董仲舒建议许多治国的办法,其中特别提到:现在天下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使国家难于治理,应当将儒学以外的一切学说一律禁止;今后一切学说、法度都应以儒家经典为难。董仲舒的主张得到丞相卫绾的支持。他即刻上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这里说的申(不害)、商(鞅)、韩非是先秦时代的法家,苏秦、张仪是纵横家。卫绾认为这些学说都是“乱国政”的,凡是持这种学说的都应“罢”除,只有钻研儒家学说才有条件被举为贤良文学。汉武帝十分支持董仲舒和卫绾的建议,立刻批准实行。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件大事。在卫绾提出的“皆罢”申商诸家的主张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黄老这一家来,但其主要目的是针对西汉前期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又进一步提出:今后奏事不必再呈太后(即窦太后),企图趁机剥夺窦太后的参政权,以便顺利地推行“独尊儒术”的方案。这一下却触怒了窦太后。顽固的窦太后自然不会让步,她先将卫绾的丞相职务撤去,换上窦婴,又以田蚡为太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冬十月,又将御史大夫赵绾及郎中令王臧逮捕,让他们自杀于狱中。后来就连外戚窦婴和田蚡,也因支持赵绾而被撤销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尽管这些大臣都得到汉武帝的支持,但年幼的皇帝,终无法改变顽固的老祖母的专横。所以“尊儒”的主张在当时只是吵嚷一阵就过去了,没有任何的实际行动。
  到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年迈的窦太后已气息奄奄,自顾不暇,汉武帝刘彻才下诏“置五经博士”,就是在朝廷上设《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的博士官,教授子弟,这意味着儒家思想受到空前重视。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顽固的窦太后终于逝世,压在汉武帝头上的一块大石头才彻底搬掉,尊崇儒术,以儒家思想代替黄老之学的主张才得到顺利推行。这时的刘彻,已经是个22岁的英武青年了。
  

汉代雄风汉武帝/林剑鸣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