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生平寻踪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3.初试身手

林剑鸣

    在窦太后未死之前,汉武帝虽不得独断朝政,但也不能终日嬉戏。他必须亲自处理摆到面前的一些军国大事。当他开始处理朝政之初,就表现出其特有的才干和作风。
  最先碰到的是如何对付匈奴这个恼人的问题。对于几十年忍辱退让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早就厌烦了。他一登上皇帝宝座,就要寻找机会对匈奴进行反击。不久,就传来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北方的匈奴奴隶主贵族在侵扰中原汉王朝的同时,还横暴地欺压、凌辱周围的其它少数民族。居住在祁连、敦煌间的月氏(zhi音支)人,就是被匈奴欺辱的一个民族。匈奴单于曾把被打败的月氏王的头割下作成酒杯用。这种野蛮、残忍的行为激起月氏人的极大仇恨,但因无力反抗,只好忍辱含恨向西方远逃。这个消息传到西汉朝廷后,群臣们都很震惊。武帝当即决定:把仇恨匈奴的月氏人联络起来,共同对付匈奴,以断其右臂。这是西汉统治者透过四周各族包围的浓雾,第一次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而这一决策的深远影响,则是武帝所预料不到的。
  当时,月氏已远遁,必须派出一名勇敢坚强的使者去寻找那远在匈奴占领区以西的月氏,才能谈得到实现这一“断匈奴右臂的计划。于是,武帝就向全国发出召募公文,征求自愿出使匈奴的有志之士。公文发出不久,就有汉中(今陕西城固)人张骞应募。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命张骞持节代表西汉政府前往西域,出使大月氏。张骞接受了这一使命,率领一支百余人的使团,从繁华的首都长安向着茫茫的沙漠、无边的草原和未卜的前程进发了。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武帝反攻匈奴的第一个战略部署。这一部署在短期内虽未表现出其任何积极成果,但十余年后,当张骞历尽千辛万苦,带回有关西域的许多前所来闻的消息时,就使历史发生较反击匈奴意义更深远的变化——开辟了由中原通往西域的一条国际通道“丝绸之路”。
  汉武帝即位初期处理的另一件大事,是“东瓯”和“闽越”两支少数民族纠纷问题。
  在今天风景秀丽的浙江南部瓯江、灵江流域,西汉时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当时称为“东瓯”。在“东瓯”的南面,即今福建境内,居住着另一个少数民族,称为“闽越”。这两个民族经常发生冲突。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出兵攻击东瓯,东瓯无力抵抗,立即派人至首都长安向武帝告急,要求援助。19岁的武帝拿不定主意,便召集大臣讨论,让各抒己见。掌握着全国军权的太尉田蚡首先反对援助东瓯。他说:“东瓯、闽越都是越人,他们之间相互攻击是常事。自秦代以来都把他们弃之不管,我们何必去救他们!”很显然,田蚡不顾客观形势的变化,只是墨守陈规,坐视两个少数民族相互争斗。而新擢升的中大夫严助不同意田蚡的看法,对武帝说:“小国有危难,向天子求助,说明他们对汉王朝仰慕。我们为什么弃置他们而不顾呢?秦在当时不仅顾不上越人相互攻击之事,甚至后来连自己的首都咸阳都没有守住,怎么能以秦朝为榜样呢?现在,一个小国来告急,若汉朝不管,又如何使更多的小国归服呢?”严助的分析是符合当时的形势的,武帝立刻表示太尉的说法不妥,明确支持严助的积极主张,并派严助持节代表西汉政府至会稽(今浙江绍兴)调兵援助东瓯。
  严助受命后欣然奔赴会稽,不料会稽守竟对这位新擢升的朝廷命臣极为藐视,而拒绝发兵。严助毫不动摇,果断地将直接抗命的一个司马斩首,其他官员见状皆震服,表示惟命是从。于是,严助顺利地率兵向东瓯进发。当严助的援军尚在途中时,闽越早已闻讯撤兵。东瓯得救后,对汉王朝极为感激;又怕闽越再次来犯,便主动请求向内地迁徙。武帝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下令将其迁到江、淮间。此后,东瓯人便在这里与当地汉人共同生活。这不仅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汉王朝的威望,巩固了中国的统一。武帝对此事件的处理,否定了重臣、贵戚田蚡的守旧观点,依靠和相信能审时度势、精明果敢的后起之秀严助,充分表现了这位年轻皇帝的才干。
  这次,闽越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居住在今广东一带的南越又受到好斗的闽越王的攻击。南越王赵胡遵照藩臣之制不敢擅自发兵,先派人向汉天子请示处置办法。汉武帝对南越王这种尊重汉朝廷的表现十分满意,立即派大行王恢、大农令韩安国各率一路大军,向闽越进攻,以支持南越。
  征伐闽越的大军,开赴前线之际,在朝廷内部却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淮南王刘安立即奏书,劝皇帝不要发兵,理由是越人落后,“断发文身”,处于荒蛮之地,不必为他们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只要用“德”感化就够了。
  刘安鼓吹这种放弃统一、听任分裂的错误主张,除了他顽固地死守已过时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以外,还有实际的政治目的,就是企图谋反。
  原来,在汉文帝时代,刘安的生父淮南王刘长就因谋反被朝廷发觉,畏罪绝食而死。当时的刘安虽只有七八岁,但他是不会忘记这件事情的。后来,刘安又被袭封为淮南王,他不仅不感恩,反而时刻不忘前仇,对朝廷始终有异心,一遇风吹草动,就激起他的反叛情绪,跃跃欲试。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当吴楚七国举行叛乱时,淮南王刘安本想出兵响应,只因掌握兵权的国相不愿叛汉而拒绝听其指挥,使淮南未及发兵,而吴楚等七国即相继兵败,这样,刘安才幸免获罪。汉武帝即位以后,对刘安以长辈之礼尊之。尤其刘安善鼓琴,喜读书,又能作文章,汉武帝更加欣赏,常同他一起宴饮,谈诗论赋直至深夜。然而,这一切并未稍减刘安的野心。对汉武帝心怀不满的武安侯田蚡也趁机煽动刘安说:当今皇帝无太子,你乃汉高祖皇孙,一旦皇帝去世,继位的,除了您还有谁呢?当时的汉武帝才二十余岁,距去世又为期尚远,还谈不到继承人的问题,但利令智昏的刘安竟沾沾自喜,多方笼络朝野人士,为登帝位积极准备。正巧,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天空出现一颗彗星,有人又趁机对刘安说:“今彗星当天,天下当起兵。”刘安大喜,加紧备战,企图以武力夺取帝位。武帝要发兵讨闽越,他因谋反准备尚未完成,极力阻止出兵,惟恐闽越平定后,中央的力量更加强大,对他的谋反不利。
  但是,刘安的阴谋并未得逞。汉武帝没有被他的花言巧语所动摇,征闽越的大军按原计划开赴前线,汉军的声威早使闽越内部瓦解。当王恢、韩安国所率领的军队尚未达到闽越边境时,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已将其兄郢的首级割下送给汉军谢罪,率部投降。闽越对汉王朝友好的繇君丑被立为粤繇王,另立有功的余善为东越王。从此,他们都归属西汉朝廷管辖,民族纠纷得到妥善解决,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又粉碎了刘安分裂国家的阴谋。汉武帝当政后,在初试身手中,就表现出他多谋善断,并有远见卓识。
  

汉代雄风汉武帝/林剑鸣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