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富裕、文明的中国
林剑鸣
统一的安定,为生产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汉武帝统治的几十年内,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已把西汉王朝建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最文明的国家。
农业、手工业生产都有很大进步。汉武帝实行盐铁垄断,得以集中人力、资源进行铁器生产,使铁农具的制造和使用更为广泛,不但中原地区使用铁工具,而且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铁制农具的种类也增多了。1955年在辽宁辽阳三道壕西汉晚期遗址中发现的一件铁犁铧,长40厘米,宽42厘米,断面作三角形,按原规格复制,重约42斤。这样大的铁农具私人是很难制造的。汉武帝还注意水利建设,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他派大臣率数万人,治理二十余年未能堵住的黄河瓠子的决口。武帝决心治黄,亲临治河现场,举行祭祀仪式,并命令群臣,上自将军,下至小吏都“负薪”送柴,以示参加治河劳动。他还赋诗表达对治河的关心。这次治理,水患终于被控之,从此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水利、铁农具、牛耕使农业生产有很大提高。手工业、丝织、制陶、冶金、建筑等在汉武帝时期也得到飞速发展,汉代社会的经济富裕、社会文明在首都长安和其它几个大城市集中地反映出来。汉武帝时期连年的战争以及宫廷、地主阶级的挥霍奢侈,没有相当高的生产水平和足够的剩余产品是不可想象的。
汉武帝时期的长安,是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城周长二万二千六百余米(相当汉代六十多里),超过当时西方最大的城市罗马城三倍以上。城墙每面有三个城门,可容四辆大车并行。城内街道纵横,有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之称。主街三道并列,与城门三个门道相连,中央有宽阔的专供皇帝用的“驰道”。城中部和南部是宫殿区,辉煌的宫殿群占城区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是繁华的商业区。这里出入着腰缠万贯“周流天下”、“富埒天子”、“交通王侯”的大商贾,也有制造出精美的手工艺品的工匠。北边一部分是一般居民区,占全城十分之一左右。当时的长安城,至少居住着24万以上的居民,市场繁荣、商店林立,各种货物齐全,同类商店又往往集中在一处,分成酒市、牛骡马市、羊市等等,长安特产丰富“陆海珍藏、蓝田美玉”,“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这是一个富丽的城市,那些堂皇的宫殿建筑,都是当时技术的精华、艺术的荟萃。独具一格的建章宫,其中神明台、井干楼堪称古代建筑中的精粹: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承露盘,下有九室,象征上接仙人之露。井干楼也高五十丈,积木似井上栏干而成四角、八角的高楼,建筑别致、壮观。诗人曾形容长安的豪华宫殿“雕楹玉石,绣栭云楣,三阶重轩,镂槛文*,右平左墄,青琐丹墀”。不仅皇宫建筑华丽,一般建筑也是精雕细镂。长安是一个文明整洁的城市,汉武帝在这里设太学,成为全国最高学府,全国各地著名的文人学者济济一堂讲学、教授、研究。汉武帝还在首都建立了收藏图书的“秘府”,派专人到各地搜罗整理图书。汉武帝提倡儒学,又不忽视诸子百家。不少重要的科学著作和文学作品,都是在这个城市里写出的,司马迁的不朽著作《史记》,司马相如等的诗赋都是在汉武帝时代完成的。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令司马迁、落下闳等改《颛顼历》而作《太初历》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记日不相合的矛盾,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长安城为全国文化的中心,集中地反映了西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西汉的富强和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首都长安的繁荣,也表现在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的其它城市中。洛阳水陆交通方便,商贾云集,特产丰盛;临淄丝织业发达,人口稠密,是齐鲁的中心;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宛(今河南南阳)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很发达;成都的手工业,尤其是蜀锦,驰名全国。就在中原以外的地区,也有许多繁华的城市。江陵(湖北江陵)“有云梦之饶”,吴(江苏苏州)“亦江东一都会”。远在岭南的广州也是一个南方贸易繁荣的城市,许多物资都从这里运出海外或从海外进入中原。这些城市反映了武帝时代的西汉王朝的富强。
西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通过汉武帝时开通的,由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向遥远的西方传播,西汉王朝也不断地接受从这条路上引进来的外国文明。中国的凿井技术,铁制工具就在汉武帝时通过大宛传向西方的,而大批精美的丝织品就从首都长安被辗转运送,越过葱岭(帕米尔)直达里海、地中海,呈现在罗马皇帝面前。因此,那里早就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之国”。他们把中国看成东方乐土,只因太远而无法直接交往,而那些距汉王朝较近的国家,多在张骞通西域后派出使节向汉朝进贡。据西方记载:“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第一支中国直达商队沿着这条‘丝绸之路’来到波斯。随后,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中国开展了定期的贸易交往。”西方的珍禽异兽、葡萄、狮子、大象、良马、香料,苜蓿以及各种乐器也都随着西方的使者、商人来到中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农业、手工业生产都有很大进步。汉武帝实行盐铁垄断,得以集中人力、资源进行铁器生产,使铁农具的制造和使用更为广泛,不但中原地区使用铁工具,而且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铁制农具的种类也增多了。1955年在辽宁辽阳三道壕西汉晚期遗址中发现的一件铁犁铧,长40厘米,宽42厘米,断面作三角形,按原规格复制,重约42斤。这样大的铁农具私人是很难制造的。汉武帝还注意水利建设,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他派大臣率数万人,治理二十余年未能堵住的黄河瓠子的决口。武帝决心治黄,亲临治河现场,举行祭祀仪式,并命令群臣,上自将军,下至小吏都“负薪”送柴,以示参加治河劳动。他还赋诗表达对治河的关心。这次治理,水患终于被控之,从此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水利、铁农具、牛耕使农业生产有很大提高。手工业、丝织、制陶、冶金、建筑等在汉武帝时期也得到飞速发展,汉代社会的经济富裕、社会文明在首都长安和其它几个大城市集中地反映出来。汉武帝时期连年的战争以及宫廷、地主阶级的挥霍奢侈,没有相当高的生产水平和足够的剩余产品是不可想象的。
汉武帝时期的长安,是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城周长二万二千六百余米(相当汉代六十多里),超过当时西方最大的城市罗马城三倍以上。城墙每面有三个城门,可容四辆大车并行。城内街道纵横,有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之称。主街三道并列,与城门三个门道相连,中央有宽阔的专供皇帝用的“驰道”。城中部和南部是宫殿区,辉煌的宫殿群占城区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是繁华的商业区。这里出入着腰缠万贯“周流天下”、“富埒天子”、“交通王侯”的大商贾,也有制造出精美的手工艺品的工匠。北边一部分是一般居民区,占全城十分之一左右。当时的长安城,至少居住着24万以上的居民,市场繁荣、商店林立,各种货物齐全,同类商店又往往集中在一处,分成酒市、牛骡马市、羊市等等,长安特产丰富“陆海珍藏、蓝田美玉”,“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这是一个富丽的城市,那些堂皇的宫殿建筑,都是当时技术的精华、艺术的荟萃。独具一格的建章宫,其中神明台、井干楼堪称古代建筑中的精粹: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承露盘,下有九室,象征上接仙人之露。井干楼也高五十丈,积木似井上栏干而成四角、八角的高楼,建筑别致、壮观。诗人曾形容长安的豪华宫殿“雕楹玉石,绣栭云楣,三阶重轩,镂槛文*,右平左墄,青琐丹墀”。不仅皇宫建筑华丽,一般建筑也是精雕细镂。长安是一个文明整洁的城市,汉武帝在这里设太学,成为全国最高学府,全国各地著名的文人学者济济一堂讲学、教授、研究。汉武帝还在首都建立了收藏图书的“秘府”,派专人到各地搜罗整理图书。汉武帝提倡儒学,又不忽视诸子百家。不少重要的科学著作和文学作品,都是在这个城市里写出的,司马迁的不朽著作《史记》,司马相如等的诗赋都是在汉武帝时代完成的。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令司马迁、落下闳等改《颛顼历》而作《太初历》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记日不相合的矛盾,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长安城为全国文化的中心,集中地反映了西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西汉的富强和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首都长安的繁荣,也表现在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的其它城市中。洛阳水陆交通方便,商贾云集,特产丰盛;临淄丝织业发达,人口稠密,是齐鲁的中心;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宛(今河南南阳)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很发达;成都的手工业,尤其是蜀锦,驰名全国。就在中原以外的地区,也有许多繁华的城市。江陵(湖北江陵)“有云梦之饶”,吴(江苏苏州)“亦江东一都会”。远在岭南的广州也是一个南方贸易繁荣的城市,许多物资都从这里运出海外或从海外进入中原。这些城市反映了武帝时代的西汉王朝的富强。
西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通过汉武帝时开通的,由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向遥远的西方传播,西汉王朝也不断地接受从这条路上引进来的外国文明。中国的凿井技术,铁制工具就在汉武帝时通过大宛传向西方的,而大批精美的丝织品就从首都长安被辗转运送,越过葱岭(帕米尔)直达里海、地中海,呈现在罗马皇帝面前。因此,那里早就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之国”。他们把中国看成东方乐土,只因太远而无法直接交往,而那些距汉王朝较近的国家,多在张骞通西域后派出使节向汉朝进贡。据西方记载:“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第一支中国直达商队沿着这条‘丝绸之路’来到波斯。随后,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中国开展了定期的贸易交往。”西方的珍禽异兽、葡萄、狮子、大象、良马、香料,苜蓿以及各种乐器也都随着西方的使者、商人来到中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汉代雄风汉武帝/林剑鸣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