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创设的“中朝”是何组织机构
惠焕章,贾鹏
汉武帝除了以武伐四夷之功而名垂千古外,其在治国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也是独树一帜的。汉武帝在位54年,创制颇多,尤以开设中、外朝最为出众,最具代表性。
汉武盛世,中朝的出现,实质是相权与君权斗争的产物。所谓中朝,是皇帝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其直接由皇帝指挥,贯彻执行皇帝的意图。而将之称为中朝,则是相对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行政办事机构,即外朝组织而言的。西汉初期,丞相一般均由军功大臣担任,其职责是“上佐天子理阴阳万物,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下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所以,皇帝都要表示尊敬,如《汉旧仪》载:“皇帝在道,丞相迎见,皇帝要下车回礼后再走。”另外,“皇帝为丞相下舆”,“皇帝为丞相起”的记载,都体现出相权过重对君权的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在汉武帝时代得到了改变,即中朝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相夺君权的事情。弄清楚了中朝出现的缘由,这中朝究竟是怎样一个机构?它又是怎样来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呢?
汉武帝继位以后,发现自己君权的影响力实际上很有限(建元元年的“设明堂”失败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意图其实很难贯彻,于是便决心扶植一批忠心于自己,完全听命于自己的亲信,这时中朝就出现了。关于中朝的解释,上文已经言明,此处不再赘述。汉武帝通过自己网罗的左右亲信如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等人与丞相等外朝大臣进行廷辩,使对方理穷词尽而将自己的意图贯彻下去。由于外朝的军功之臣多少文,所以主动权渐渐收归了由汉武帝控制的由文人辩士组成的中朝之手,从而削弱了相权对君权的影响。同时,为了避免中朝势力膨胀,汉武帝在任用中朝官吏时,一般都选秩序较低、官职爵位较小的官吏担任。这就牵涉出了中朝机构的组成问题。那么,如此有威力的中朝究竟是如何组织的呢?据史书《汉百官公卿表》记载:中朝官员一般是从负责宫廷卫戍的郎中令和负责“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供”的皇帝后勤总长的少府中选拔组成的。中朝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文臣、武将亲信组成的近侍,多以侍中、常侍、给事中、散骑或建章监、太中大夫、车骑将军、大将军、大司马等职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前者如主父偃、终军、朱买臣、东方朔等,后者如卫青、霍去病、公孙贺等。另一类则是由秩次在二千石的官员组成的尚书台与中书令,这类人员主要是处理皇帝日常的行政事务,一般外朝官员的奏折多要经尚书台与中书令的整理方可呈现给汉武帝,而汉武帝的各种诏令也多由此类人员起草经皇帝审阅后才发放。
总之,由尚书台的人员负责收发、保管、评议有关的机要文书,分类整理并提供建议,经皇帝裁议后,再通过执行部门处理和由武帝近臣侍郎组成的亲信负责出纳王命,通过与外朝公卿大臣廷辩进而贯彻武帝意图的这两类人员将中朝组织支撑了起来。这种朝廷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的确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而且大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也得以改进,同时也便于众人对武帝意图的理解,因而,可以说中朝的出现,是汉武帝对中国封建制度的伟大贡献。小致汉武帝以后,随着西汉后期及东汉的发展,中朝逐步取代了外朝的实际控制力,将君主封建基本推向了新的顶峰。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