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远征西域,再伐匈奴”
惠焕章,贾鹏
汉武帝晚年战端再起,“封禅”之后,征南伐北,价值已尽,惟独西域一带未能完全控制,由此,远征西域、再伐匈奴成为其晚年的重要抉择。那么,汉武帝为何要在晚年“穷兵黩武”,惹人非议呢?那就让我们来拨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吧。
经过前五次对匈奴用兵,将其赶至阿尔泰山一带,使河西走廊一带形成“真空”地带,便于“丝绸之路”通行,但是汉帝国对西域缺乏控制力,结果各商队多遭突袭,损失惨重,迫使大汉朝不得不诉诸武力,以便保护汉朝使者和商队。《汉书·西域传》载:“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后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汉书·匈奴传》又载:“汉东拔秽貉、朝鲜以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隔绝胡与羌通之路;又西通月氏、大夏,以翁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乌孙北)为塞,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虽然,匈奴被赶出漠北,但其对大汉朝的威胁依然存在,“大一统”并未真正一统。这该就是汉武帝再伐匈奴的一个原因了。
其次,匈奴顽冥不灵,坚持与汉帝国为敌,汉武帝和平政策屡次失败,也许是另一个缘由了。汉武帝曾派人几度与匈奴和谈,表示和解之意,但终未果。《汉书·匈奴传》载:“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下。今单于即能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即不能,亟南面而臣于汉。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焉?”“(单于)欲招入,不肯去节,乃坐穹庐外见杨信。杨信说单于曰:‘非故约。故约:汉常遣翁王,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复扰边。今乃欲反古(反悔故约),令吾太子为质,无几(稽)矣!’”尽管汉武帝愿息事宁人,却只是一厢情愿,匈奴对此表现的尤为强硬。“语卒,单于大怒,立斩王客见者,而留郭吉不归,迁辱之北海上。而单于终不肯为寇于汉边,休养士马,习射猎,数使使好辞甘言求和亲。”“汉使王乌等窥匈奴。匈奴法:汉使不去节,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庐。王乌,北地人,习胡俗,去其节,黥面入庐。”可见,匈奴并无和意,奈何武帝一番心意。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汉武帝壮士暮年仍须操戈,可叹呀。当然,“远征西域,再伐匈奴”或许有另一层原因,就是汉武帝的“求仙”心结。传说中的“西王母”就在西域的“海西国”,汉武帝想与之交欢而登天升仙,则必须找到“海西国”,那么西域能不征伐吗?匈奴能不攻伐吗?
总之,除了为维护汉朝安全的军事行为外,寻仙、保护“丝绸之路”都可列入原因,或许还有更多的原因,这就期待专家们来破解此中困惑了。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