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屡派张骞出使西域
惠焕章,贾鹏
据史书记载,张骞(公元前159——前114年),西汉汉中郡城固县(今汉中城固)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汉武帝即位之初,拟联合西域诸国共同对付匈奴的武力侵袭,于是征召有外交才能的人出使西域。张骞初为郎官,素有远志,结果应召出使西域,结好西域诸邦夹由匈奴。然而途经匈奴辖地时被俘获,后逃出匈奴魔窟,越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地,且耳闻身毒、安息诸国情况,至元朔三年方才回京,其间历时13载。元朔六年,又随大将军卫青西征讨伐匈奴,并因立功获博望侯封号。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张骞又被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率团300多人,并带有牛羊万头,金帛货物“数千巨万”,联络乌孙以击匈奴,目的除了切断匈奴右臂外,还有宣威扬武以逞汉帝国雄风的意味。
细算从公元前159年至公元前114年,短短45载中,就有24年奔波在西域,张骞真不愧为我国古代闻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然而,汉武帝为何要屡派张骞出使西域呢?张骞出使西域是单纯的交好西域诸国,联络共击匈奴吗?
有史学专著研究表明,“武帝既对海上求仙感觉失望,则不得不求之于西方昆仑之西王母……”(《汉史论集》)。其研究结论至少说明了一点问题,那就是汉武帝对西域的向往,与其晚年求仙心态有莫大关系,尤其是《穆天子传》中关于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事迹:“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温骊、骅骝、騄耳,献之缪(穆)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更使一心想与“西王母”交媾成仙的汉武帝怦然心动。但要找到西王母,首先得要寻找到“西王母国”的地理位置,而西汉初认为“西王母国”当在西域,这点《汉书·地理志》就有记载可以说明:“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溺水、昆仑山祠……”。或许有人不解,岂非离题万里,其实不然,如果将“汉武帝求仙心切”与“西王母交媾可成仙”、“西王母居西域”、“张骞出使四域”联系起来,不难看出汉武帝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些缘由吧。的确,张骞出使西域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去联络西域诸国,共抗匈奴,但难以排除张骞就没奉汉武帝的“特别”嘱托吗?想必说张骞是带着特殊任务——考察“西王母国”的方位出使西域,应不算牵强。
与此种说法差异较大的则是民间流传及秘史所载的说法。秘史传张骞与卫青是同村少年,两人一块放牛牧羊,摔跤弄武,相交甚好。后因卫青从其生父家逃至母亲做事的平阳公主家为奴,二人就此失散。后来与卫青在京城偶遇,得卫青推荐于武帝前,被封为御前侍郎。本来事情到这一步也就完了,谁料,因一个卫子夫,却惹怒了汉武帝,遂遣张骞出使西域。自从张骞当了御前侍郎后。经常会碰到汉武帝与其妃,这日,张骞与东方朔及卫青奉旨进谏,不料,却碰到了卫子夫,二人当着汉武帝的面极为尴尬,卫子夫甚至在汉武帝怀中发起抖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张骞和卫子夫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曾有过“海誓山盟”的誓言,不想,却于此时此地相见,自是失态。汉武帝知道此事之后,大发雷霆,欲严惩张骞,后经东方朔极力劝说,才命张骞出使西域,一则可以验证其“飞毛腿”之称是否属实,二则可以斩断二人情丝,可谓“一箭双雕”。
其实,细细推敲下来,这一说法是不足以信服的,故在正史中没有明言记载,但其能在民间流传,则至少表明了民众对张骞的态度,或许还代表他们的某一种意愿,不过,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情况,都可以让我们断定,张骞出使西域绝不仅仅是军事目的的一种,这中间包括有为汉帝国宣扬国威之举,亦有为武帝寻仙任务,更有众多民间的猜测以及张骞本人对西域的好奇与向往,这些,或许都是汉武帝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吧。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