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百谜

[上一记录]  

茂陵周围地名的来历

惠焕章,贾鹏


  茂陵在八百里秦川的中部,兴平市东北,咸阳西北的渭北塬上,地域辽阔平坦。该塬东西长百里,沃野良田数百万庙。茂陵周围几十里,尽是树木葱茏的农村,民性淳朴尚勤俭。茂陵的营建,给这里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这里周边村庄的名字来历就是其中一部分。
  (一)、川流寨的来历。川流寨位于兴平市田阜乡渭河北岸,与茂陵端南正北,正好在一条直线上。传说汉武帝修建茂陵时,为防止后人盗掘陵墓,便决定用沙子作陵墓的封土。当地除渭河滩之外,再无更近的沙源,而茂陵距渭河滩又有十几里之遥,汉武帝便命令服役的人们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两行,从茂陵直排到渭河滩,一行递实篮,一行递空篮,将沙子从川流寨这个地方循环转向茂陵。于是,这个地方便被称为“转沙寨”。后来,有人取其转沙川流不息之意,就改叫“川流寨”了。
  (二)、石铺的来历。石铺位于兴平市西吴乡,东北距茂陵10里,处在兴平北邙塬与渭河川道的分界处。该村原名“石上坡”。相传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不朽功绩,特将霍去病墓修成他生前战斗过的祁连山的形状。为了加强山的气势,便从终南山运来了无数的巨石陈列其上(有些雕成了大型石刻)。这些巨石是经过石铺这个地方上坡运到茂陵的,故后人称为石上坡。据说,清代在此设铺递,又称石上铺,今简称石铺。
  (三)、留位的来历。留位村位于兴平市南位乡,东南距茂陵2里。据说风水先生给汉武帝看龙穴时,选中了留位和今天茂陵这两个地方。因为两地的风水各有千秋,他便如实禀告,让武帝亲自定夺。汉武帝选定了茂陵这个地方,而使留位成了“空留的位置”,故名。
  (四)、井王的来历。井王位于兴平市南位乡,西南距茂陵2里,当年汉武帝营建茂陵时,在井王这个地方打井取水,通过圆形或五角形的陶质管道将水送到茂陵。井王的水,甘甜无比,人称“井旺”村,后因王姓居多,改称井王。
  (五)、道常的来历。道常位于兴平市南位乡,西距茂陵1里,西北紧挨霍去病墓(今茂陵博物馆)。传说道常这个地方原是祭祀汉武帝的场所,人称“道场”,后人转为道常。今因该村张姓人多,有时亦称道张。
  (六)、史村的来历。史村位于兴平市南位乡,西南距茂陵2里。据有关资料记载,该村汉以前称为赵村。汉武帝时,大史学家司马迁曾在该地完成了他的不朽杰作《史记》,人们为纪念其人其书,改称赵村为史村。 
  (七)、策村的来历。策村位于兴平南位乡,南距茂陵500米。相传汉代大儒学家董仲舒当时住在茂陵邑(今茂陵东南),汉武帝向他求教治国方略,董仲舒便在策村这块地方向汉武帝进策三章,时人称为“三策救稷”。为了纪念董仲舒,便把该地称为“策村”。据说策村的董姓就是董仲舒的后裔。
  (八)、张里的来历。张里位于兴平市南位乡,东南距茂陵2里。传说汉代大儒董仲舒曾在此设帐讲学,传授儒学,人称“讲礼村”。因张姓人多,渐称“张礼”,后转为张里。又说张里村原为“掌礼”村,该村人曾为武帝陵掌管礼仪,故名。
  当然,茂陵周围或许还有很多的地名与茂陵的修建有关,随着史料的进一步完备,定会有新的发现。
  (文 甲夫)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