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景帝阳陵 > 阳陵出土文物

  [下一记录]

阳陵汉俑的来源与分类

王学理


  阳陵陶俑的整体装束很有代表性,可分为两大类,即塑绘衣饰和著衣木臂。前者属于习见的传统俑类,如秦兵马俑,是雕塑出体态和衣服,再按部位涂绘上不同的颜色;后者则是一种早年零星拣得而新近确知的俑类,先雕塑出裸体的身躯,再安装上有转轴可以活动的木臂膀,穿上衣服。有意思的是在“御府坑”、外区从葬坑中出土的陶俑全系著衣木臂式的彩绘俑,而在建筑遗址和陪葬墓中出土的陶俑均属塑绘衣饰类彩俑。截止目前,两者并没有一例混杂的现象。
  人们常见的中国古代雕塑品,无论是浮雕或是圆雕,其衣饰的表现方法不外乎两种:或雕塑,或绘画。至于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只能算整合与吸收。
  阳陵的著衣式木臂陶俑,则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是先按比例缩小三分之一,泥塑出人体的原型,高约62厘米。经过窑烧成为陶质,再在表面涂彩,色如发肤。颜面、体表涂橙红色,有如真肤色;头发、须眉、瞳仁,均显墨黑。接后是装上可以活动的木臂,再在外层套穿上特制的衣服。以陶武士俑为例:头留长发,在额前中分两股,于脑后纽合,上折,至顶绾臀,横向插笄。衣饰是先用一条朱红色的丝绸“陌额”束住头发,再戴上纱弁,至今细疏的网纹清晰可见。内著的袍服是纺织物,垂至膝下,表涂橙红、棕褐或黄、白、灰。腰际束带,铜钩紧扣,间或在革带缀以两排小贝壳。袍外擐穿铠甲,以木片或皮革为札叶。腿缠朱红色行縢。拥盾持戟,显得赳赳威猛,栩栩如生。
  所谓“裸体俑”,那实际是陶俑的著衣、木臂腐朽之后造成的一种错觉。如果单称“裸体俑”,也未尝不可,但应该意识到它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不然,就可能造成“误导”。谁会相信:在文明昌盛的汉代,会有一丝不挂、手持兵器的军队?
  塑绘衣饰中戴长冠的男俑,冠缨结于颏下。穿三重衣,里长外短,领、袖外露,都取“右衽”的掩法。贴身的红色亵衣和白色的中衣,衣领高起并掩。外著无领的宽袖曲裾博袍,色桔黄,其衽边与袖口有一条红色绦带(即所谓“偏诸缘”)。袍外,于腰际束红带。足登方头履,露出袍摆之外。女俑无论是立、是坐的侍者,或弹琴抚筝的乐者,或举手投袖的舞者,同样都著三重衣,同男服比,只是袖窄而长、裾长绕体、摆大拖地和色泽富于变化而已。
  当然,塑衣式彩绘陶俑的服饰甚为直观,而著衣式彩绘陶俑很难让人“一目了然”。但无论如何,两类俑都以不同形式表现了汉代中上层社会的常服制度。以曲裾交掩为特征的深衣,成为“褒衣博带”的形式流行于士绅之间。大襟深掩、下摆博长的深衣,向来受到的青睐,成为宫廷官宦中女性的常著之服。阳陵女俑亭亭玉立,细腰宽袍,提供了人们赞赏的那种所谓“啦叭俑”的典型。 

汉景帝与阳陵/王学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