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高祖长陵 > 长陵陵墓与陵园

[上一记录]  

礼制建筑

刘庆柱,李毓芳


  陵园之内,高祖陵和吕后陵的北部东西并列分布着两处建筑遗址:东边的在吕后陵北350米,西边的在高祖陵北130米。从两处遗址分布位置来看,它们应为陵区中比较重要的礼制建筑。
  陵园以南分布的重要建筑遗址有以下几处:吕后陵正南,北距陵园南墙30米,有一大型建筑遗址,东西250米,南北亦在百米以上,遗址内有巨大的柱础石,红色墙皮,大量砖瓦堆积。在上述建筑遗址南约400米,有一较大型遗址,东西150米,南北近百米,遗址内纵横分布着截面为圆形和五角形的水管道。圆形水管道直径20~35厘米;五角形水管道有大、小两种,大者高50厘米,小者仅及此一半。五角形水管道,顶如房脊,形如两坡顶的房子。为防止泥沙淤积,先将污水引汇到一个用陶圈或石条叠筑的大泄水井沉淀后,通过连接泄水井中上部的排水管道将污水排出。排水管道的铺设,视情况而定,有的单列,有的并排几列。在上述遗址内就发现了并排铺设的五条五角形水道。下水管道如此之多,说明建筑物内排水量之大,也反映了这些建筑群之宏伟。
  在上述建筑遗址中出土过许多西汉时代的遗物,其中建筑遗物较多,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戳印有“宫平”、“宫二”、“宫三”、“宫十四”、“宫廿”、“大三十”、“右三十”和“右校”等陶文的瓦片等。这些遗物是研究西汉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上述建筑遗址均在长陵南、北两面。长陵方位坐西朝东,东为前,西为后,南北为左右(或称旁与侧)。西汉时代帝陵的寝、庙等礼制建筑,均在陵墓旁、侧。因此,我们认为,分布在长陵南北的上述建筑遗址应属于长陵的礼制建筑。
  关于长陵的礼制建筑,文献亦有记载。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年),“高园便殿”发生了火灾。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高园殿不当居陵旁”,违背了这个规定,“虽贵为高园殿,犹燔灾之。”①“高园”即高祖寝园的简称。“高园殿”亦“高园便殿”的简称。便殿为寝园中的一组建筑,即寝侧的别殿。董仲舒所在的汉武帝时代,便殿筑于陵园之外。长陵的便殿可能建于陵园之内了。
  高祖的庙叫高庙,系刘邦死后汉惠帝所筑。高庙应在长安城内,安门大街以东,长乐宫西南。约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乡西叶寨村东南。
  高庙占地六顷三十亩四步(折今27.2亩,即18115平方米)。庙的主殿东西五十步(折今69米),南北三十步(折今41.4米)。庙内树立着九面大旗。庙堂之下陈放着十枚各重千石(12万斤)的巨钟,钟声可以传出百里。庙内有神座,座前有玉环。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高庙万世”文字瓦,当为高庙遗物。
  汉惠帝时,皇宫由长乐宫迁到未央宫。惠帝居未央宫,吕太后仍在长乐宫。当时吕太后掌握着朝政实权,惠帝凡事都要向其母汇报、请示。但是二宫之间隔着一条南北大街——安门大街,惠帝便在武库以南修了一条跨越安门大街的复道——天桥。当时负责礼仪典章制度的叔孙通认为,安门大街是每月一次从长安城西北的高寝接送高祖衣冠到长安城南的高庙进行祭祀的法定道路——“宗庙道”,在此之上架设复道是对祖先的大不敬。但是,古人认为“天子无过举”。为了圆满地解决这个矛盾,叔孙通提出了个折衷办法,未央与长乐二宫间的复道继续使用,“月游衣冠”的活动仍照常进行,只是把活动地点从长安城内的高庙搬到渭北的长陵之旁,在那里又修了一座庙,史称“原庙”,“原”字就是“再”的意思。
  长陵不仅有高祖的原庙,还有吕后的庙,吕后庙亦在长陵旁。
  ①《汉书·五行志》卷二十七<上>,第1331——1332页。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