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帝陵陵园制度-陵园形制及其变化
刘庆柱,李毓芳
帝王陵墓设置陵园可能始于战国。河北平山县中七汲村战国时代的中山国国王*(學字子改为昔)的陵墓之中,出土了一块兆域图铜版,版面用金银丝错出国王*(學字子改为昔)的陵园平面图。图中可以看出,有内宫垣和中宫垣两重墙垣,据此推断,这个陵园还应有外宫垣。原来应有三重墙垣,或原有两重墙垣,外宫垣则以门阙为象征。在河南省辉县固围村的魏国王陵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陵墓四周有版筑墙垣,这些或许是陵园遗迹。又如,河北邯郸的赵国王陵中,三号陵陵园墙垣遗迹还清晰可见,东墙长496米,西墙长498米,南墙宽464米,北墙宽489米。
帝王陵园和古代都城一样,早期有的也挖壕沟为界,不筑墙垣。如在陕西凤翔春秋战国之际的秦公陵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有的以隍壕作为陵园四界。凤南10号和3号秦公陵附近,均有隍壕,有的分成内、外两重,颇似双重城垣。
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西汉帝陵只有一重墙垣,但据文献记载分析,西汉帝陵应该至少是按双重城垣设计的。如《汉书·外戚传》记载,后宫“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经过实地勘察,西汉帝陵周围墙垣之内并无陪葬墓。这儿记载的司马门,不是我们今天一般所称的陵园门阙,而应是更大范围的门阙。但是,我们迄今尚未发现这样的墙垣与门阙,或许当时只设门阙不筑墙,由其象征“外城”而已!现在人们一般把西汉帝陵和皇后陵周围的墙垣称为“陵园”,其实西汉帝陵陵园范围要大得多。
西汉二百多年,帝陵陵园形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西汉初年的高祖和吕后陵墓,在同一陵园内,这该是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比如,河南辉县固围村的魏国王陵,一座陵园中东西并排三座陵墓,中间为王陵,两边为后妃陵墓。中山国王*(學字子改为昔)的陵园中有王陵和哀后陵。按兆域图设计,王陵两边共有四座后妃陵墓。
西汉初年的孝惠张皇后虽合葬安陵,但“不起坟”。当时惠帝陵和张皇后墓是否在同一陵园,目前尚不清楚,可能安陵陵园形制与长陵相近。
从汉文帝开始,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各自筑成一座陵园。因为一般帝陵在西、后陵在东,所以帝陵陵园称西园,皇后陵陵园称“东园”。帝陵陵园一般边长410~430米,墙基宽8~10米,根据帝陵陵园墙体收分来看,陵园墙高约在10米左右。皇后陵陵园,一般边长330米,个别较大者边长近400米,墙基宽 4米左右。两者墙体全为夯筑,墙基深达2米以上。
《汉旧仪》记载,汉陵茔域方七顷,相当于13.3万平方米,这与西汉皇后陵园面积相近,比帝陵陵园面积小。
西汉帝陵是当时都城的缩影,皇帝和皇后陵园则为其宫城的象征。若把帝陵陵园比作皇宫——未央宫的话,则皇后陵园当比作长乐宫。西汉时期,皇帝一般比皇后去世得早(汉武帝除外)。皇帝死后,其子即位,原来的皇后成了皇太后。自惠帝开始,皇帝居未央宫,太后居长乐宫,两宫均在长安城南部,长乐在东,未央在西。因此,长乐宫又称东宫(或东朝),未央宫又称西宫。宫城的这种布局和称谓,对皇帝和皇后陵园的布局有直接影响。
至于西汉初年帝陵陵园的形制和布局,如长陵中高祖陵和吕后陵共用一座陵园,我们可以从西汉初年皇宫布局中找到一些原因。当时高祖以长乐宫为皇宫,晚年未央宫虽已建成,但皇宫仍如其旧。惠帝即位后,把皇宫从长乐宫移至未央宫,吕雉身为太后仍居长乐宫。因此,营筑长陵陵园时,帝、后二陵共在一个陵园中。如把长陵陵园和长陵邑放在一张平面图上分析,不难发现,陵园在其中的东南部。如果把这幅平面图比作长安城,那么陵园在图上的位置,与长乐宫在长安城的位置极其相似。
西汉大多数帝陵陵园在陵区的西南部,未央宫则在长安城西南隅。帝陵陵园和未央宫分别在陵区与都城的位置十分相似。
把帝陵陵园与未央宫的形制作个对比,发现前者很象后者的一个缩影。帝陵陵园平面为方形,陵墓居陵园中央,陵园四面各辟一门。未央宫东西长2250米,南北宽2150米,皇宫主体建筑——前殿在宫城中央。基本与前殿相对的四面宫墙上各辟一座宫门。两者的这种相似,绝非偶然,它说明西汉帝陵陵园是仿皇宫而建的。
西汉皇帝和皇后陵陵园的分布位置,除了受长安城建筑形制影响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影响。如,西汉沿袭古代礼制,以西为上。《尔雅·释宫》记载:“西南隅谓之奥。”《疏》:“西南隅为最深隐,故谓之奥,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①因此,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四讳篇》中写道:“夫西方,长老之地,尊者之位也。尊长在西,卑幼在东。”再如,汉代人们认为西方为神明之墓②,所以陵园一般位于陵区西部。
①《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97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汉书·郊祀志》(上)记载:“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张晏注:“神明,日也。日出东北,舍谓阳谷。日没于西,故曰墓。墓,濛谷也。”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