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代帝王陵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柒 唐肃宗建陵/四 陪葬墓

刘向阳


  建陵陪葬墓,见于文献记载者有3座,一是汾阳王郭子仪;二是汧国公李怀让;三是肃宗章敬皇后吴氏。今在建陵主峰西南约4公里处即今昭陵乡坡杨村西南约3公里处有一高约3米的残冢,明万历(1573~1620,明神宗朱翊钧年号)年间刻立的“汾阳王郭子仪之墓”墓碑倾倒在该冢东南约70米处一条南北向胡同的东岸上,该冢似为郭子仪墓冢。另在陵西南约3公里的赵家围墙村村北尚有墓冢1座;坡杨村境内另有冢4座。以上6座墓冢中3座已无封土,但位置均在建陵范围之内,似应属建陵陪葬墓。但除郭子仪墓冢有碑可据外,其余葬者何人,有待发掘之后确定。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吴氏,唐濮州濮阳(今河南省濮阳)人,太尉吴令珪之女,母李氏,赠秦国夫人。
  吴令珪因事被免官,吴氏自小没入掖庭。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玄宗幸忠王李亨府第,看到府中服侍的宫女甚少,遂命高力士从掖庭中挑选一些宫女赐给李亨,吴氏“容止端丽”,也被赐与李亨。时李亨年15岁,吴氏年18岁。因吴氏“性多谦抑”,故“宠遇益隆”。次年十二月,生子李俶(后改名李豫,即唐代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吴氏卒,时年33岁,葬于长安城春明门外。
  宝应元年(762),李豫即位为唐代宗。群臣以肃宗山陵将建成,准礼以先太后袝陵庙。郭子仪等上表认为,吴氏生前生活俭朴,“圆精挺质,方祗禀秀”,“有坤仪之美”,谏请追谥为“章敬皇后”。宝应二年三月,袝葬建陵。“启春明门外旧垄,后容状如生,粉黛如故,而衣皆赭黄色,见者骇异,以为圣子符兆之先。”(《旧唐书》卷52《后妃传》)
  汧国公李怀让
  李怀让(?~763),两《唐书》无传,其生平记事散见于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文献中。
  据文献记载,李怀让,蓨(今河北景县南)人,曾任“镇国军节度使”(《旧唐书》卷144《李元谅传》),后历给事中(《新唐书》卷130《李尚隐传》)。
  唐中宗景龙(708~710)中,怀让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旧唐书》卷185下《李尚隐传》)怀让与同列御史李尚隐于殿廷弹劾,崔湜等被贬黜。因崔湜与上官昭容私通,昭容遂私下托安乐公主、武延秀等向中宗“曲为申理”。不久,中宗以崔湜为襄州刺史,未几,入为尚书左丞;郑愔为江州司马。而李尚隐却“自殿中侍御史出为伊阙令”,李怀让出为魏县令。直到崔湜参与太平公主谋废玄宗李隆基,事发被诛,尚隐才“自定州司马擢拜吏部员外郎,怀让自河阳令擢拜兵部员外郎。”此后,怀让又任同华(同州、华州)节度使,并转检校工部尚书。
  代宗宝应二年(即广德元年,763年)六月,李怀让遭宦官程元振诬陷,恐惧自杀。
  李怀让墓未发掘,址待考。
  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唐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其父敬之历任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子仪少时身材魁梧,相貌英俊,武艺高强,喜读兵书,后以武举高异补授左卫长史,历任诸军使、左卫大将军、朔方(今宁夏银川南)节度右厢兵马兼九原太守、副元帅等职。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唐。玄宗李隆基急命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率军讨伐安史叛军。郭子仪领命,率军出单于都护府,收复静边军,斩安禄山部将周万顷、高秀岩等,进围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州东),击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所向披靡。玄宗闻郭子仪东讨安史叛军频频告捷,以功加御史大夫(《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天宝十五年(756)正月,玄宗命郭子仪发兵进取已被安禄山占领的东都。二月,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师下井陉(今河北井陉),拔常山郡(今河北正定),攻占赵郡,生擒史思明军四千余人。五月,在沙河地区又大败史军。后至恒阳(今河北曲阳),与安史军对垒。郭子仪采取“坚壁自固,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兵营)”的策略,在嘉山大破安史叛军,斩首四万级,史思明逃往博陵(今河北定县)。嘉山战役大捷,是安史乱后唐军取得的首次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唐军士气,动摇了安史军心。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断绝了安史叛军北归范阳的道路。
  郭子仪率军东讨安史叛军的同时,密切关注河南战事和关中政局。当玄宗误听宦官边令诚的诬陷,斩杀潼关守将封常清、高仙芝,改派卧病在家的河南、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主将进驻潼关,并遣宦官催迫哥舒翰出关收复陕、洛(潼关以东的陕县、洛州)时,郭子仪立即联络李光弼上奏,主张固守潼关。“潼关大军,惟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通鉴》卷218)。“若潼关出师,奋战必败。关城不守,京室有变,天下之乱,何可平之!”(《通鉴考异》)哥舒翰亦上奏认为,若出潼关,正中安禄山之计,主张据险坚守。玄宗不听郭、李的正确主张,而偏信杨国忠的谗言,连续遣宦官催逼哥舒翰出关迎敌,“翰不得已,抚膺恸哭”,引兵出关,结果在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中了安禄山的伏兵计,大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通鉴》卷218),玄宗无奈逃奔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诏郭子仪班师灵武,图谋收复安史叛军占据的两京。
  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步骑5万人从河北回灵武。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中兴唐室“惟倚朔方军为根本”(《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肃宗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不久,安史部将阿史那从礼在灵武西北纠集诸胡数万众进犯灵武,肃宗命郭子仪出兵讨击。由于郭子仪善于用兵,指挥有方,迅速获胜,收复了大片土地。由此可见,肃宗中兴唐室之举,惟倚朔方军为根本。
  至德二年(757)正月,郭子仪以河东居两京之间,得河东取潼关,则两京可图。便派人潜入河东,组织内应以候官军(《通鉴》卷219)。二月,郭子仪率军东进,打败安史悍将崔乾祐,河东遂平。同时遣其子郭旰及大将李韶光、王祚渡过黄河,攻破潼关。安禄山子安庆绪遣兵救潼关,李韶光、王祚战死,郭旰等大败,遂退守河东。安禄山派部将安守忠率兵2万进犯河东,郭子仪率军反击,大获全胜。不久,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指使人杀死。四月,肃宗欲收复长安,以郭子仪为司空,充关内、河东军副元帅。五月,郭子仪率军攻长安,在长安城西遭安军袭击大溃。郭子仪收聚余众,退保武功(今陕西武功),并亲自向肃宗负荆请罪,乞降官资,乃降为左仆射,余如故。八月,肃宗召集诸将,遣攻长安,对郭子仪说:“事之济否,在此行也!”郭子仪发誓说:“此行不捷,臣必死之。”(《通鉴》卷219)九月,郭子仪从元帅广平王李俶率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兵15万,从凤翔出发攻取长安。在长安城西香积寺北,大败安史叛军。唐军入长安后,郭子仪乘胜追击叛军至潼关,攻克华阴、弘农二郡。接着击败安庆绪,攻入东都洛阳。洛阳大捷后,肃宗得以返回长安,太上皇李隆基也得以离蜀还京。十一月,郭子仪从东都班师长安,肃宗亲率百官在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灞河西岸)列队迎接,并感激地慰劳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郭子仪顿首感谢,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乾元元年(758)七月,郭子仪擒伪将安守忠献于京师,肃宗御望春楼待之,进位中书令。九月,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率步骑20万赴河北邺城讨伐安庆绪。肃宗“以子仪、光弼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惟以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从此宦官掌握军权。
  乾元二年,郭子仪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包围邺城,筑垒两重,穿堑三重,并引漳水灌城,“城中井泉皆溢,构栈而居,自冬涉春,安庆绪坚守以待史思明。”(《通鉴》卷221)由于九节度使无上下,诸军无统帅,因而进退无指令,结果坐失良机,克城无期,军心涣散。这时史思明军抵邺城,并断唐军粮道,“由是诸军乏食,人思自溃”。三月,史军与唐军60万在安阳河北发生激战,由于大风和漫天飞沙,两军同时溃散,唐军“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郭子仪指挥朔方军断河阳桥,退保东京。其余节度使军溃归本镇。唐军邺城溃败,皆因宦官监军,全军无主帅所致。肃宗于此有所醒悟,遂“以子仪为东都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七月,宦官鱼朝恩利用邺城之败诋毁郭子仪,肃宗召子仪还京师长安,以李光弼代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郭子仪遂失兵权。
  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兵败邙山,河阳失守,鱼朝恩退保陕州。宝应元年(762)二月,河中、太原诸军杀其帅而乱,朝廷又以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使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因郭子仪之郭姓得姓于太原阳曲,即古汾阳,所以封为汾阳郡王),出镇绛州(今山西新绛)。郭子仪临行时,肃宗病重,群臣不得进见,子仪请求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矣。”肃宗引至卧内,对子仪说:“河东之事,一以委卿。”郭子仪至绛州,擒杀叛首王元振等数十人,很快平定了军中叛乱(《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四月甲寅,玄宗驾崩神龙殿,丁卯,肃宗崩于东内寝殿。己巳,代宗李豫即位。以皇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率军讨伐占据洛阳的史朝义。代宗本欲以郭子仪为副元帅,因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从中阻挠,改任原郭子仪部将仆固怀恩为副帅。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在河北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在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六年身在行营,指挥与安史叛军作战,战功卓著。可见肃宗在郭子仪平定安禄山叛军,收复长安后慰劳时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确是肺腑之言。
  郭子仪墓位于建陵主峰西南约4公里处的坡杨村西南方。残冢高约3米,墓前立有明万历年间巡按陕西监察御史毕懋康所立“汾阳王郭子仪之墓”墓碑一通。碑高2.2米,宽约0.60米,厚0.5米。碑下龟座长1.10米,宽1.17米,厚0.5米。墓未发掘,址待考。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