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代帝王陵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壹拾 唐顺宗丰陵/一 短命天子唐顺宗——李诵

刘向阳


  唐顺宗李诵(761~806),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继德宗为唐代第十一任皇帝。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至八月在位。唐肃宗上元二年正月十二日(761年2月21日),淑妃王氏(秘书监王遇之女,死后谥曰昭德皇后)生于长安之东内大明宫。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六月庚子(初二日,779年7月19日)封为宣王(《通鉴》卷225)。德宗建中元年正月丁卯(初一日,780年2月11日)立为皇太子,居储位二十余年。李诵“性宽仁有断”,且素有大志,对肃宗朝以来形成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及其弊政颇为不满。为太子时,常与侍读王叔文、王伾等谋划继位后的改革之事,并留意物色人才。
  德宗晚年宠信宦官,不信任大臣,左右幸臣乘机拨弄是非,排斥异己。许多朝官不敢说话,惟李诵敢以太子身份与他们论争。他对宦官把持的宫市,也敢在德宗面前表示反对意见,因而宦官都十分记恨他。贞元二十年(804)九月,李诵患中风病,不能言语,恰逢德宗病重,“诸王亲戚皆侍医药,独上(李诵)卧病不能侍。”(《旧唐书》卷14《顺宗本纪》)次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病逝。宦官们急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等到金銮殿草拟遗诏。宦官中有人说“宫中商议谁继承皇位还没有定下来。”在场的许多人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惟卫次公遽曰:“太子虽有疾,地居冢嫡,中外属心。必不得已,犹应立广陵王(李诵长子李纯)。”郑絪等人也随声附和,这才保住了李诵的皇位继承权(《通鉴》卷236)。二十六日(公历2月28日),李诵带病即位于西内太极殿,是为顺宗。二月,诏册长子广陵郡王李淳为皇太子,并改名为纯。
  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为翰林学士,执掌朝政,领导改革。同时,起用吏部侍郎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与散骑常侍王伾、屯田员外郎刘禹锡、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及韩泰、韩晔、陈谏、程异、凌准等革新派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王叔文等人以顺宗李诵的名义,罢免了贪酷的京兆尹李实,取消了“宫市”,减免捐税,停止盐铁使的月进钱和地方官吏的进奉。同时下令免除民间对官府的旧欠,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史称“永贞革新”。由于改革触犯了宦官和藩镇的利益,因而一开始就遭到他们的反对。不久,王叔文又同李诵进一步策划夺取宦官手中的兵权,派右金吾卫大将军范希朝去接管神策军(皇帝的禁卫军)。神策军的将领大都是宦官的亲信,因而拒绝交出军队。贞元_二十一年五月以后,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假借顺宗的名义,逐渐剥夺了王叔文等人的权力,同时勾结藩镇势力,对改革进行反扑。七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等上表要求皇太子李纯监国。八月,顺宗再次中风,俱文珍等宦官以顺宗多病,口不能言为借口,逼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八月四日,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八月五日,以太上皇身份下诰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同时,贬杀王叔文、王伾;贬逐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为外州司马。这一事件被后世学者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至此,唐顺宗所倡导的朝政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李诵从立为太子至退位时,虽力图改革,但身体多病,不能亲自决事,又被宦官左右,终无所成。故韩愈评价曰:“顺宗之为太子也……居储位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惜乎寝疾践祚,近习弄权;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贤哉!”(《旧唐书》卷14《顺宗本纪》)
  顺宗退位后,居于南内兴庆宫中。唐宪宗元和元年正月初一日(806年元月24日),李纯率百官奉上太上皇尊号“应乾圣寿太上皇”。甲申(十九日,公历2月11日),顺宗死于兴庆宫之咸宁殿,享年46岁。六月乙卯(二十三日,公历7月12日),群臣上谥号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七月壬寅(十一日,公历8月28日。《旧唐书·顺宗本纪》记为七月壬申,同书《宪宗本纪》和《通鉴》卷237均记为壬寅。笔者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知,唐宪宗元和元年七月无壬申日,疑《顺宗本纪》有误),葬于唐京兆富平县(今陕西富平县)东之金瓮山,曰丰陵。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十二月,宣宗追谥为“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