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拾肆 唐文宗章陵/一 “甘露之变”与唐文宗——李昂
刘向阳
唐文宗李昂(809~840),是穆宗李恒的次子,敬宗李湛的异母弟。继敬宗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公元827年至840年在位。唐宪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贞献皇后萧氏生于长安城东内大明宫别殿。穆宗长庆元年(821)封江王。宝历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伪造敬宗遗诏,胁迫绛王李悟(宪宗李纯第六子)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率禁军入宫杀死绛王,拥立18岁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年号“大和”(《旧唐书》卷17上《文宗本纪上》)。
李昂为江王时,“喜读太宗《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兹。”对穆宗、敬宗两朝宦官专权之弊政,“心愤仇耻,志除凶慝”(《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李昂即位时,朝臣已结成牛僧孺和李德裕两派朋党势力,他们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都与宦官勾结,相互倾轧,左右朝政,废立皇帝,成为两股重要的政治势力。李昂虽为宦官拥立,但锐意改革。为了铲除宦官势力,夺回皇权,他特意提拔了右军中尉王守澄引荐的下层官僚李训和郑注等人。任命李训、郑注为翰林侍讲学士,常与两人密谋清除宦官的策略。不久又任命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御史大夫,并利用宦官之间的派别纷争,将牛、李两党的首领贬出朝廷。接着以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的空衔,削去了王守澄的兵权,以其参与谋害宪宗皇帝之事,令其饮鸩自尽。这时,郑注又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作为朝廷清除宦官力量的外援。王守澄死后,李昂与李训、郑注商定,在王守澄埋葬时,让所有宦官都去送葬,届时由郑注率亲兵将其斩尽杀绝。李训为了抢功,乘郑注前往凤翔调兵之际,又与李昂改变了原定方案,欲在郑注归来之前,先行杀尽宦官,再将郑注逐出朝廷。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835年12月14日),李昂在紫宸殿登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遵照李训的吩咐,向李昂奏称在左金吾仗院内的石榴树上出现了甘露,请文宗前往观看。李训事先已在金吾仗院庑幕后伏与甲兵,目的是把仇士良等众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网打尽。李训故意奏称这是上天降的祥兆,并带领百官向李昂道贺。李昂心中明白,即派李训前往看个究竟。李训带人看后,回奏说不敢断定是真是假。李昂故意表示惊讶,又命仇士良、鱼弘志带领众宦官去复看。仇士良等刚至金吾仗院门口,一阵风吹露了幕布后面的伏兵。仇士良等人大惊,立即逃回朝堂,把李昂推人软轿抬着逃入宫内。李训见计谋败露,急忙指挥伏兵诛杀宦官。仇士良控制住李昂后,逼其下诏追杀李训及参与这一事件的官兵。不久,仇士良率禁军大加搜捕,诛杀宰相舒元舆等朝官一千余人,李训化装出逃也未免其难。郑注引兵半道闻变,遂退回凤翔,最后也被监军宦官张仲清所杀。此事因与“甘露”有关,故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李昂被仇士良等彻底软禁。从此朝政尽归宦官把持。李昂好诗,遭软禁后常赋诗遣愁,终日又以酒求醉。他曾与学士周墀叹言,自己受制于家奴,尚不如周赧王姬延(?~前256)和汉献帝刘协(181~234)两位受制于强诸侯的亡国之君。开成五年(840)正月,李昂抑郁成疾,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召杨嗣复、李珏二臣至禁中,嘱咐他们辅佐太子李成美(敬宗少子,李昂之侄)监国。宦官仇士良、鱼弘志闻讯后连夜矫诏,废皇太子为陈王,诏立颍王李瀍(李昂亲弟、穆宗第五子,即位后改名炎)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政事,并带李瀍于思贤殿朝见百官。李昂对此无可奈何,于正月四日(840年2月10日)病逝于长安城大明宫之太和殿,终年32岁。群臣上谥曰“元圣昭献皇帝”,庙号“文宗”。其年八月十七日(840年9月18日,《通监》卷246记为壬戌即八月十九日,相差两天),知枢密刘弘逸、薛季棱率禁军护灵驾至陵所,葬于章陵(《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
文宗李昂,性仁孝,恭俭儒雅,勤于政理。虽承父兄两朝奢弊之政,然时刻想着恢复初唐时中央朝廷的权威,以重振大唐帝国的雄风。即位初年,任用庶族官僚,力纠中唐以来宦官擅政之患,以治易乱,使唐朝廷暂时化危为安。然而中唐以后,宫内宦官和地方藩镇相互侵蚀瓦解皇权,皇帝长期成为宦官的掌中物,生死大权竟系于阉竖(宦官)。文宗固有远大志向报负,但任用李训、郑注等“狂狡之徒,制御无术”,使岌岌可危之唐朝廷几致颠危。故史臣评价其“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实不为过。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