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侏儒形象
樊英峰,刘向阳
在章怀太子李贤墓前室南壁东西两则,绘有两幅壁画,它们均上下高1.7米,左右宽1米,东侧一幅画上,有三名侍女,其中一名侍女,头戴软巾幞头,身穿窄袖圆领胡服,腰系黑色革带,足着乌黑尖长靴,俨然一付女扮男装面孔。左手于胸前左侧握软巾一角下垂状,右手于胸前右侧作握拳状。西侧图上亦绘有三名侍女,其中一名面容丰满,粉面朱唇、眉毛乌黑,头梳高髻,身穿朱红长袖衫子,罩半袖,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系革带,肩披黄色长巾,双手于胸前作端物状。
从画面上看,这两位仕女表情并不快乐,与同幅画上的其它仕女相比,相貌圆胖,虽似中年,但身材特殊矮壮,身高仅在其它仕女腰部以下,是她们身高的一半。这种形象就是我国古代文献上常提到的侏儒形象,即现代的尼格罗——澳大利亚种的俾格米人。
侏儒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先秦文献中。如《左传·襄公四年》:“臧纥救郐(kuai)侵邾,败于孤骀,……国人诵之曰:‘……我君小子,侏儒是使,侏儒侏儒,使我败于邾’”。郭璞注:“臧纥短小,故曰侏儒”。除此之外,《三国志》、《说文解字》、《广韵》、《竹书纪年》、《史记》、《国语》、《神异经》、《太平御览》等史书都曾有过记载。
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解释,侏儒就是指由于体内分泌功能障碍、先天性遗传或后天性疾病等原因而导致其身高不到120厘米、发育畸形的人。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侏儒症”。在文献上,把侏儒又称为“靖人”、“*(左立右争)(jing)人”、“诤人”、“小人”、“短人”、“僰人”等。如郭璞注《山海经》引《诗含神雾》解释说:“东北极有人长九寸,殆谓此小人也”。据考证,在东方的日本群岛东南方向数千里外的太平洋中、西南方的中国云南、西北方的克什米尔北部、西方的意大利、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一带都曾经有过一个以身材矮小的种族聚居在一起的国家(《漫话小人国》,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中非共和国的蒙贡坝地区仍然聚居着当今世界上最矮小最古老的民族——俾格曼矮人原始部落。据考证,这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恰好是中国西汉后期。史书上称其为“僬侥国”(《广韵》)、“小人国”(《山海经》)、“矮人国”(《太平览御》)、“周侥国”(《山海经·海外南经》)、“侏儒国”(《后汉书·东夷传》)等。如《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小国,名靖人”。《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云:“小人国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卫助之,即焦侥国,其人穴居也”。据《新唐书》、《海山记》等史书中记载、隋唐时的道州(今湖南道县)曾给皇宫进贡这种“侏儒”,也就是说此地可能出生这种形象。如韩偓(wo)的《海山记》说:“大业四年,道州贡矮民王义,眉目清秀,应对甚敏,帝尤爱之,常从帝游,终不得入宫,曰:‘尔非宫中物也。’义乃自宫,帝由是愈加怜爱。”《新唐书·阳城传》云:“(道)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贡自是罢,州人感之以阳召子”。除此之外,唐代诗歌中亦有描写。如白居易的《道州民》中说:“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送进,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母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壁画中所表现的形象是否从道州而来的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唐代,侏儒同宦官一样也是宫内的奴婢之一,身为矮奴,虽得皇帝宠信,但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由於种种原因,使其变成了专为伺侯达官贵族耍乐逗趣的矮小畸形之人。上层贵族常常以消遣取乐而豢养侏儒的多少来炫耀其门第之高低,让他们演习歌舞杂技以供开心娱乐,使侏儒成为倡优弄人。《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优旃者,秦倡侏儒也”。这种宫廷保豢养起来逗笑的小丑,其身世十分悲惨。《资治通鉴》记载:“有供奉侏儒名黄*(左扁右瓜),性警黠,上常凭之以行,谓之肉几,宠赐甚厚。一日晚入,上怪之。对曰:‘臣向入宫,道逢捕盗官与臣争道,臣掀之坠马,故晚’。因下阶叩头,上曰:“但使外无章奏,汝亦无忧”。有顷,京兆奏其状。上即叱出,付有司杖之”。唐人小说笔记亦有关于侏儒的记载,详细地叙述了他们在宫廷中博取王侯欢笑的场面。从国外古代诗文记载发现,侏儒不但在中国,甚至在中近东以至欧洲宫廷也都有豢养者。
尽管侏儒这种特殊人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见诸记载,但是如此逼真地给我们留下古代侏儒形象,除了昭陵陪葬墓之一的郑仁泰墓出土的三件侏儒俑外(参见《文物》1972年第7期《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就要数章怀太子墓出土的这两幅侏儒图了。
乾陵文物史迹述丛/樊英峰,刘向阳.—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