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五)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论许敬宗在武昭仪至天后中起的重要作用

杨东晨 杨亚娣


  传统观点皆认为许敬宗是唐朝一大奸臣。我们细读两《唐书》及有关资料,以马列主义唯物史观排比、分析,站在唐高宗时代社会转型、新旧势力斗争的高度观察,许敬宗在高宗(含武后参政)时期的政治态度及政绩,恰恰证明其是庶族(又称下层)地主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在武则天从昭仪至天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位值得肯定的社稷大臣和忠臣。
  一 许敬宗在武昭仪至皇后中的重要作用
  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李治按定制还是顺利地在百官朝贺下登上了皇位,史称高宗,改年号为永徽;册封王妃为皇后。未几,册立后宫刘氏所生子李忠(太宗喜爱,封嫡长孙忠为燕王,留宫中养育。太宗生前太子已兼任雍州牧)为东宫太子,尊王皇后(未生育)为母后。
  1.永徽初年顾命大臣长孙无忌掌管军国大权
  贞观年间的中央领导集团,基本上还是关陇集团、山东世族的功臣,以及“玄武门之变”的功臣,淘汰了武德及隋朝的旧臣(这是从总体情况而言)。高宗即位前,“十八学士”中的名相杜如晦、房玄龄;名臣魏征、李靖、马周、温彦博等已去世,太宗为高宗安排的三位顾命(亦称托孤)大臣,首位是李治的亲舅父、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玄武门之变”时助秦王夺取太子、皇帝位。他以皇亲、元勋身份,历任尚书右仆射(右宰相)、司空、司徒(三公)等职,封爵赵国公。他曾奉命同房玄龄等修订唐律,又是力荐和保李治为太子者;次受命辅佐新帝的是褚遂良,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河南禹州人)人,博涉文史,著名书法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主张维护礼法,定嫡庶之分,累迁官至中书令;受顾命的再一位是战功卓著的名将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赐姓李,避世民讳,曰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人,富豪家庭出身,初参加翟让起义军,以战功封为东海郡公。魏公李密的瓦岗军败亡后降归于唐朝,高祖任其为右武候大将军,封爵曹国公。后来,他以战功被太宗封爵英国公,镇守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太宗担心太子即位,李勣难制,故意贬其为叠州(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都督,嘱咐太子即位后召回加官晋职,使他感恩而忠心辅佐。《中国史稿》云:“唐太宗统治期间,实行以关中军事贵族集团为主干,联合关东和江南士族,以及其他非士族地主的方针,巩固了唐朝的统治。但是在各地主集团之间,矛盾仍然是存在的。以唐宗室为首的贵族官僚集团不仅控制着军政大权,而且通过封赏和其他途径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随着贞观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那些‘新宦之辈,丰财之家’(《唐大诏令集》卷110《戒励士族婚姻诏》)的非士族地主,并不满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要求扩大其政治经济特权,因而同贵族官僚集团发生利益冲突。到唐高宗时,这种斗争开始激化。”[1]这也就是高宗即位后面临的新形势。
  高宗即位后,按父皇遗诏拜舅父无忌为太尉(三公之一)、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中书令、门下侍郎、尚书令(仅次于高宗),即以太尉总理“三省”军国大事的决策、审议、执行大权;晋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再晋封为郡公,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东宫太子李忠的宾客,监修国史。未几,又迁任尚书右仆射(即右宰相);召回李勣,任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不出京。授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参预国家机密大事。未几,拜尚书左仆射(即左宰相)。李勣以年迈需休养为由上书高宗,请求辞去左相职务(实为避祸)。高宗挽留,李勣复诚心辞职,恩准,但仍以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参预国家机密大事决策。这样一来,军国大权实际上掌握在长孙无忌手中,褚遂良对其言听计从。长孙无忌自认为是高宗能当上皇帝的大恩人,又是其亲外甥,便骄狂专横,与太宗在世时处事的谨慎、稳妥判若二人。在此思想支配下他做了使亲者痛、仇者快的坏事或错事,最终葬送了自己一世良臣的好名声。
  2.无忌假公济私冤杀宗室与名相房玄龄之子
  长孙无忌思想的变化和私心,从太宗晚年不断废立太子时就开始了。《新唐书·太宗诸子》载:李治为太子后,太宗已看到他难以守住李氏王朝大业,欲再废其太子位而立吴王李恪(炀帝之女杨妃所生),无忌固争,未果。“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以非己甥耶?且儿英果类我,若保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至。故无忌(对恪)常恶之。”无忌独揽大权后,欲杀的第一人就是高宗即位后拜司空、任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都督、封为梁王的李恪。恰在这时,名相房玄龄(太宗时已去世)的长子遗直(时任汴州刺史,治所在今河南开封)、次子遗爱(时任房州刺史,治所在今湖北房县)家庭不和,骄蛮的高阳公主(高宗之姐,遗爱之妻)诬告兄长遗直谋反。高宗下诏让无忌查办,意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料,同玄龄关系甚密的无忌私心大发,无限扩大事实,穷追不舍。在严刑审案中,他又牵涉巴陵公主(高宗之姐)及夫柴令武(高祖女婿柴绍之子),再株连太宗从弟李元景,诛三人,逼两公主自杀。杀此五人的最终目的是要诛他“厌恶”的梁王李恪,上奏说恪与元景来往密切,遂将李恪捕入长安狱审问,定为死罪。《新唐书·太宗诸子》载:“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恪怒)呼曰:‘社稷有灵,无忌族灭!’四子,仁、玮、琨、竞流(放)岭表(今广东)。”高宗暗自泪流,怨恨舅父专制;敬宗劝帝忍耐,等待时机。
  3.许敬宗等支持高宗并形成对抗无忌的势力
  永徽二年(651)高宗从感业寺(今西安市未央区感业寺小学)召回武则天(太宗的才人),册立为昭仪,生子李弘。武则天“出身于非士族官僚家庭。父亲武士彟(今山西文水县东人)是木材商人,与李渊交往密切,后参加太原起兵,官至工部尚书、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都督。武则天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精通文史,明敏果断,‘巧慧多权术’。她十四岁时被唐太宗纳入后宫,封为‘才人’;唐太宗死后,一度削发为尼,永徽初年复为高宗召入宫中”[2],封立为昭仪。之后,武则天以美貌、才能、手段赢得了高宗欢心,笼络了宦官、宫女,又受到敬宗等的同情和支持,便欲使高宗废不会生育的王皇后,自己登上皇后位。不料却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贞观老臣集团的坚决反对,敬宗等则坚决支持高宗、武昭仪与之斗争。鉴于无忌势力大,无人敢上奏章请求高宗立昭仪为后。恰在这时,长孙无忌厌恶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李义府趋炎附势,上奏高宗,贬其为壁州(治所在今四川通江县)司马,恩准,次日下诏书。义府闻,如五雷轰顶,惶恐不安,便去向足智多谋的舍人王德俭问计,以求保住官位。《新唐书·奸臣上》载:“义府问计于舍人王德俭,德俭者,敬宗宗甥,瘿而智,善揣事,因曰:‘武昭仪方有宠,上欲立为后,畏宰相议,未有以发之。君能建白(即上书),转祸为福也。’义府代德俭直(值)夜,即叩阁上表,请废后立昭仪。帝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停司马诏书,留复侍。”李义府从此成为武昭仪心腹,与许敬宗、魏玄同、刘仁轨、王德俭及裴炎等结党,以对抗长孙无忌等。
  武昭仪在设计陷害王皇后的同时,也开始试探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武德、贞观功臣集团的态度。《新唐书·李勣传》载:“帝欲立武昭仪为皇后,畏大臣异议,未决。李义府、许敬宗又请废王皇后。帝召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计之,勋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无嗣,将废之。遂良等持不可,志宁顾望不对”,未果而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反对出身不是望族的武则天当皇后,反映了士族门阀观念在当时统治阶级当中还有深厚的影响。武则天的父亲尽管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但早先当过木材商人,不能跻身于名门望族”[3]。昭仪多智谋,劝高宗一起去宅第拜望战功赫赫,在军队中威望甚高的顾命大臣李勣,一旦有变,可以其代无忌控制军队。《新唐书·李勣传》载:“帝后密访勣,曰:‘将立昭仪,而顾命之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答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帝意遂定。”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云:“高宗所以要征求宰相的意见,也正是他仍然将之看成是国家大事。而随着山东士族的崩溃和关陇贵族的衰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政权已不再是建立在士族门阀和贵族的基础之上了,过去的联姻方式已经失去了意义。李勣的话不过是点破了此点。而唐高宗终于废掉了出自关陇集团高门的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4]《新唐书·奸臣传》载:“帝将立武昭仪,大臣切谏,而敬宗阴揣帝私,即妄言曰:‘田舍翁賸获十斛麦,尚欲更故妇。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谓之不可,何哉?’帝意遂定。”许敬宗又主动去宅第拜望无忌,劝其能同意高宗立昭仪为皇后,复遭拒绝。高宗和昭仪仍不愿与舅父对立,决定作最后一次说服工作。《新唐书·长孙无忌传》云:“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二子皆朝散大夫,昭仪(之)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帝后召无忌、遂良及于志宁,言后无息(无子),昭仪有子,必欲立之者。无忌已数谏,即曰:‘先帝付托遂良,愿陛下访之’,遂良极道不可,帝不听。”樊树志《国史概要》云:“比高宗大四岁的武则天素多智计,精通文史,在与王皇后、萧妃争宠中,渐占上风,颇得高宗宠信,立为皇后。在立后的过程中,朝廷外斗争激烈,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一派认为武氏出身不是名门望族,不配册封为皇后。”[5]
  4.废王皇后而立武昭仪为皇后
  永徽六年(655)十月己卯,昭仪临朝,坐在帷幄垂帘听政,气氛肃穆。高宗严肃地让宦官宣读废后立昭仪的诏书,大臣顾盼无人敢反对。许敬宗出班庆贺,颂帝英明。《新唐书·高宗本纪》载:十月己酉,“废皇后为庶人。立宸妃为皇后。”《新唐书·后妃上》云:“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素险侧,狙势即表请昭仪为后,帝意决,下诏废后。诏李勣、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命群臣及四夷酋长朝后肃义门,内外命妇入谒。朝皇后自此始。”这里是将几件事糅合在一起记述的,非为一天之事。朝会上,许敬宗出奏,高宗、武后悦。褚遂良却冒死反对,被逐出朝殿。《新唐书·褚遂良传》载:“翌日,复言,对曰:‘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乞归田里。’帝大怒,命引出。武氏从幄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朝拜皇后的大典是在这次大臣会议之后。李义府、许敬宗一派取得了胜利,无忌、褚遂良一派失败,并迅即遭到祸患。
  对于这场围绕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激烈斗争,应当如何看待呢?武昭仪正是看清并抓住了庶族地主阶级势力上升、上层地主阶级势力衰败的时机,击败了长孙无忌士族、贵族一派。《中国史稿》云:“高宗、武则天争取到大臣李勣、许敬宗等的支持,武则天终于在永徽六年被正式立为皇后。”[6]樊树志云:“贞观十一年(637),十四岁的武则天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嫔妃)。唐太宗死,她依照惯例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本应与世隔绝地度过余生。不料,她早已为唐高宗看中,即位不久,就召入宫中,成为他的昭仪(嫔妃)。一个女人能成为父子两代皇帝的妻子,在中国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如果没有‘狐媚偏能惑主’(骆宾王《讨武氏檄》)的本领,断然难以做到。此人不但狐媚,而且诡计多端,在与王皇后、萧淑妃的争宠斗争中,深得唐高宗宠信,尽管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极力反对,高宗还是册封她为皇后。”[7]站在高宗、武后一边的朝臣,无疑应受到肯定和称赞。高宗圣旨下,原来反对或有异议的官员,无疑是绝大多数都转变了态度,拥护高宗废王皇后而立武昭仪为后。高宗立武后的愿望实现后,改年号为显庆。
  二 许敬宗在武后成为天皇后中的重要作用
  1.敬宗依武后旨意谋废太子忠而升任侍中
  《中国史稿》云:“唐高宗统治时期,主要是皇帝国舅长孙无忌和顾命大臣褚遂良等人辅政,基本上维护着唐太宗的政治局面。到永徽六年(655),李治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后,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8]就是说,武则天要助高宗收回大权了,且要代表庶族(下层)地王阶级的利益,改变自隋以来山东士族、关陇贵族踞于高位的局面了,太子李忠知武皇后不会容纳自己继续为太子,在东宫惶惶不可终日。府吏谋请李忠主动让太子位以保命。李忠认为只有此路可走,遂向父皇几次表奏让太子位。《新唐书·高宗诸子》载:王皇“后废,武后子弘甫三岁,许敬宗希(按、依之义)后旨,建言:‘国有正嫡,太子宜同汉刘强故事。’帝召见敬宗曰:‘立嫡若何?’对曰:‘正本则万事治。太子,国本也。且东宫所出微。今知有正嫡,不自安;窃位而不自安,非社稷计。’帝曰:‘忠固自让。’敬宗曰:‘能为太伯(注:太伯又写作泰伯,是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的嫡长子。太王欲立幼子季历,太伯和弟仲雍便主动让位,一同避居于江南),不亦善乎?’于是(将太子忠)降封梁王、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都督,赐甲第,实封户二千,物二万段。俄徙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刺史。”高宗依武后意,升迁许敬宗的官职。《新唐书·奸臣传上》载:“王(皇)后废,敬宗请削(王皇)后家官爵,废太子忠而立代王(李弘),遂兼太子宾客。帝得所欲,故诏敬宗待诏武德殿西闼。顷拜侍中(门下省长官,宰相),监修国史,爵郡公。”从此,敬宗行使左宰相职权,成为高宗、武后心腹大臣之一。
  2.无忌势力被铲除而敬宗与义府同执政
  显庆元年(656),侍中许敬宗、中书侍郎李义府等,按武后旨意上奏高宗,贬褚遂良出京,任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都督,不久,又贬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再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省西北)刺史,三年后气死于爱州。无忌是高宗亲舅父,无特大罪名,是难以推倒的,于是他们便暗中使人告无忌谋反。《新唐书·长孙无忌传》载:“后既立,以无忌受赐(指接受高宗、武昭仪密赐的十车宝器锦帛)而不助己,衔之(恼怒)。敬宗揣后旨,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奏)无忌变事(即谋反),(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临(审)案,傅致反状。帝惊曰:‘将妄人构间,殆不其然。’敬宗(和辛茂将)具(俱)言:‘反迹已露,陛下不忍,非社稷之福。’帝泣曰:‘我家不幸,高阳公主与我同气(胞姐弟),往谋反,今舅复尔,使我重愧天下,奈何?’对曰:‘房遗爱口乳臭’(懦弱无能),与女子(指其妻高阳公主)反,安能就(成大)事?无忌奸雄,天下所畏伏,一旦窃发,陛下使谁御之?今即急,恐攘袂(指无忌)一呼,以啸同恶(就会形成强大反叛队伍),且为宗庙(此指高宗政权)忧。陛下不见隋室乎?宇文化及(之)父(为)宰相,弟尚(娶公)主(为妻),而身(其)掌禁兵,炀帝处之不疑,然而起为戎(叛军)首,遂亡隋。愿陛下决之。帝犹疑,更诏审核。”敬宗惧,急向武后禀报,武后让其次日再去见帝,不给其下诏让他官复核的机会,逼帝立即削无忌官职。《新唐书·长孙无忌传》又载:“明日,敬宗言无忌反明甚,请逮捕。帝泣曰:‘舅果尔(舅父就是真的谋反),我决不忍杀,后世其谓我何?’敬宗曰:‘汉文帝舅薄昭,从代来有功(昭随代王入宫,又辅佐代王称文帝),后坐杀人,帝惜挠法,令朝臣(穿)丧服就(去宅第)哭之(吊丧),(薄)昭(只好)自杀,良史不以(认为)为失。今无忌忘先帝(指太宗)之德,舍陛下至亲,乃欲移社稷,败宗庙,岂特昭此邪?在法夷五族。臣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乘极亟行,缓必生变。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伏其智,(非认为无忌和太宗是篡位的)王莽、司马懿之流。今逆徒自承,何疑而不决?’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禄)置于黔州(今四川彭水县),所在发兵护送;流其子秘书监冲等于岭外(今广东);从弟渝州(今重庆)刺史知仁贬翼州司马。”未几,在武后的干预下,高宗下诏正式任命有功的许敬宗为中书令(宰相),任命辛茂将以大理卿兼任侍中(门下省长官);升任李义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取代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地位。不言而喻,要害部门均换上了武后党羽。“唐太宗选择优柔寡断的唐高宗作为皇位继承人,为武则天这位‘铁娘子’临朝执政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她从幕后走向前台,行使皇帝的权力”[9]。武则天是一个政治家,绝不满足于只把持后宫权力;有病而无独断军国大事的高宗,恰好为其提供了进一步参预朝议的机会。《新唐书·长孙无忌传》载:无忌被贬“后数月,(高宗)又诏(令)司空勣(即李勣,倒向武昭仪的太宗遗诏三顾命大臣之一)、中书令敬宗、侍中茂将等覆按(复查)反狱。”敬宗与茂将担心威武、正直的太宗宠将李勣识破无忌谋反假案的真象,急向武后禀报,又召义府密商灭口之计。“敬宗令(心腹)大理正(法官)袁公瑜、御史(判官)宋之顺等即(密去)黔州暴讯”。这两人至黔州后,对无忌严刑逼供,迫无忌“投缳(上吊)卒”,长孙祥因与无忌通过书信,被他们处以绞刑。又流放无忌之子长孙冲于岭南,流放无忌族弟长孙恩于檀口,凡是无忌的族人、僚属等皆贬职或流放。接着,敬宗、义府等又以无忌谋反株连褚遂良、故宰相韩瑗(无忌叔伯侄女婿),复灭两人之族。对武皇后命许敬宗等人策划的政治事件该如何认识呢?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评论曰:“永徽年间,掌握朝廷大权的是高宗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与另一位顾命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先是北魏宗室王,有五世在西魏、北周、隋、唐政权中居高官显爵,从而使他成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以国舅自居大权在握,隐伏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引发这个矛盾的是武则天。”又云:“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依靠许敬宗、李义府等打击政敌,长孙无忌、褚遂良、柳奭(王皇后之舅)、韩瑗、于志宁五家同被谴戮,王皇后、萧淑妃下狱死,标志着长孙无忌集团被彻底摧垮,控制中央政权一世的关陇集团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史稿》云:“永徽六年(655)武则天被正式立为皇后,长孙无忌等二十余名位尊权重的大臣,在以后几年里相继被逐流杀,从此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封建社会内的宫廷斗争或政治斗争,双方手段之酷烈,甚至诬蔑、制造事端等,是司空见惯之事。
  3.武后依靠敬宗等诛上官仪成为“二圣”
  《资治通鉴》云:“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皇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皇帝)侔(相等)矣。”范文澜云:“六五九年,逼迫长孙无忌自杀,黜斥长孙无忌一派的官员二十余人,朝政开始受皇后支配。六六〇年,受唐高宗的委托处理朝政。”武后有放心的宰相敬宗、义府处理国务,也不必太操心。《资治通鉴》云:“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众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新唐书·后妃上》云:“后城宇深,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帝谓能奉己,故扳公议立之。已得志,即盗威福,施施无惮避,帝亦懦昏,举能钳勒,使不得专,久稍不平。麟德初(664),后召方士郭行真入禁中为蛊祝,宦人王伏胜发之,帝怒,因是召西台侍郎上官仪,仪指言后专恣,失海内望,不可承宗庙,与帝意合,乃趋使草诏废之。左右驰告,后遽从帝自诉,帝羞缩,待之如初,犹意其恚,且曰:‘是皆上官仪教我’!”武皇后闻,又动杀机。《新唐书·上官仪传》云:“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今河南陕县)人”,“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新唐书·上官仪传》云:“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狱死,籍其家”,“子庭芝,历周王府属,亦被杀”,仅余庭芝妻及幼女,武后令收掖庭宫囚闭。“自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次屠覆,公卿莫敢正议,独仪纳忠,祸又不旋踵,由是天下之政归于后,而帝拱手矣。”从此,朝中无人再敢多言,高宗再也不敢有废后之心。《中国史稿》云:“唐贵族官僚集团不甘心于自己的失势,麟德元年(644),宰相上官仪利用高宗对武则天的某些不满,密谋草诏废掉武后。武则天及时挫败了这一阴谋,大批株连的官员被贬斥。结果‘政归宫中’,统治权完全落到武则天手里。”《新唐书·后妃上》云:“初,元舅大臣怫旨,不阅岁屠覆,道路目语,及仪见诛,则政归房帷,天子拱手矣。群臣朝、四方奏章,皆曰‘二圣’。每视朝,殿中垂帘,帝与后偶坐,生杀赏罚惟所命。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帝晚益病风不支,天下事一付后。后乃更为太平文治事,大集诸儒内禁殿,撰定《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等,大抵千余篇,因令学士密裁可奏议,分宰相权。”武皇后借此又给自己披上了重儒学、重士人的美丽外衣,也为自己称帝做了舆论准备。《资治通鉴》云:“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范文澜《中国通史》云:“六六四年,唐高宗感到自己无权,行动不自在,密谋废皇后,被皇后制止。从此政权更进一步地归皇后掌握,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新唐书·奸臣上》曰:“敬宗于立后有助力,知(武)后钳戾,能固主以久己权,乃阴连(武)后谋逐韩瑗、来济、褚遂良,杀梁王(指原太子李忠)、长孙无忌、上官仪,朝廷重足事之,威宠炽灼,当时莫与比。”
  4.敬宗等上奏高宗封则天为天皇后
  乾封元年(666),武皇后欲耀威天下,劝帝东封禅泰山。《新唐书·刘祥道传》云:“以司徒徐王元礼亚献,祥道终献。”武皇后不允,遂改皇后为亚献。《新唐书·奸臣上》载:高宗和武后“东封泰山,以敬宗领使”。封泰山的成功,高宗喜悦;武后(二圣)为亚献,自然有功而悦。深知后心意的敬宗自然要锦上添花,博得高宗和后欢心。《新唐书·高宗本纪》云:“乾封元年(666)正月戊辰,封于泰山。庚午,禅于社首,以皇后为亚献。”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皇后去泰山封禅任亚献,标志着武后地位不同于一般皇后。于是许敬宗、李义府联合表奏高宗,请高宗按天意称天皇,武后称天皇后。高宗喜纳,于上元元年(765)八月下诏称之。武天皇后对敬宗、义府更是宠信有加。监修国史的宰相许敬宗总监修从晋至隋的数十种书,都修得比较好。其中的《姓氏录》,是显庆四年(659)后,武则天与李义府、许敬宗主持撰修的氏族谱牒。参加的人员有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12人。李义府、许敬宗的用意,一是奉迎“二圣”武则天,表达忠心;二是借机抬高自己。《姓氏录》把武氏家族列为第一等,余以官品排列,共分为9等。共收录245姓、2287家,凡官五品者皆列为士流。颁布实行后,大大加强和扩大了“二圣”的政治势力,进一步削弱了旧贵族官僚和士族的势力。
  5.许敬宗去世后的荣耀
  《新唐书·奸臣上》载:咸亨元年(670),“敬宗以特进(无实职的荣誉官,享受正二品官优厚俸禄及政治地位)致仕(离休归家安度晚年),乃朝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入朝议事),续其俸禄”。高宗和武后常派使者去问候;敬宗乘小马入宫,帝和后则热情款待,关照、敬重备至。咸亨三年(672),敬宗病逝,享年81岁。“帝为举哀,诏百官哭其第,册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可谓功德圆满,葬礼十分隆重。
  弘道元年(683)高宗病逝,太子显(高宗第三子)即位,史称唐中宗,则天以“太后”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武太后又废掉中宗,改立旦(显之弟),史称睿宗,自己控制军国大权。垂拱中(686),武则天“诏敬宗配飨高宗庙廷”(《新唐书·奸臣上》)。《国史概要》云:高宗和武后时期,“贞观之治仍得以延续,社会经济仍是向上发展的。她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顺应历史潮流,打击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把政权向一般庶人开放,魏晋以来崇尚门第的贵族政治,从此一蹶不振,在历史发展中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高宗和武后的得力大臣许敬宗,理所当然的也就是社稷之重臣了。可以说,没有许敬宗等庶族地主之臣出谋划策,支持高宗、昭仪同关陇、山东士族旧势力的斗争,武则天取得“天皇后”的步履是不会这么快的。
  注释
  [1][2][3][6][8]《中国史稿》编写组:《中国史稿》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103、104、105、106页。
  [4]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之《绪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169—170页。
  [7][9]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01页。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之《隋唐宋卷》(张国刚、杨树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1978年第2版,第136页。
  (杨东晨,陕西历史博物馆 研究员;杨亚娣,陕西历史博物馆 馆员)

乾陵文化研究(五)/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