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陵园中的胡人影像
樊英峰
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按照事死如生的观念,乾陵文物与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生活密切相关。唐高宗和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因此,当时胡化来华者与日俱增。这种情况在乾陵文物中也有所反映。
一、石刻中的胡人影像
乾陵石刻中,有著名的六十一蕃臣像。这些蕃臣像分为两组,每组南北4行,东西8排,分别待立于南门阙内的东西两侧。从有关资料来看,乾陵蕃臣像的增加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民族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周边少数民族与唐的往来十分频繁,“四夷酋长”多被任命为唐朝的地方官,同时在朝廷担任十二卫大将军等职。根据这种情况,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在埋葬武则天时,就仿照唐高宗埋葬太宗时的做法,把当年曾“侍轩禁者”即曾在朝廷中任职的蕃酋60余人雕刻成像,置于乾陵,以反映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权力及各民族对唐王朝的臣属关系。
乾陵蕃臣像最初可能是64个,每个石像的背部都刻有像主人的官衔和姓名。到北宋时,蕃臣像只存61尊,且“姓名漫灭”。现在,乾陵蕃臣像上留有名衔者仅6人,其官衔姓名可考的也只有36人。这三十六人中,有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各二人,其余都是来自安北、北庭、安西等都护府的少数民族首领。其中安北都护府属下回纥诸部酋长有:故左威卫大将军兼金微都督仆固乞突等三人。北庭都护府属下西突厥诸部酋长有故大可汗骠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等十四人。安西都护府所属诸族酋长有故右骁卫大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素稽等十三人。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及使臣有:吐浑青海王附马都尉慕容诺曷钵等六人。这36位蕃臣只是乾陵蕃臣的一部分,其数量已远远地超过的昭陵的蕃臣像。这些蕃臣的官阶也很高,大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官。这说明,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在朝中任职的情况更为普遍。
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后期遭到很大的破坏,从有关资料分析,这些蕃臣像的破坏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明代以来关中地区所发生的大地震中,可能有一些蕃像仆倒,甚至摔坏。但大部分蕃像的头可能是被人故意打掉弄走的。对由于这些石像的头部均失其所在,我们已无法弄清这些蕃臣的具体像貌。从现存石刻状况来看,这些蕃臣的服饰和发型是不尽相同的,大多穿窄袖阔裾服装,也有个别的袖胡较长,有圆领、大翻领或斜叉领,腰束带,脚穿靴,双足并立,两手前拱,头发有卷发,也有披发。雕刻工艺都是相当高超的。站在这些蕃臣像前,我们还可能想见当年朝堂中蕃臣侍立的场面。
二、壁画中的胡人影像
乾陵壁画中最典型的胡人影像是《礼宾图》中的胡人形象。《礼宾图》位于章怀太子墓狩猎、马球二图之北,东西二图遥相对称,每图六人组成。
东壁(由此至南):第一二人相对而立(第二人面壁),第三人半侧面。他们均戴有纱罩的笼冠,红长袍,宽衣大袖,束带。衣带曳地,有“吴带当风”之态。其面庞丰满,神态和善。第三人手持笏板。第四人北向微侧面,长圆脸,斜头,卷发,浓眉,高鼻,深目,目光炯炯有神。身穿翻领紫袍。束带,黑靴。两手叠于胸前。第五人,半侧面,椭圆形脸,面庞丰满,须眉清晰,朱唇。头戴羽毛帽,有二鸟羽向上直立,帽前着朱色,两旁为绿色,两侧有带束于颈下,两耳露于外。双手拱于袖中。穿大和服,束白皮带,黄靴。第六人,头戴皮帽,圆脸无须,身披圆领大氅,皮裤,皮靴,束腰带,两手拱于袖中。
根据图中人物特征及服饰,结合唐代有关文献资料,我们认为东壁第四人为欧洲人,第五人为日本人。在唐代,日本、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服饰是基本相国的。据《旧唐书·高丽传》载:“衣裳服饰,惟王五采,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其冠及带,咸以金饰。官之贵者,则青罗为冠,次以绯罗,插二鸟羽及金银为饰,衫筒袖,袴大口,白韦(熟皮)带,黄韦履。”而日本的“衣服之制,颇类新罗”。又新罗“其风俗、刑法、衣服,与高丽、百济略同”。第六人可能为中亚一带的贵宾。
西壁(由北至南):第一至第三人,其服饰与东壁的第一至第三人相同。唯第一人双臂反翦,转头四顾其它五人。第四人:宽圆脸,黄长袍,圆领,窄袖。束腰带,带下系一短刀。蓄发梳于脑后,与项齐,持笏。第五人:长脸,大眼,头发高耸,束于脑后。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额头、面颊、鼻梁及下颚均涂朱。第六人:体形高大,长脸,鼻高而长,深目络腮胡。戴胡帽,穿大翻领灰色长袍。束带,黑靴,持笏。
西壁第四人可能为蒙古人,第五人可能为吐蕃(即藏族)人。据《旧唐书·吐蕃传》云“公主(指文成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吐蕃在唐代有赭面习俗。虽然文成公主对其赭面习俗颇厌恶,利用行政命令之办法,欲废除其俗。但积习已久的民族风俗习尚,利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仍无法禁止。所以在高宗、中宗以后,藏族仍以赭石涂面。李贤墓道西壁礼宾图中的赭面者,定为藏族。这反映了唐代与吐蕃的民族交往的历史关系。
这两幅礼宾图,意图应为李贤在为太子和“太子监国”期间,接见外国使节和我国兄弟民族的情况。它反映了当时唐朝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关系。《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说:“时(指太宗贞观初年)天下初定,异国来朝,召(阎)立本画外国图”,也是太宗接见外国使节的情况。乾陵有六十一个国家或少数民族代表的石刻,可惜头部已毁。李贤墓的礼宾图,却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对外关系,增加了新资料。
三、陶俑中的胡人影像
乾陵陪葬墓中出土了大量陶俑,其中也有不少胡人影像。如在章怀太子墓中曾出土三彩立俑数十件,这些立俑多为长脸、戴风帽、广额、高鼻深目、翻领长袍的胡人影象。泥质彩绘男立俑着风帽,长脸高额,高鼻深目,翻领长袍系带,右手拱于胸前,左手垂立,挺腹也是胡人影象。这些胡俑生动地反映了胡人在唐朝境内当官、经商、骑马、狩猎、娱乐等生活场景,是唐代社会开发,民族关系和睦、国际交流频繁的历史见证。
总之,乾陵陵园中保存着大量的胡人影像。这些影像或在地上,或在地下,或为官员,或为商贾,或为仕女,种类繁多,制作精美,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当政时期胡人的缩影,对于我们认识唐代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好好珍藏和利用。
(樊英峰,乾陵博物馆馆长 研究员)
乾陵文化研究(四)/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