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四)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从西安地区唐墓出土胡人武士俑看胡人在唐代的历史地位

刘呆运

                              
  胡人俑在唐代的墓葬里多有发现,在俑类里占有一定的比例,相对于其它的俑类,数量还是偏少的一类。因为他的特殊性,近年来,已有学者在关注胡人俑的出土,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就西安地区出土的胡人武士俑做一简要的论述。
  一、胡人武士俑在西安地区的发现情况
  胡人武士俑在胡人俑里属比较少的一类,目前西安地区唐墓中发现的数量也不是很多,有以下几处:
  富平唐节愍太子墓出土的武士俑和武官俑[1]。唐节愍太子李重俊因反武氏和韦皇后,兵败被杀。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诏令陪葬定陵。该墓1995年发掘,墓内出土铠甲武土俑62件,其中的Ⅲ式武士俑出土10件。武官俑出1件。两者均为胡人形象。
  乾陵懿德太子墓出土的虎头风帽男立俑[2]。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的长子,墓葬位于乾陵东南角。该墓1971年7月发掘。
  西安南郊唐墓(M31)出土的武官俑[3]。该墓位于陕西师范大学郭杜校区后勤集团服务区,2002年发掘。墓内出土大量的三彩俑类。
  西安南郊唐康文通墓出土的武士俑及武官俑[4]。唐康文通墓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延兴门村西西安交通大学数码园内,2002年发掘。康文通身份为处士,无官职。神功元年(697)葬于此。
  西安南郊韦慎名出土的骑马武士俑[5]。唐韦慎名墓位于陕西师范大学郭杜校区,2002年8月发掘,墓内壁龛出土各类俑200余件,其中有胡人风帽骑马俑8件。
  西安南郊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唐刘智出土的武士俑、西安南郊紫薇田园都市工地M68出土的武士俑[6]。这两座墓出土的武士俑形象基本接近。刘智葬于唐总章二年(669),紫薇田园都市工地M68无墓志,入葬年代不详。两墓在2003年和2004年发掘。
  西安东郊唐金乡县主墓出土的骑马狩猎胡俑[7]。唐金乡县主是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孙女,滕王李元婴的第三女。开元十二年(724)葬于西安东郊霸河东岸铜人原畔。1991年发掘。该墓出土骑马狩猎胡俑8件。
  陕西咸阳唐苏君墓出土的骑马武士胡俑[8]。苏君墓位于咸阳市东北17.5公里的顺陵西南隅,1961—1962年发掘,出土骑马武士俑82件,其中胡俑3件。墓葬时代在总章元年到开元年间。有墓志盖但志文缺失。
  昭陵唐长乐公主墓出土的Ⅱ式武土俑、Ⅰ式男骑俑[9]。长乐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女,长孙皇后所生,贞观十七年诏陪昭陵。该墓1986年发掘。
  唐郑仁泰墓出土的男武骑俑[10]。郑仁泰墓位于礼泉县烟霞乡马寨村西南500米,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之一。郑仁泰在唐初就效力于李世民,并参与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龙朔三年(663)葬,70年前后发掘。
  唐李寿墓出土的男骑甲马武士俑[11]。李寿墓位于三原县陵前乡焦村。贞观五年(631)葬,1973年发掘。
  唐张士贵墓出土的红陶男骑马胡俑Ⅰ、Ⅱ式[12]。张士贵墓位于礼泉县烟霞乡马寨村西南约300米,显庆二年(657)葬,1972年发掘。该墓出土红陶男骑马胡俑6件。
  唐昭陵段蔄壁墓出土的武士俑和Ⅰ、Ⅱ式骑马俑[13]。段蔄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外甥女,永徽二年(651)病逝,陪葬昭陵。墓葬位于礼泉县烟霞乡张家山村北面的山梁上,1978年10月发掘。该墓出土武士俑20件,Ⅰ、Ⅱ式骑马俑各2件。
  唐俾失十囊墓出土的骑马俑[14]。俾失十囊为突厥族,开元二十六卒,二十七年十月(739)葬。该墓位于西安西郊枣园村。1983年7月清理发掘。墓内出土骑马俑7件。
  唐温思暕墓出土的F型胡服骑马俑[15]。温思暕死于武周证圣元年(695),葬于万岁登封元年(696)。该墓位于西安东郊纺正街向阳院住宅小区,结构为双室土洞。
  唐姚无陂墓出土的三彩凤帽男骑俑[16]。该墓位于西安南郊曲江乡羊头镇村西。姚无陂死于万岁通天二年(697),葬于神功元年(697)。
  唐杨思勗墓出土的武官俑[17](原报告中定为文官俑,出两件。编号20的应为武官)。杨思勗死于开元二十八年三月,同年八月葬。该墓位于西安南郊等驾坡村北约800米,1958年7月发掘。
  其它唐墓内也有发现,但由于发表资料的限制,无法一一进行列举。
  二、胡人武士俑的初步分类
  依据胡人武土俑的用途,可将其分为三类,镇墓类、军士类、家丁类。
  l.镇墓类:主要包括两部分,镇墓武士俑和武官俑。
  镇墓武士俑流行于魏晋—隋唐时期。最早的武士俑发现于四川、重庆地区的汉墓之中,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武士俑形象一直存在,北周时期,武士俑作为镇墓神物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隋至唐初仍然延续这一特点。初唐后段,开始有了变化,武士俑脚下开始出现踏板。随着时间向后推移,踏板开始升高,并出现脚踏牛等动物形象,并进一步发展成为脚踏小鬼的天王俑形象。
  镇墓武士俑为胡人形象的,多在初唐时期。如陕西礼泉县唐王君愕墓出土的彩绘武士俑[18]、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路M8出土的彩绘武土俑[19]。均头戴头戴兜鍪,高鼻、突眉、睁圆眼、嘴微张、大胡须。身着明光铠。个体比隋代的武士俑要高大。
  武官俑一般出现于等级较高的唐墓中,中小型墓中很少见。常规是和文官俑同出,盛唐及中唐时期较多见。如节愍太子墓出土的武官俑头戴冠,面颊丰满。高鼻、抿嘴带笑。两臂弯曲,身着交领窄袖衫,下著裤,系战袍,腰系带。
  康文通墓出土的武官俑头戴笼冠,眉目清秀,微带笑容。身着绿色交领宽袖短袍袖口褐、绿、白三色釉点染。腰系带,胸前一方帛,着袍缚腿,足蹬尖头靴。双手拱于胸前。
  西安南郊M31出土的武官俑头戴鹖冠,双眼圆睁,高鼻深目,双耳较大,满脸络腮胡。着绿色长袍,身微向前倾,双手执笏于胸前神态威猛。
  镇墓武士俑和武官俑在墓葬中出现,应和唐代墓葬的葬仪制度有关。此类俑一般都比较高大,是正常俑类高度的3—5倍,且均位于甬道或墓门口的位置,说明了它的重要性。胡人形象的出现,有文化传承的因素,也有胡人本身外貌特征之需要。
  2.军士类:可分两类,甲骑具装俑和武士俑。
  甲骑具装俑流行于初唐时期,且均出现在级别较高的墓葬中或者军事将领的墓葬中,应是身份的一种象征。西北大学长安校区武德八年(625)穆孝愸墓中就出土有这类俑[20]。人、马皆披铠甲,一幅临战的姿势。这应和唐代初期连年征战、武将地位较高有关。
  此类里的武士俑流行于盛唐时期,目前见于报道的有懿德太子墓和节愍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简报里称为虎头凤帽男立俑,节愍太子墓称为武士俑。这类俑头戴虎头帽,身穿窄袖长袍,外披甲衣,嘴上有八字胡,颌下有须。他们应该代表东宫禁军一类。
  3.家丁类:有立俑和骑马狩猎俑两类。
  立俑,发现于西安南郊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唐刘智墓、西安南郊紫薇田园都市工地M68。刘智墓的时间在总章二年(669),紫薇田园都市工地M68无墓志,其时代和刘智墓时代差不多。这类俑头戴黑色幞头,额前露巾角。浓眉,大鼻、抿嘴,阔面。袒胸。身着大翻领短袖左衽衫,腰系绦带。两侧及前提于膝上,衫下短裤。双腿宽叉开成人字形,立于横底板上,右手握拳曲肘贴至腰侧。
  还有一类比较常见,为骑马狩猎俑。如郑仁泰墓和金乡县主墓出土的骑马狩猎俑。金乡县主墓出土的Ⅰ、Ⅱ型骑马狩猎俑最具特点,均头戴黑色幞头,一个穿翻领窄袖胡服,袒左臂,一个穿圆领窄袖袍。两人均高鼻深目、满脸络腮胡,怀抱猎犬。
  三、胡人武士俑在唐代的历史地位
  胡人武士俑的三个类型,代表了其在唐代三个阶层的地位和身份。隋代末期的战乱以及唐代初期的连年征战,使军队在国家的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武将的权利很大。唐初许多的地方官员也是由军队中的武官担任。在军队中,有许多胡人的将领和士兵。
  镇墓武士俑和武官俑代表了胡人身份的最高层次。在唐代的社会阶层中,相当一批胡人进入了贵族阶层。一方面是各地胡人的首领,唐朝政府要利用他们对各部族进行统治。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融合到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的担任官府中的要职,有的镇守一方,受到皇帝的信任。
  甲骑具装俑和武士俑代表了胡人武士俑的中级阶层。他们在军队里担任中、低级职务,战时领兵打仗,太平时充任京城的宿卫,也但当出行仪卫以及护卫工作。
  立俑和骑马狩猎俑代表了胡人武士俑的低级阶层。他们主要从事护卫贵族及官吏私宅的安全以及其它杂务工作。由于胡人从小习武,体格健壮,外貌凶猛,加上对主人的忠诚,受到贵族阶层的普遍欢迎。
  考古发现无法将三个层次一一对应起来,但我们能了解到贵族阶层的一些情况,如陪葬昭陵的安元寿和阿史那忠。
  安元寿,粟特人,其曾祖父、祖父及其父辈均在北周隋唐任职。安元寿16岁追随李世民,入秦王府,在玄武门事变中担任守卫皇宫至秦王府的必经之路。其后立功得以提拔。安元寿一生担当军职,而且出使西域,参加平息贺鲁叛乱的远征,建功立业都在西北,高宗时为右武卫将军、上柱国,死后被赐双室和石棺,恩诏“特令葬昭陵”[21]。
  阿史那忠?,突厥族,姓阿史那,原名泥孰,赐名忠,字义节。贞观四年(630)??唐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西逃,忠执颉利归唐。官至右骁卫大将军,袭爵薛国公。宿卫宫廷四十多年,无差错。上元二年(675)五月,卒于洛阳私第,十月,与夫人定襄县王陪葬昭陵[22]。
  何文哲,中亚何国人。德宗时加入神策军,历经顺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并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文宗大和四年(830)死于长安县义宁里私第,葬于西安西郊。其墓志1966年发现[23]。
  中小型墓葬的发掘,由于没有墓志出土,对墓主身份的判定比较困难。虽然可能有许多胡人的墓葬出土,但对其进行甄别还需要有新的科技手段的帮助。
  陈靓博士曾对长安区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出土的20个比较完整的人骨个体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部分个体受到欧罗巴人种的影响[24]。
  在对紫薇田园都市工地39个人骨个体进行测试时,有了惊喜的发现。“M477是一例老年男性个体,眉弓突度特别明显,眶型为长方形,眶口平画前倾。梨形的梨状孔下缘为锐型。鼻根凹陷深,鼻棘显著,犬齿窝中等深。鼻梁为凹凸型。颧骨纤细,无颧颌缘结节,其下缘转折处较圆钝。无腭圆枕。他的鼻尖指数为40,鼻根指数51.58,鼻颧角134,上面高69.3毫米等数值都落入了欧罗巴人种的变异范围,因此M477的人种归属应该为欧罗巴人种。”[25]
  M477是一座小型单室土洞墓,平面呈刀把形。墓室长2.4、宽1.7米。葬具有木棺,随葬品为两个塔式罐,一枚铜钱。时代在唐代中、晚期,是典型的平民墓葬。这应该是生活在唐代社会下层的胡人。
  另外我们从唐代的文献记载里,也可以发现许多的例证,来弥补考古发掘材料的不足。
  唐朝初期,唐王朝就曾经借用突厥的骑兵来对付隋王朝。后来,灭突厥以后,突厥的一支南下,迁入长安周围。大量的胡人进入关内,由于他们以武为职业,一部分人参加了唐朝的军队,从事养马、训马、骑兵作战,另一部分人则充当贵族、富户的随从护院,从事杂役工作,来维持生活。他们的参与,对唐王朝军队的强大,国力的繁荣,具有一定的作用。
  今天的考古发现,实际上也是唐代社会生活一个方面的缩影,透过他们,可以让我们看见和复原当时社会的一个个画面,来还原唐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注释: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
  [2]陕西省博物馆 乾县文化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
  [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唐墓(M31)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1期。
  [4]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唐康文通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1期。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唐韦慎名夫妇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
  [6]资料待发。这两座墓均出土了胡人武士俑。
  [7]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唐金乡县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8]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咸阳唐苏君墓发掘》,《考古》1963年第9期。
  [9]昭陵博物馆:《唐昭陵长乐公主墓》,《文博》1988年第3期。
  [10]陕西省博物馆礼泉县文化局唐墓发掘组:《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
  [11]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
  [12]陕西省文管会、昭陵文管所:《陕西礼泉唐张士贵墓》,《考古》1978年第3期。
  [13]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段蕳壁墓清理简报》:《文博》1989年第6期。
  [14]李域铮:《西安西郊唐俾失十囊墓清理简报》,《文博》1985年第6期。
  [1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东郊唐温绰、温思暕墓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12期。
  [16]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唐姚无陂墓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12期。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唐长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18]乾陵博物馆:《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7月。
  [1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7年12月发掘,资料待刊。
  [20]同[18]。
  [21]昭陵博物馆:《唐安元寿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22]陕西省文管会 昭陵文管所:《唐阿史那忠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2期。
  [23]卢兆荫:《何文哲墓志考—兼谈隋唐时期在中国的中亚何国人》,《考古》1986年第9期;李鸿宾:《论唐代宫庭的胡人侍卫—从何哲文墓志谈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24]陈靓:《西北大学新校区唐墓出土人骨的人种学研究》,《西部考古》第二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12月。
  [25]陈靓:《西安紫薇田园都市唐墓人骨种系初探》,《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
  (刘呆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员)
  

乾陵文化研究(四)/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