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室壁画观赏之我见
侯晓斌
墓室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一个种类,这个丧葬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非展示的艺术,因其特殊的功能,局限了它在艺术行列中的竞争。也就是说,墓室壁画本身是为死者亡灵服务的,而不是为艺术而产生的,因而墓室壁画以前没有被认真考虑。然而墓室壁画大量的新奇发现却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图像资料,足可以正史、补史,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绘画艺术的传承和脉络,实为难得。所以我们面对墓室壁画,以什么角度来观赏,或者说我们应用什么审美标准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取资料并达到自我欣赏的目的。本文围绕这一观点做以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 认识壁画蕴含的价值
壁画是我国绘画领域中的一个特殊门类,它包括了殿堂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以及墓室壁画。单就墓室壁画来身来说,它具有一定的观赏范围和时间段,因为它的功能所局限,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观赏,当时只有赋予使命的人才能看到,从墓室建成之日起便结束了它的展示功能,深埋地下为墓主人服务,所以墓室壁画也被认为是墓葬中明器的一类,从而形成了一种用绘画来表现其他陪葬品所不能达到的艺术形式。因此上说墓室壁画只有等到重启之日、发现之时,才能展现它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那么,墓室壁画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具有了历史、文化和艺术这三大价值,才能有最大的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也才能使我们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珍视。
1.墓室壁画的历史价值
墓室壁画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的原真性和历史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好多的艺术品和建筑物都毁于战火和朝代的更替,有些还毁于政治变革和宗教信仰活动等。一些宫殿、寺观壁画多毁于战火,石窟壁画多毁于破坏和盗割。除了这些因素,还因为这些壁画处于一个自由的空间,便于人为的更改和修缮,所以我们很难辨认所看到的是原始的还是经过人为添加或新作的,如世界名画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也曾被人为地修改而非原真。特别是一些寺观壁画更是有后人所修复或重新绘制的可能,所以,只有出土的墓室壁画真实可信,使我们能真真切切地看到古人的原作,也能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因此墓室壁画的原真性是最重要的,它能还原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尽管这个画面表现的只是一个片断,尽管画家不一定能全面细致的反映,但它应算作是最接近历史了。同时壁画也能将史书中所记载的做以图解说明,让我们更能清晰地理解和感悟那个遥远的历史年代。如从考古发掘中,我们能够看到西周大墓出土的带有装饰图案的壁画残片;看到西汉墓室出土的《天象图》《出行图》《农耕图》的场面;也较为完整地看到唐墓壁画中的《宫女图》《客使图》《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阙楼图》《仪仗图》《列戟图》《驯豹图》等等内容丰富的图像资料,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典章制度、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和外交活动以及文化交流等,同时也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诠释,以便我们更详细、更确切地了解其社会关系和它所处时代的艺术背景。
作为墓室壁画,作者通过壁画作品还原现实,以达到丧葬制度和丧葬观念的表述和提升。墓室壁画还在于它能够结合墓葬建筑的结构形式,系统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实现建筑与壁画、雕塑与壁画、文化与壁画、艺术与壁画、观念与壁画的完美结合,从而使丧葬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现。
2.墓室壁画的艺术价值
墓室壁画的艺术性在于它的创造性和特殊性。鲁迅先生在论中国画优良传统时,特别强调要学习汉刻的深沉雄大、唐画的灿烂和线条流动如生、宋画的周密不苟。他说壁画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其艺术地发展成为了传统“中国画”的主干,也就是说中国画的艺术形成,是从壁画的绘画传统上逐渐转移到绢和纸上来,它是中国绘画的奠基之石。那么,仅在《历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等书中就记载了206位唐代画家,其中有180余人都曾参加过壁画的绘制和创作。如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奉诏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图》,被世人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和被尊称为“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奉诏画《蜀道图》等。因墓室壁画的功能不属于观瞻和教化,虽有宫廷画师参与创作,然壁画多没有题记,也无法确切的知道作画之人,只能根据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和绘画水平来测定。我们从一些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就能看到它的艺术成果,合理的布局、精心的设计、高超的画技、精美的葬具,繁杂的品类、丰富的内容、绚丽的色彩,几乎每一件都是上乘之作。据一些资料表明,凡画墓者,必为贵。虽然墓室壁画最终都埋于地下,但从出土的一些壁画来看,却不因没有观者而草率落笔。相反,一些壁画的艺术造型已超出了绢本、纸本的作品。
对于墓室壁画来说,宣扬与体现是一种表现形式,仿真与还原是一种艺术提炼,如何把一种悲伤化作一种唯美,把一种实物变作一种精神,是需要从传统的理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绘制方法上,早期壁画一般直接在砖石面上或墙面上作画,后期逐渐形成了一套绘制方法,即“一朽、二落、三成”。在构图处理上,采用传统的鸟瞰式散点透视方法,与西方画的焦点透视有所不同。在绘画技法上,采用墨线勾稿、单线平涂、工笔重彩、晕染、点染、叠染、随线敷彩、界画、贴金、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等多种绘画技法。线条多以铁线描、兰叶描和来自西域画法的晕染法为主。在艺术处理上,把现实的虚拟化、虚拟的自由化、严格的情趣化、精细的简单化、复杂的场面化、等级的生活化等等。特别是唐代,墓室壁画不管从营造构建、制作技术、涉猎内容和绘画水平都达到了顶端,无可超越。如唐代“影作木构件”的科学建筑示意比拟;“天体图”与方形墓室形成“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山水、花鸟、树木、瑞石等自然与神灵、人物的有机结合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不同内容的壁画作品,欣赏古人是如何选择和表现作品内容的?如何在粗糙的材质上运用绘画技法的?如何把绘画与建筑构成达到一个协调的关系?如何在特殊的环境里完成复杂的创作?如何将艺术规律与法则通过这种表现来继承和发展的等等。
3.墓室壁画的文化价值
墓室壁画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观念性和传承性。墓室壁画是丧葬文化中艺术的传播和主导思想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我国古代墓室壁画从清代上溯到西周时期,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正面介入并表现的。由最初的装饰图案到虚无缥缈到宗教神怪,再到后来的宫廷生活、家居生活等,并没有消极、颓废、悲伤、痛苦的情调,而是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纪念,呈现出一种享受和追求的心态,同时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道德观念。墓室壁画坚信一个真理就是在对待死的观念上,它不像佛教的“三世轮回”、也不像基督教的“天堂之美”,它是一种现实的再现和延续,没有停留在死的过程中,而是着眼于未来(这里不包括个别墓室出现的一些庸俗、低调、花天酒地的壁画内容),我们仍然可以看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
墓室壁画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所表现的壁画内容能给我们提供很大的研究空间,其次它也是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标志。有学者统计我国墓室壁画的内容计有:图案、神兽、农耕、畜牧、狩猎、渔猎、山水、花鸟、动物、驯兽、升仙、接引、驱邪、侍女、内侍、杂役、宴饮、庖厨、仓储、市井、迎送、乐舞、游园、车骑、出行、仪仗、仪卫、列戟、礼仪、天象、建筑、体育活动、政治活动以及异域风情等。我们通过这大量的壁画内容就能看出当时人们的社会习俗以及社会历史传承,使我们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掌握历史文化,它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就是一部形象的社会史和百科全书。通过这些内容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到中国文化由于历史的更替,文化在不断的相互继承、借鉴、融合、创新和发展。同时也看到了中外交流的许多实物资料,如绘画技法、进口颜料、外国使者、胡服胡妆、生活用品、珍禽异兽、歌姬乐舞、娱乐活动、粮食作物等一些外来的文化和习俗,都是一种文化价值的直接传播。
二 了解壁画的创作背景
绘画自古就是为政治服务的,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1]。今人黑格尔对艺术的功能说道:“艺术的主旨有两个,或者服务于崇高的目的,或者服务于闲适的心情。”也就是说艺术的功能或是侧重于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教化,或是侧重于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表现。墓室壁画不同于地面上的建筑壁画,也不同于表情达意的文人画,它受一定的创作制约,从丧葬制度上属于墓室明器一类的陪葬品,围绕墓主人多反映天、地、神、人或与墓主人相关的生活内容,虽然参与者也有宫廷级的大师,但自己能发挥的多是在人物表情仪态上的变化。如相貌丑陋、举止猥琐的宦官内侍;相貌堂堂、威武肃穆的将军仪卫;秀丽端庄、体态大方的侍女乐舞;奇形异貌、雄健有力的外来民族。这些都是艺术家对社会风尚的自我反映。
那么,观赏墓室壁画时,必须了解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相关的事迹。同时也要了解当时绘制人对社会的个人态度和艺术风尚。通过一些史料我们知道在唐和唐以前的墓葬中,壁画的绘制是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墓都能画壁画,一般在墓室中绘有壁画的大多是皇亲国戚或者有相当地位的高级官僚。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一般在都城的周边和帝陵的周边埋葬的墓葬大都如此,而偏僻边远的墓葬规格也小,几乎也看不到壁画。唐以后,对墓室中画壁画越来越放松了,一些有钱的富户、庄主也都在墓中绘制壁画,但壁画的总量却大大减少。而且艺术水准也不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核心的原因是人们将很大的财力花费在各种各样豪华庸俗的陪葬品上,而且一大部分画家将绘画重点转移到表现山水树木、花鸟鱼虫的自然上来,即把“人本主义”变为“自然主义”。
所以,我们基本上知道壁画墓的范围,壁画墓大都不属于平民百姓和没有级别的人们,多为皇族、官宦、富豪人家。而且在绘制壁画时,一般根据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等级来确定壁画绘制人员的构成。帝王或是“号墓为陵”的太子、公主陪葬墓,多为奉诏修墓画壁,由宫廷画家来完成,如果时间紧迫、人员不够,可由皇上下旨挑选民间画家参与壁画工作,所画内容和工作进度都有专人督办和审查。稍低一级的墓葬,多由朝廷下令,由宫廷画家来牵头组织和招募一些水平高的民间画家来完成;再低一级的,由主人家来慕聘一些较为有名的画工牵头,来组织一个民间画匠队伍完成。从发掘的墓葬壁画来看,民间与宫廷的绘画水平和构图气势上差距很大,而且精细程度和要求也相差很远。其所画内容也大不一样,民间多为日常生活,宫廷多为礼仪制度。了解这些知识后,我们通过看一些壁画就能分析该壁画所属的墓主人等级高低。也就能了解在同一个时期为什么壁画的绘制水平有明显的差异,但这个差异要排除同等级条件下的社会安定与经济状况。壁画墓的确立,虽然有一定的制度性,但在具体操作时,难得按部就班。如果当时的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不免有超出葬制的礼遇,也有距葬制相差甚远的,这要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实力而定。我们看唐末的几位皇帝,其墓葬就令人心寒。如西距唐乾陵4.5公里处的唐僖宗靖陵,葬时正值国力衰竭,社会动荡不安,故僖宗临终遗诏:“仗百姓即百姓一空,捐国用则国用无取……约锦绣金银之饰,禁奢华雕丽之工……桐棺瓦器,朕所慕之……”[2]最后“以土为陵”、“以木为椁”,棺床竟是陪葬乾陵的两位大臣的墓碑。说明当时的朝廷已到了“国用无取”的地步。该墓因多次盗掘,破坏严重,1995年发掘清理,只有墓室、甬道和墓道三部分组成,壁画数量极少,而且规格也不高,只画了一些四神、仪卫、牵马和兽首人身的生肖图案罢了,远不及一个永泰公主墓。
所以,在观赏墓室壁画时,我们还要了解一下墓主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状况,就不难看出壁画的创作规格和等级。反之,通过墓室壁画的精美程度也能看出墓主人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背景。
三 弄清所处的地理环境
1.原址观赏
墓室壁画的观赏有一定局限性,当我们面对一幅依附于原始环境的墓室壁画时,总是能强烈地体会到其中蕴藏着的生命力与美感,也可以读出画家自身的艺术造诣。也就是说,当我们身临其境,面对面地观赏原址壁画时,你的视觉便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冲击力和感知力。试想,当你走进一座千年的墓室,环视周围,首先在你的思想和精神上就有一种神秘与向往,或者说还带有几分的恐惧和惴惴不安。有的狭窄、有的宽敞、有的短小、有的幽长、有的低矮、有的高大,幽暗的光线,阴冷潮湿的环境,可能会使你肉体紧缩,心跳加快。屏住呼吸,静静地一步一步地接近实物,思想中似乎有神灵飘过,而当你透过微弱的灯光看到了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壁画场面时,你就会有一种目瞪口呆、肃然起敬、如进华宫的感觉。威猛的四神、威武的将军、气派的建筑、灵动的山水、异彩的花鸟、多姿的宫女,或有窃窃私语者、或有开怀乐舞者、或有骑马追逐者、或有拄剑执戟者……庄严而活泼、神秘而熟悉。慢慢地走,慢慢地体会,一幅连着一幅,如书法中的“气脉贯通”,不同的画面会给你带来思绪的飞跃,好像在观看一部历史电影,让你从外到内、从肉体到精神、从现在一下子回到一个古代的世界里。车马浩荡、武士威仪,会给你一个什么样的震撼;深宫幽怨的侍女,锁宫闭春的花季,会给你传达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如果你熟知历史,一串串关于墓主人的故事就会篇篇飞来,让你感受他生前的辉煌、死后的奢华。如果你懂艺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你目不暇接,感叹万分。如果你重视文化,你就会对这地下的艺术宫殿爱护倍加,传承文化。所以壁画是要你读懂它,而不是让你看过它。
在原始墓室观赏壁画会成为你一个深刻的记忆,而不是走马观花地观看画展。竟如不涉千里之遥,不经大漠风沙,你就体会不到敦煌的艺术如荒漠中的绿洲,似枯地中的清泉一样。当年永泰墓发掘后,就吸引了不少著名人物来墓室观看,虽然参观条件差,但是墓室壁画的艺术魅力在时时刻刻召唤着他们。我国著名的画家叶浅予在阴暗潮湿的墓室中停留了两个多小时,面对《宫女图》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题永泰公主墓壁画《侍女图》”[3]的诗句。这就是原址壁画对观赏者的一种情绪感染。又如,好多壁画研究者和爱好者在参观完壁画展后,又专程来到壁画的原始出土地来参观,他们要领略一下这些精美的壁画出自怎样一个神秘的原始地宫。也就是说,只有把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形成完美无缺的墓室壁画。
2.展览观赏
墓室壁画由于保存状况的原因,目前我们还不得不采取揭取壁画、异地保存的方法。其做法就是将大幅壁画分割揭取,小幅壁画整体揭取,有些甚至将整个墓室整体搬迁,保护修复后再进行分幅展示。展厅展览的壁画大多是精选出来的上乘之作,有些选取的是某一幅画的局部,有些选取的内容是视角效果的需要,有些则是根据展览大纲所需要表现的内容而定,总之你不会看到一个像原始墓葬一样的完整展示。如出土于唐章怀太子墓长达8.9米的《狩猎出行图》和《打马球图》,画面人物众多、动感强烈、气势磅礴,因篇幅太大,揭取时被分割成了4块(分别命名为之一、之二、之三、之四)而分幅展示,再加上脱离了原来的环境,因此,虽然是国宝级的壁画,却不容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其背景和内涵理解清楚,因为它失去了通篇之美。尤其是其艺术特点,更是让一些非美术专业人员难以认识和把握。也就是说,壁画一旦从原址上分割,就会大大消减壁画的展示效果。首先,缺少了壁画与建筑的相互映衬;其次,缺少了一种墓葬的神秘和身临其境的体会。尽管我们在装饰精美的展厅看壁画,却无法体会到墓室壁画的神秘与奇特,也无法想象作者在绘制壁画的心情与环境。犹如水能解渴而缺少了酒的浓香,饼能充饥而缺少肉的营养,似今人穿古装一样没有知古的感觉,就是因为展示环境而限定了你的想象空间。
在展厅观赏壁画还有一个缺憾是,虽然精美的画面使你有所触动,但毕竟缺少的环境元素太多。如画在墓道斜坡东西壁的壁画,好多观众不理解壁画下面的红色宽线是做什么用的、又为什么将画画成斜的;有些画面处在墓室是合理的,而摆放在展柜中却效果不好,如墓室壁画中缺失的“影作木构件”,使那些原本在廊房下行走的宫女们不知处所。观者看时,难免有一个连惯性和认知性。那是因为观众不了解壁画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墓室结构,才看得糊里糊涂,似懂非懂。还有一些大型的壁画因为分割变得缺乏宏伟的气势和壮观之美;有的还因为在壁画揭取时的操作失误或后期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造成壁画的破损、错位、残缺、划痕、脱落、修改或出现病害等;还有的是因为壁画的展示环境和周围环境影响壁画的观赏效果,如展厅面积小、高度不够,灯光角度、展柜隔档、展品位置,辅助说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需要我们在观赏壁画时引起注意。
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观赏呢?一方面是细心聆听讲解员对壁画的讲解说明。因为讲解词一般都吸收了一定的专业研究成果,会将壁画中的核心主题和特点提炼出来,让你能快速地发现壁画的精美之处。另一方面是先观赏壁画的整体构图,再细心观看壁画的内容和细节,注意画家的用笔和用色的变化,让自己带着心中的资料,去理解和欣赏。最后,就是多了解一些关于墓室壁画的信息资料和赏析文章,结合原始壁画自己来判断。墓室壁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图典。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原始墓室壁画已很难得,珍惜每一次与原始壁画接触的机会。为了能集中展示墓室壁画的艺术成就,方便观众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唐墓壁画珍品馆”已向中外游客开放,在这里您会目睹一段唐代历史的真实画面。
总之,观赏墓室壁画你会发现自己需要知道的东西很多,许许多多的谜团和疑惑使我们对它产生兴趣,许许多多的表象值得我们推敲和研究,许许多多的点画细节呈现出古人的大智慧。如何更好地观赏墓室壁画是值得我们注意探讨和借鉴的。同时,珍爱文化、保护艺术是我们每个人不容懈怠的职责。
注释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2]《全唐文》卷8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20页。
[3]叶浅予:《记永泰公主墓》,《大公报》1962年8月7日。原诗名为《题永泰公主墓壁画<侍女图>》,公主长眠宫女在,壁上着意塑粉黛。口角眉尖似有情,是喜是忧费疑猜。长安人家掌上珠,一入宫门去无来。赢得诗人多少墨,写向深宫幽处哀。画工自有生花笔,不学文章枉弄才;妙得容颜刻芳华,曲尽风姿写意态。寂寂廊下婷婷立,楚楚神态激人爱;妙手到此功已毕,留得余思动尔哀。
(侯晓斌,陕西乾陵管理处,文博助理馆员)
乾陵文化研究(六)/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