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朝所用年号寓意浅析
郑勋
武则天称帝后先后用过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共14个年号。现对这些年号的寓意略作分析,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 武周时期所使用的年号
第一个年号:天授(690年九月—692年三月)
武则天当皇帝后用的第一个年号。顾名思义应该是授命于天的意思,以证明她称帝的合法性,以巩固她的大周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1]这是武则天当皇帝后用的第一个年号。这个年号瞅着挺俗,但用的非常绝。可以肯定,在使用这个年号上,武则天没少费心思。武则天当皇帝,在世俗观念里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即:公鸡才能打鸣,母鸡只有下蛋。也就是说,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陪衬,怎么能抛头露面特别是当皇帝呢?女人再有能力也不行。所以,武则天用“天授”一词做年号,不啻一种舆论导向,宣传皇权天授,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这一点上,当时的僧尼配合武则天做得非常到位。有个叫法明的和尚竟然编了一本《大云经》,宣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世。所以,武则天当皇帝后,于天授二年四月,正式下令僧尼的地位处于道士女冠之前。
第二个年号:如意(692年四月—九月)
“如意”,印度梵语称“阿娜律”,多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2]。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天授三年)三月,五天竺国并遣使朝贡。”[3]大周王朝得到了外国的承认,似乎更称武则天的心。总之,天随人愿,一切如意。用这个年号应该是想讨个好彩头,寓意事事称心如意吧。
第三个年号:长寿(692年九月—694年五月)
这一年武则天68岁。一年中两次改元,武则天给人的感觉好像特别迷信。特别有意思的是,用“长寿”一词做年号,一则是希望自己“长寿”,二则希望大周朝“长寿”。
不过,从武则天的脾气禀性看,她的权力欲极强,这样的人,权力带给她的快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所以,用“长寿”一词做年号,当是祝福武则天万寿无疆的意思,至少初衷是这个意思。这个年号用了三个年头。从这个词的使用上,很微妙地折射出武则天此时的心态,至少是生理上的心态无疑地已经开始变老。天授三年、如意元年和长寿元年都在同一年即692年,用“长寿”做年号是武则天盼着自己健康长寿吧。
第四个年号:延载(694)
长寿三年五月十一甲午(694年6月9日),改元“延载”。武则天给自己上了尊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4],并改用“延载”这个年号。
第五个年号:证圣(695年正月—九月)
这个年号出自佛教语,是证入圣果的意思。似乎更能体现武则天的追求:证入圣果。为了这个追求,武则天广修寺院,烧香拜佛,其中建天枢,铸九鼎,仅铁就用了200多万斤,至于盖寺院的费用,就无法统计了。
第六、七、八个年号为天册万岁(695年10月22日—695年)、万岁登封(696)、万岁通天(696—697)
这三个年号是同一个系列的年号。公元696年武则天到嵩山封禅,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以示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并把“天册万岁”年号改为“万岁登封”。万岁登封元年(696)三月,通天宫建成,又改年号为“万岁通天”。
武则天封禅中岳嵩山,一是为践祚帝位造势和寻找法理。登基后,封禅中岳,以强调大周女皇君权神授、天授,标榜自己是真龙天子。二是假借封禅获取信心,强化她的政治地位。三是抬高女性地位,向男尊女卑挑战。四是嵩山位居天中,近神都洛阳,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嵩山近洛阳,可节约开支,减少花费。武则天认为,“中”是天地人合的象征,日月当空是权力集中的体现。而嵩山位于五岳之中,“中”是核心,核心为轴,轴为帅也,就是说我是圣母,是国君是一朝之主,如同嵩山一样,嵩山是中央戊己土,万物土里生,最滋润万物之地,赋于万物之本的主宰者。五是可以避开李唐王朝与武周朝、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登山封禅是改朝换代、天下大治的象征。乾封元年登封泰山,李治代表的是李唐王朝,武则天如果再到泰山封禅,代表的将是武周王朝,意味着武则天篡夺了唐朝江山,武李矛盾将表面化。这也是则天登封嵩山的一个重要原因。
武则天实现了登封神岳的大愿后,心情舒畅的她遂下诏大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免除了天下百姓当年的租税,并大酺九日。大周登封坛南有槲树,大赦天下之日曾在其树梢上置金鸡榜。为纪念这次登封活动,取“登封嵩山大功告成”之意,武则天遂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并一直沿用至今。
圣历三年(699)正月,武三思为“厌居深宫”的武则天在嵩山石淙河造三阳宫,供武则天居住。是年四月,武则天因恙前往石淙避暑。夏五月,为庆贺这次病愈,武则天在三阳宫大宴群臣时,兴奋之余自制“夏日游石淙诗”一首,又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内史狄仁杰等16位随臣各赋“侍游应制诗”一首,刻于石淙崖壁[5],至今尚存。武则天居住石淙时的七月,因有病,命使臣胡超到嵩山投下了赐福除病的“金简”。金简长36.3厘米,宽7.8厘米,厚约0.05厘米,重量为225.3克,黄金纯度在98%以上。金简上阴刻铭文3行,楷书,63字[6]。
第九个年号:神功(697)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以契丹李尽灭等平,大赦天下,改元为神功。”[7]
第十个年号:圣历(698—700)
圣历这个年号是武则天想表明自己追求“证成圣果”的决心,共用了三年。
第十一个年号:久视(700年)
武则天大病初愈改元久视。《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圣历三年)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8]武则天得的可能是眼病,这种痛苦一定把她折磨的不轻,否则,不可能因为一场病改用一个年号。病愈后的武则天用年号祈福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十二个年号:大足(701)
久视二年正月丁丑,以成州有佛足迹现,改为“大足”。其实年号“大足”的来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刑严法峻,公元700年秋,朝里又将处决一批“罪犯”。刑部的官员都知道这些“罪犯”中不少是冤枉的,为了救出这些人,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们知道,武则天很迷信,喜图吉利,凡是献瑞祥者都给予重赏。于是,就在狱墙内外伪造了许多长5尺的巨人脚印,到了傍晚,他们故意惊叫起来。宫内派内侍来打听怎么回事,刑官称有圣人现,身长3丈,面黄金色,说汝等皆坐冤,然无忧,天子万年,即有恩赦。武则天令内侍举着火把在狱内外视察,果然看到许多巨人脚印。于是,立即命令大赦天下,并改元为“大足”。
第十三个年号:长安(701—705)
公元701年,阔别长安将近20年的武则天重新回到长安,故改年号为“长安”,以示庆贺。
第十四个年号:神龙(705)
“神龙”是武则天的最后一个年号,为她的时代画上句号。值得一提的是,唐中宗复位后延用了这个年号。
另外,唐睿宗第一次当皇帝后所用过的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等年号,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归为武则天的年号。因此武则天应该用过19个年号,而这19个年号也都有不同的寓意。
二 武周年号寓意分类
第一,为执掌朝政做铺垫。
此类年号多在其当政初期使用。例如光宅、垂拱这几个年号就是在武则天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时期使用的。初掌帝业的她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用“光宅”为年号,表明自己一定能给苍生社稷带来福祉。“垂拱”用的时间最长,整整四年。“垂拱”一词,出自《尚书正义》篇[9],以它做年号,不言而喻是取其“垂拱而天下治”之意。此时的武则天,就像快要到达峰顶的登山者,俯视天下的雄心越来越强烈,用“垂拱”这个词做年号,实在是她这种心态的折射。天授是武则天当皇帝后用的第一个年号。武则天用“天授”一词做国号,且加尊号“圣神皇帝”,不啻一种舆论导向,宣传皇权天授,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法明和尚编了本《大云经》宣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世,应该替代唐朝做人主,就“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第二,因某一事件。
永昌元年十一月,武则天下诏改用周历。这是件大事,足以载入史册。用“载初”做年号一是为了纪念这件大事。且武则天即将登基,同样会载入史册,所以,在登基前的几个月里用“载初”做年号,或也为讨个吉祥。在垂拱四年,“八月壬寅,博州刺史、琅琊王冲据博州起兵”。琅琊王李冲等李氏诸王谋反被武则天消灭,“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已”。政治上的最大障碍扫除了,故改元“永昌”。其出处,自是雍州人唐同泰在洛水所获的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宝图”了[10]“(天授三年)三月,五天竺国并巡使朝贡”[11]。大周王朝得到了邻国的承认,似乎更称武则天的心。天随人愿,一切如意。至于“长寿”,更符合一个位居帝位的68岁的老人的心理了。长寿三年“五月,上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并改元“延载”。它是顺承“长寿”这个年号使用的,把这些和武则天加封的尊号一联系,其含义无非是大周江山永固、皇恩泽被万世的意思。“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12]。又有“(大足元年)冬十月,幸京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安”[13]。起这个年号的本意,无非是为了纪念武则天的此次长安之行,歌颂皇恩浩荡。可谁能想到,武则天真的就长久地安眠在她最后的这个年号里了。真是一词成谶!
第三,有些年号是为了纪念重大事件
神功——当时唐军大破契丹,又铸成九鼎,便于当年九月改元。
第四,一心向佛,弘扬佛法。
“证圣”这个年号出自佛教语,似乎最能见武则天的追求:证入圣果。为了这个追求,武则天广修寺院,烧香拜佛。“圣历”同样是源于她追求“证成圣果”的心愿。起这个年号的时候,武则天74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自己还是个女皇帝!
第五,歌功颂德。
从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这些年号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武则天的自我意识越来越突出,个人崇拜之风也越来越浓。用神功这个年号,目的很明确。“(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以契丹李尽灭等平,大赦天下,改元为神功”[14]。很显然在纪念打了胜仗。从“大足”这个年号里,不难想象此时的武则天对自己一生的“政绩”,还是颇为自得的。
武则天从一个宫中才人、昭仪到皇后,再登上大唐皇帝的宝座,这个过程很不简单。按照封建正统,一个后宫妃子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爬上皇位的,但武则天实现了她的梦想,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不过,作了女皇的武则天,心里并不踏实,她最恼恨别人不承认她的皇位,一直担心皇位的安全问题。她频繁地改年号,也是希望为她能够带来好运,在她用过的年号中,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等,每个年号无不暗合天授、长久之意。不光这点,武则天还特别好祯祥。
垂拱年间,有人在洛水边捡得一块白石,上面惊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一行紫文,武则天便下令置永昌县。不久,在文水县的山谷里又发现同样的石头,上嵌“武兴”二字,于是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后来证明是一场骗局。但武则天是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有个叫朱前疑的,本是个“浅钝无识”之人,而且容貌极丑,但此人很会拍马屁。一次他上书武则天,说“臣梦见陛下八百岁”,武则天便授给他拾遗的官职。不久他再上书,说梦见皇上“发白更黑,齿落更生”,武则天再授他都官郎中的职务。在郎中的位子上屁股还没坐稳当,朱前疑又上书女皇,说“闻嵩山唱万岁声”,这下把武则天搞得更乐,当着朝中大臣的面赐给他象征很高荣誉的绯鱼袋[15]。
武则天虽然好祯祥,但又多忌讳,以致脑子里经常疑神疑鬼。有人建议,汉字“国”字中的“或”不好,有乱天象之虞,应当在“口”中安“武”,以镇邪。武则天听了,马上传旨天下,今后国字的写法一律“口”中安“武”,不得使用“或”。没过一月,又有人提出,“武”退在口中,与“囚”字无异,甚是不祥。武则天一琢磨,有理,立刻下旨停用“武”,改令中为“八方”字。看来,当皇上也挺折磨人的,既要江山永固,又要长生不老,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到头来徒生了许多的苦恼。不过,武则天把国中的“武”改为“八方”,算是改对了,后中宗登基,果然将她囚在上阳宫,不久便一命呜呼,时在公元701年,距她服用胡道士的不死药不到三年。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促使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光宅意谓普通安定,《尚书·尧典》有言“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16]。长安是其最后一个年号,长安四年(704)一帮对唐室忠心耿耿的臣子策动了一场宫廷政变,从而恢复了李唐。历史真是巧妙回归,武则天大部分时间呆在“神都”洛阳,她的最后一个年号竟然是长安,由洛阳到长安,唐室再兴。而武后次年(705)十一月壬寅崩于上阳宫,享年82岁,且留有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17]。中宗神龙二年(706)五月葬则天大圣皇后于乾陵,最终还是以高宗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
年号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政权庄严的标志和象征,代表了最高统治集团的治国理想和执政方略。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以民为本,清平和谐,无为而治才是人们乐观其成并被普世认可的理念。而武氏这种恣意滥行之风,历来为人们所不齿。
注释
[1](汉)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28页。
[2](北宋)释道诚编:《释氏要览》卷中“道具”篇,见《佛学丛刊》第三册,世界书局1937年,第46页。
[3][1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22页。
[4]《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第124页。
[5](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5《则天皇后》,中华书局1980年,第58页。
[6]“武则天除罪金简”现藏河南博物院。
[7][14]《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第126页。
[8][12]《旧唐书》卷6,第129页。
[9](宋)李昉等:《尚书正义》卷11《武成》,中华书局1999年《十三经注疏》本,第295页。
[10]《旧唐书》卷6,第119页。
[13]《旧唐书》卷6,第130页。
[15]《太平广记》卷258《朱前疑》,中华书局1961年,第2011页。
[16]《尚书正义》卷2《尧典》,第22页。
[17]《旧唐书》卷6,第132页。
(郑勋,乾陵博物馆陈列保管部)
乾陵文化研究(八)/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