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其他陵墓 > 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刘向阳
顺陵是女皇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东。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杨氏名牡丹(579~670),弘农仙掌(今陕西渭南市潼关)人,隋宰相杨(士)达之女。杨氏幼时聪敏好学,后入佛门。唐武德三年(620),工部尚书武士彟丧偶,高祖李渊知道后,对他的婚事非常关心。李渊和杨达从前就有交往。杨达去世后,李渊欲让身居佛门的杨牡丹给武士彟续弦,便派桂阳公主说媒,促成了婚事。婚后,杨氏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排行第二。唐太宗贞观九年(635),武士彟卒官任上,57岁的杨氏寡居。贞观十二年(639),武则天被选入宫,唐高宗永徽六年(655)被立为皇后,杨氏相继被封为代国、荣国、郑国夫人。咸亨元年九月甲申(十四日,670年10月3日),杨氏去世,“敕文武九品以上及外命妇诣宅吊哭”,并赠谥“鲁国忠烈夫人”。同月,加赠武士彟为太尉、太原王,杨氏为王妃,并以王礼埋藏于咸阳塬上,墓园及墓前石刻规模较小。不久,又从山西文水县南徐村迎回父魂,取意合葬。文明元年(684),追尊武士彟为太师、魏定王,杨氏为魏王妃。永昌元年(689),武则天为其称帝作准备,追尊其父为“周忠孝太皇”,母曰“忠孝太后”,并将杨氏墓改称为明义陵(一说顺义陵)。天授元年(690),武则天降睿宗李旦为皇嗣,自称为大周皇帝,又追尊其父忠孝太皇为“太祖孝明高皇帝”,改称其母为“太祖孝明高皇后”,改明义陵为“顺陵”。武则天为了炫耀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势,不仅从名份上改称父母谥号,改墓曰陵,而且从实体上予以扩建。把墓园从原来的83070平方米一下扩大到1094624平方米,使陵园面积扩大了13倍,并特令精选天下良石,超先朝帝陵标准,雕造了数尊大型石刻,列置于陵冢南侧。直到开元元年(713),唐玄宗李隆基削去孝明高皇帝号,仍称太原王,孝明高皇后称太原王妃,从此以后顺陵改称为王妃墓,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其为顺陵。
顺陵陵园有内、外两城。内城实为当初的墓园,其平面呈方形,城墙夯筑,东墙长291米,南墙长286米,西墙长294米,北墙长282米。四面各辟一门。南门外筑双阙,现存基址间距22米。外城系号墓为陵时扩建而成,呈长方形,南北长1264米,东西宽866米。陵冢封土堆底部平面呈方形,边长48.5米,高12.6米。经钻探可知:该陵墓道位于封土堆南侧,正南北走向,墓道呈斜坡形,长约28.5米,宽约2.0米。墓道内两壁绘有壁画。
顺陵陵园现存石刻34件,皆石灰岩质。除陵东、西、北三面各有石蹲狮1对,陵北石蹲狮之北另有石马1对外,主要分布于陵冢之南的司马道两侧,从北至南依次为:石人13尊,石羊3个,石蹲狮1对,莲花座1个,华表顶1件,石础座1对,石走狮1对,天禄1对。其中,石走狮和天禄为号墓为陵后增置,是顺陵石刻中的精品,且在唐帝陵石刻中绝无仅有。
天禄,又名獬豸,俗称独角兽,是传说中能识善恶、辩曲直的瑞兽。《神异经》载:“獬豸,一角羊也,青色四足,或曰似熊,能知曲直,性识有罪,狱疑者令羊角触之。”《异物志》亦载,獬豸能辩曲直,见人斗,即以角触不直者,闻人争,即以口咬不正者。故《后汉书·舆服志》规定:“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关于獬豸冠的形状,史籍记载语焉不详,《旧唐书·舆服志》(卷45)仅记:“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其取意是执法者要像獬豸那样,“明事非,辩曲直,鉴忠奸。”因汉代以獬豸为“法冠”,服“法冠”者得食天子赐予的禄位,称为“天禄”。在顺陵之前,唐帝陵石刻并无置天禄之制。武则天在扩建其母陵园时,增置天禄,除有保佑其母葬地平安之意外,更主要的是昭示自己是一个“明赏事非,辩曲直,鉴忠奸”的明君之意。
顺陵天禄共2只,分列于陵冢最南端司马道两侧,东雄西雌,相向而立。兽与座为一块整石雕刻而成,四肢及垂尾与座相连。天禄高4.15米,身长4.20米,宽1.50米;石座高0.40米,东西长3.5米,南北宽1.9米,嵌于长4.7米,宽2.75米的石础之中,总重约70余吨。其头似鹿,头顶有一弯曲的独角,身如牛,前肢两侧羽翅上雕有美丽的卷云花纹,足为马蹄,四腿如柱,腹下透雕,可容四人打坐。整个造型体积硕大,气势磅礴,雕工精致,为唐代帝陵石刻天禄之冠。
石走狮1对,位于天禄之北,均面向南,并列于司马道两侧,东雄西雌。狮与座为一块整石雕成,狮高3.05米,身长3.45米,宽1.40米;石座高0.45米,南北长3.05米,东西宽1.35米,总重约70吨,嵌于长3.60米,宽约1.65水的石础之中。
顺陵石走狮体积硕大,造型雄伟,气势磅礴,雕刻精美,生动异常,尤以东列雄狮为最。其头、颈披鬣毛涡卷,突目隆鼻,半张巨口,丰硕利齿,似闻震山撼岳,慑服百兽的声威;胸肌高突,四肢沉稳,挺拔如柱,蹄爪锐利,矫健有力。昂首挺胸,凌然阔步,极目远视,雄风掠宇。它虽体积满盈,但细部刻画精湛,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成为唐帝陵狮兽石刻中最庞大且最具代表性的石刻神品。
顺陵石天禄和石走狮为特大型石刻,兽与底座均联为一体,用一整块巨石雕成,每件重约70余吨。其材料采自渭北富平境内的石灰岩山石,路途100余公里,长途搬运之难可想而知。顺陵位于咸阳城之北的毕塬上,与富平之间还隔条泾河,泾河南岸紧依毕塬,高差几近200米,运石渡河、上塬更是不易。据《咸阳县志》记载,当时为了运石料,在泾河和塬边建有运石渡和运石坡,今称“修石渡”和“修石坡”。建国后,沿修石渡坡修筑了咸(阳)宋(家川)公路,并架设了咸宋公路泾河大桥,“桥通渡流废,天堑变通途。”
顺陵陵园南门的司马道两侧,除列置华表、石人、天禄、走狮等石刻以外,当时还竖有一通高大的《顺陵碑》。据文献记载:顺陵碑立于大周长安二年(702)正月,武三思撰文,相王李旦(即唐睿宗)书丹,全文正书4449字,其中有武则天造字16个。字体方正,稍间篆隶,与《景云钟铭》相同。该碑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元月)关中大地震时圯倒,后被咸阳县令派人打成碎块,用于修补渭河堤岸。清初渭河决堤,崩出三块,被移藏县署。其后最大的一块又断为三截,使原存碑石变为五块。1964年,文物部门在咸阳底张水利工地上发现两块;1965年,又在原咸阳县文庙门前下水道工地上掘得一块,至此共得残碑八块,其上存字283个。
根据现存碑石残块厚度及文字大小、格式推算,该碑首高2.4米,身高6.0米,座高1.8米,通高约10.2米。所以,《庚子消夏记》称其“丰大之甚”言出有据。残碑石现存咸阳博物馆(张鸿杰等《咸阳碑石》,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