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文物艺术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陵石刻艺术-纪念性石刻-蕃 臣

王双怀


  唐代帝陵中的石人,除司马道两侧的文武侍臣和仗马旁边的“进马”以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石像。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蕃像”、“诸蕃君长像”或“宾王像”。唐朝以前,坟墓上很少设置蕃像。除西汉霍去病墓石刻中有“马踏匈奴”和“野人”像以外,其他坟墓尚无设置蕃像的记载。帝王陵墓中更无设置蕃像者。但到了唐朝,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中唐陵中蕃像大量出现,这是唐陵石刻的一个显著特点。
  唐陵设置蕃臣像始于太宗昭陵。唐太宗在位期间,比较注意处理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抛弃了对少数民族的偏见,按照“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原则解决民族问题,受到少数民族的信赖和爱戴,被推为“天可汗”①。当时少数民族纷纷表示归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故唐高宗在为太宗皇帝举行葬礼时,率先在昭陵设置了蕃臣像。《唐会要》卷20载:“上欲阐扬先帝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贞观中擒伏归化者形状,而刻其官名。”当时雕刻的蕃像共有十四个,人称“十四国君长像”。他们是:突厥突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出苾、突厥突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什钵苾、突厥乙弥泥孰候利苾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李思摩、突厥都布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番赞普、新罗乐浪郡王金贞德、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于阗王伏阇信、焉耆王龙突骑支、高昌王左武卫将军麴拥智勇、林邑王范头黎、帝那伏帝国王阿罗那顺。 
  从宋人游师雄《昭陵图》和元人李好文《昭陵图说》来看,宋元间十四国君长像保存完好。清人林侗曾在《唐昭陵石迹考略》中记述说十四君长“拱立于享殿之前。皆深目大鼻,弓刀杂佩。壮哉,诚异观也。”“诸石像高九尺,逾常形。座高三尺许。或兜鍪戎服,或冠裳绂冕,极为伟观。”林侗生活于乾隆年间,这就是说清朝前期十四国君长像仍然存在。但现在这些石像都不见了。考古工作者曾在昭陵祭坛一带发现七个石像座,石座上刻有蕃酋长名字,分别是:“突厥答布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②、“焉耆王龙突骑支”、“吐蕃赞甫”、“高昌王左武卫将军麴智勇”、“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于阗王伏阇信”和“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罗那顺”。其姓名和官职与文献所载略有差异。
  乾陵中蕃臣像大量增加,并分为两组,每组南北4行,东西8排,分别侍立于南门阙内的东西两侧。其总数达到60余人。从有关资料来看,乾陵蕃臣像的增加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民族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国力空前强大,统治势力北逾大漠,西越葱岭,达到中亚的两河流域。周边少数民族与唐的往来十分频繁,“四夷酋长”多被任命为唐朝的地方官,同时在朝廷担任十二卫大将军等职。根据这种情况,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在埋葬武则天时,就仿照唐高宗埋葬太宗时的做法,把当年曾“侍轩禁者”即曾在朝廷中任职的蕃酋60余人雕刻成像,置于乾陵,以反映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权力及各民族对唐王朝的臣属关系。
  宋人赵楷在为游师雄《乾陵图》所写的“记”中说:“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于是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③后人多据此发挥,认为这些蕃臣是营建乾陵时前来助役的人或者是前来祭奠唐高宗的人。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有些蕃臣像的衔名中有“故”字,也就是说,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去世之前,他们就已经死了,是不可能来助役或参加祭奠活动的。核实而论,这些人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归附唐朝,并在唐朝担任过高级职务的少数民族首领。
  乾陵蕃臣像最初可能是64个,每个石像的背部都刻有石像主人的官衔和姓名。到北宋时,蕃臣像只存61尊,且“姓名漫灭”。陕西转运使游师雄“访奉天县旧家所藏拓本完好者摹刻四碑”④。可惜的是这四通石碑到元代仅余其三,且有残损。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只录出39人的官衔和姓名。清初叶奕苞在《金石录补》中录出38人。到现在,乾陵蕃臣像上留有名衔者仅6人,其官衔姓名可考的也只有36人。
  在官衔姓名可考的三十六人中,有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各二人,其余都是来自安北、北庭、安西等都护府的少数民族首领。其中安北都护府属下回纥诸部酋长有:“故左威卫大将军兼金微都督仆固乞突”、“故左卫大将军兼燕然大都督葛塞匐”、“左威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结黉蚕匐肤莫贺咄”。北庭都护府属下西突厥诸部酋长有:“故大可汗骠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十姓可汗阿史那元庆”、“左威卫将军鹰娑都督鼠尼施处半毒勤德”、“故右威卫将军兼洁山都督突骑施傍靳”、“故左武卫将军兼双河都督摄舍提暾护斯”、“故左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处木昆屈律啜阿史那盎路”、“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泊都督阿史那忠节”、“右金吾卫大将军兼大漠都督三姓咽*(左麦右面)叶护昆职”、“十姓可汗阿史那斛瑟罗”、“右领军将军兼千泉都督泥孰俟斤阿悉吉度悉波”、“故右金吾卫将军兼俱兰都督阙俟斤阿悉吉那靳”、“故右卫将军兼颉利都督拔塞干蓝羡”、“碎叶州刺史安车鼻施”、“故左武卫大将军突厥十姓衙官大首领吐屯社利”。安西都护府所属诸族酋长有:“故右骁卫大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素稽”、“故右武卫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回地罗徽”、“龟兹大首领那利自阿力”、“疏勒王裴夷健密施”、“于阗王尉迟璥”、“朱俱半国王斯陁勒”、“播仙城主何伏帝延”、“康国王泥涅师师”、“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右骁卫大将军兼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波斯大首领南昧”、“大首领可汗颉利发(残)”。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及使臣有:“吐浑青海王附马都尉慕容诺曷钵”、“吐浑乐王徒耶钵”、“吐蕃大酋长赞婆”、“吐蕃使大论悉曩热”、“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默啜使葛暹嗔达干”⑤。
  这36位蕃臣只是乾陵蕃臣的一部分,其数量已远远地超过昭陵的蕃臣像。这些蕃臣的官阶也很高,大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官。这说明,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周边少数民族首 领在朝中任职的情况更为普遍。
  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后期遭到很大的破坏,“仆竖相半”,多已无头⑥。到本世纪初,所有石像“头部均已失去”⑦。关于这些石像无头的原因,现在还不明确。相传石人成妖,践踏庄稼,被当地百姓打掉了头。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又有人说,蕃像头可能是在近代被外国文物贩子掠走。这种说法也没有可靠的证据。从有关资料分析,这些蕃臣像的破坏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明代以来关中地区所发生的大地震中,可能有一些蕃像仆倒,甚至摔坏。但大部分蕃像的头可能是被人故意打掉弄走的。
  由于这些石像的头部均失其所在,我们已无法弄清这些蕃臣的具体相貌。从现存石刻状况来看,这些蕃臣的服饰和发型是不尽相同的,大多穿窄袖阔裾服装,也有个别的袖胡较长,有圆领、大翻领或斜叉领,腰束带,脚穿靴,双足并立,两手前拱,头发有卷发,也有披发。雕刻工艺都是相当高超的。站在这些蕃臣像前,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朝堂中蕃臣侍立的场面。
  除昭陵和乾陵以外,定陵、桥陵、泰陵、建陵、崇陵、庄陵和简陵也有一些石刻蕃像。这些蕃像的形制、服饰和所在位置与乾陵相似,但其背部不见刻文,文献中也未对这些蕃像作任何记载。定、桥、泰、建诸陵蕃像极少,且均已残毁。崇陵、庄陵和简陵的蕃像较小,最多的也只有8个。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雕刻工艺上看,都与乾陵蕃臣像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是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和民族关系变化的结果。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正月。
  ② “答布可汗”,史书中均作“都布可汗”。文献所载与石刻所示有此不同。
  ③ (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中。
  ④ (清)叶奕苞:《金石录补》卷二二《唐乾陵石人姓名》。
  ⑤ 陈国灿:《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文物集刊》1980年第2期。
  ⑥ (明)宋廷佐:《游乾陵记》。都穆:《使西日记》。
  ⑦ (日)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第212页,商务印书馆,1935。 

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王双怀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