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对唐陵的保护
王双怀
本世纪前期,到处兵荒马乱,唐代帝王陵墓继续处于被破坏的状态。这一时期对唐陵最严重的破坏是昭陵六骏被盗的事件。1914年,美国的文物贩子勾结一位姓黄的奸商,买通了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和陕西将军陆建章等,将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盗走,运至美国费城。1917年,美国文物贩子又纵恿黄某盗窃其余四骏。为了掩人耳目,竟丧心病狂地把价值连城的四骏浮雕打成了小块,企图装箱运走。消息传来,民怨沸腾,西安民众奋力抗争,官方看到事态严重,出面将四骏追回,交给当时的陕西省立图书馆保存。
三十年代,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在撰写《长安史迹考》时,曾对关中六座唐陵进行过实地考察。他在《长安史迹考》第十二章《唐代之陵墓》中说:献陵前有毕沅所建之石碑,题曰:“唐高祖献陵”。石像排成两行,有石虎一对,大础石一对,华表一对。左侧华表已折,仅存基础。东、西、北三面门址尚存。昭陵北阙玄武门址有砖瓦残留,十四国君长像已不复存在。登上石阶,有历代祭祀重修石碑数方,字迹已完全磨灭。再登小石阶,两侧有石室对立,屋顶破,墙壁崩,看上去相当荒凉,“其内各置半裸之六骏碑三座”,为太宗所乘六匹爱马,保存尚好。“近因某欧洲人前来秘密收买,运至西安城,为官宪没收”。乾陵狄仁杰等六十朝臣画像祠堂已成瓦砾堆积之处。陵前石刻自南向北排列。最前方有石柱一对,倒折左右。其次有飞龙马一对,右者已埋入土中,仅露出头部,左侧者亦转倒一旁。其北有半裸刻朱雀一对,状若鸵鸟或食火鸟。次有石马五对,右边者幸皆完整,左边者缺损较多。再往北有石人十对,右侧倒地者二,左侧倒竖相半。次为述圣纪和无字碑。内城门中蕃酋石像右侧立者二十一,倒者三,共二十四;左侧立者十六,倒者十三,总二十九,惜其头部均已失去。蕃像北有石狮一对,又有毕沅所立“唐高宗乾陵碑”。崇陵有朱雀门遗址,并有石柱一对,花纹大都磨灭。次为天马一对,左右之制互异。次为祥鸟一对,石马三对,石人十一对,左侧鸟已颓坏,仅有一部露出地面。石人倒坏者右六左三,完整者不过半数。其北面有内城门遗址,附近散布瓦砾残片甚多。又有石狮一对,后有毕沅所立“唐德宗崇陵碑”。献殿遗址与乾陵略同。在石狮与毕沅所立碑石之间有与献殿平行排列的四个础石。端陵前有毕沅“唐武宗端陵碑”。石刻有石狮一对,石人六对,其中只有五个石人完整。又有石马二对,石鹅一对,天马一对,石柱一对,除左边石柱外,均已倒折。东西北三面,各有石狮一对。其它陵墓之残破由此可以想见。
五十年代以后,政府重视文化遗产,关中唐陵得到了较好的保护。195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关中唐陵进行了普查。重点调查了昭陵、乾陵、桥陵和建陵,发表了《乾陵调查情况》、《唐乾陵勘查记》、《唐建陵探测工作简报》、《唐桥陵调查简报》等文章①。其后,又有人写了介绍昭陵的文章②。
1961年,国务院将昭陵和乾陵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诸陵也都被确定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对关中唐陵的保护和研究,1961年成立乾陵文物保护管理所,1972年成立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又分别成立了乾陵博物馆和昭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收藏昭陵文物4500多件,其中包括500平方米的唐墓壁画和四十余通唐代墓碑。乾陵博物馆收藏乾陵文物4598件,其中一级品27件③。其它诸陵则由陵寝所在各县的文教局管理。通过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唐陵保护的力度。因此,除“文革”时期外,唐陵很少受到人为的破坏。
通过五六十年代的重点勘查,对昭陵、乾陵、桥陵和建陵的情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陵墓的石刻及其他设施进行了若干修整。如1957年对乾陵石刻进行了修复,1987年修整了乾陵神道。近年又加固了石刻基座。此外,还对唐陵的十八座陪葬墓进行了发掘。这十八座陪葬墓即献陵的李凤墓,昭陵的尉迟恭墓、张士贵墓、郑仁泰墓、李福墓、李勣墓、李震墓、阿史那忠墓、临川公主墓、安元寿墓、李贞墓、李冲墓,乾陵的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薛元超墓和李谨行墓,桥陵的金仙公主墓等④。
八十年代后,考古工作者对唐陵表现出较大的热情。1980年贺梓城发表了《“关中唐十八陵”调查记》,对1953年以来的调查成果进行了报导⑤。同年,王世和、楼宇栋发表了《唐桥陵勘查记》⑥。1982年,贺梓城、王仁波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乾陵》,再次对乾陵进行了介绍。1987年,刘庆柱、李毓芳又发表了篇幅较长的《陕西唐陵调查报告》⑦,详细报导了他们1973年至1978年对陕西唐陵的考察情况。此外,罗哲文、罗扬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孙中家、林黎明在《中国帝王陵寝》中也对关中唐陵进行了若干介绍。通过这些报导和介绍,加之唐陵旅游业的展开,人们对关中唐陵的了解逐渐增多,保护唐陵的意识也有所增强。1988年,国务院又公布桥陵为全国重点文物重护单位,从而使唐陵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三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国家对唐代帝陵的重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昭陵、乾陵和桥陵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较好。以石刻而言,昭陵为保护碑碣修建了“昭陵碑林”,使40余通墓碑和20多方墓志得到妥善安置。乾陵现有大型石刻124件,过去仆倒的石刻均已扶正,过去残损的石刻也已得到修整。经过修整,陵园内外都显得很有气势。桥陵现存大型石刻53件。除蕃臣像外,其石刻结构大体上与乾陵相似。此外,泰陵、建陵和景陵石刻也保存较多,诸陵石刻则相对较少。
虽然五十年代以来在唐陵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则对昭、乾、桥三陵以外诸陵,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不少石刻仍未扶正,有些石刻仍在遭受着自然的破坏和人为的破坏。再则对唐代帝陵的研究工作也比较簿弱。此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尚未理顺。所有这些,都应当尽快予以解决。
① 分别刊登于《文物》1959年第7期、1960年第4期、1965年第7期和1966年第1期。
② 允时:《昭陵》,《文物》1977年第10期。
③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412页,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3。
④ 黄展岳:《中国西安洛阳汉唐陵墓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81年第6期。
⑤ 《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第3期。
⑥ 《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⑦ 刊《考古学集刊》第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王双怀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