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宣宗贞陵 > 贞陵简介

  

唐宣宗贞陵

陈安利


  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宪宗第十三子,武宗叔,曾封为光王。武宗于会昌六年(846年)三月甲子日病死,宦官马元贽等人于同日迎他入宫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大中”。
  李忱,曾被有些史学家称为“小太宗”。他继位不久,便遇上了旱灾,他即“减膳,理京师囚,罢太常教场习乐,损百官食,出宫女500人,放五坊鹰犬,停飞龙马粟”。万寿公主乃皇上爱女,将嫁校书郎、右拾遗内供奉郑颢为妻。有司按旧制将采用银装车,李忱说:“吾欲以俭约化天下,当自亲者始。”下令用一般命妇的铜装车。又对公主千叮万嘱,不得轻慢夫家人,不要干预政事。并说:“苟违吾戒,必有太平、安乐之祸。”一次,颢弟顗有病,李忱派人去探视,使臣回来后,李忱问:“公主何在?”使臣说:“在慈恩寺观戏场。”李忱大怒,叹息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立即召公主入宫,公主立在阶下不敢看李忱,涕泣请罪。李忱责怪说:“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小郎即小弟。因此在宣宗之世,贵戚们皆恭谨守法。史称“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显然是有根据的。
  李忱还一反武宗的作为,下令重新大兴佛教,凡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在会昌灭佛中被毁的寺宇,一律重新修复,僧尼招回寺院。“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故僧、尼之弊皆复其旧”。佛教的弊端再次凸现出来,不少大臣屡次上谏,李忱只好又几次下诏稍加控制。而武宗当初为了简政而裁减的冗员他也一一增设。李忱俨然一位有作为、有正气的英明君主。曾与大唐为敌的吐蕃归还了秦、原、维、安乐等西北州郡土地,沙州(今敦煌)防御使张议潮收复了河西,把自己据有的11个州悉数奉唐,大唐帝国的威望似有东山再起的势头。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忱所面临的时代已非太宗时代,一个个实权在握的节度使互相倾轧,自称留后,不肯听命。唐朝的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大动乱正在酝酿之中。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年已50,体力渐感衰弱,便听信方士李玄伯服用金石。起初,他觉得精力旺盛了些,但不久药性发作,背上生疽,卧床不起。大中十三年八月病死于长安大明宫咸宁殿,在位14年,终年50岁。咸通元年(860年)二月丙申日,葬于贞陵。李忱死后的庙号为宣宗。
  贞陵位于泾阳县白王乡海拔1003米的北仲山南麓,因山为陵,范围跨泾阳、淳化两县。陵区面积同于昭陵,史载“封内一百二十里”。
  贞陵陵园依山势构筑夯土城垣,东西窄,南北长,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陵园四隅建角楼。朱雀门(南神门)外设神道,长505米,宽68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再南约1.5公里处筑鹊台1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门外南偏西有陵园附属建筑遗址。鹊台西北方发现下宫遗址。陪葬墓情况不详。
  现在能看到的建筑遗存有:
  陵园遗址 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约3300米,东西宽约1950米。现尚存四隅角楼基址、东神门和北神门址以及局部地段的夯土墙基。东南角楼基址呈曲尺形,长、宽各12米,残高2米;其余3个角楼基址大小相近,底径均约14米,残高3米。东、北二神门址均宽约12米,北神门址附近遗存石门墩、石像座各1对。城垣墙基断续可见,基宽3米,夯土层厚11~16.5厘米,夯窝径约10厘米。现存东、南、西、北墙基最长的一段分别为1400米、380余米、1500余米、1000余米,其中南、北墙基分别横跨两条山谷。
  献殿遗址 位于陵园朱雀门内。范围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0米。地面散布大量板瓦、筒瓦残片及屋脊构件等。
  青龙门阙台遗址 系陵园东门外阙台遗址,位于门址东38米。现存南、北二阙址,间距36米。两阙址均底长23米,宽19米,高约12米,夯层厚8~10厘米。周围散布残板瓦、筒瓦及残砖等。
  白虎门阙台遗址 系陵园西门外阙台遗址,位于门址西20余米。现存南、北二阙址,间距约30米。两阙址均底长18米,宽12米,高约10米,夯层厚8~10厘米。附近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
  玄武门阙台遗址 系陵园北门外阙台遗址,位于淳化县石桥乡石马坪村南。玄武门址位于陵园北城垣偏西部,东西宽12米,附近散见石门墩、石像座各1对。门址北约24米处,存有东、西二阙址,间距约24米。东阙址底长25米,宽14.6米,高8.2米;西阙址底长24米,宽14.8米,高8.5米。
  朱雀门阙台遗址 系陵园南门外阙台遗址,位于门址南约40米。现存东、西二阙址,间距约108米。东阙址底长18米,宽8米,高4米;西阙址已近平毁。夯层厚8~10厘米。地表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
  乳台遗址 系神道南端阙台遗址,北距朱雀门址482米。20世纪70年代调查时,存东、西二阙址,间距148米。两阙址均底长约20米,宽14米,高4.5米,夯层厚8~10厘米。今东阙址尚存,西阙址仅余残迹。地表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 
  陵园外附属建筑遗址 位于朱雀门址南偏西约8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地表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及残砖等。另有仆倒的白石雕像2尊,均缺首,服饰相同,身着袍,腰束带,足蹬圆头履;分别残高1.2米、1.35米,下有长方形座。一说为祭坛遗址。
  鹊台遗址 系陵园南门外第三重阙台遗址,北距朱雀门址1982米。现存东、西二阙址,间距约100米。两阙址均底长16米,宽10米,高4.5米,夯层厚度8~10厘米。附近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
  下宫遗址 位于鹊台遗址西北约200米。范围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约200米。地面及断崖堆积有大量残板瓦、筒瓦、残砖及菊花纹瓦当、莲花纹方砖等。遗址南立有“大宋新修唐宣宗庙碑”1通。
  现存石刻主要是四门石狮和神道石刻:
  四门石狮 系陵园门狮。共4对,每神门外各置1对。除1对位于白虎门西325米的山梁上外,余均置于各神门外8~9米处,每对间距14~22.4米。皆蹲踞状,高1.58~1.8米;石座长1.33~1.43米,宽1.05~1.10米,高0.25~0.32米。朱雀门外左侧牡狮完好,右侧牝狮残损严重。牡狮头圆,卷毛,合口,颧骨突出;牝狮披毛,张口,怒吼状,尾从左腿上部卷出,毛纹疏朗。玄武门阙址北有石仗马,原为3对,分东、西二列向北排列,两列间距约24米。现尚存2对,第1对南距玄武门址55米,第2对南距玄武门址79米。石马高1.62~1.72米,长1.92~2米,均雕有鞍、镫、攸勒、铃铛,下有座及础石。
  神道石刻现存23件,均为青石质。自乳台阙址北24米处起始,分东、西两列向北排置,两列间距68米。依次为:华表1对,通高8.06米,覆莲座,八棱柱身,宝珠顶。向北22米为翼马1对,马高2.8米,身长2.83米,颈部以下雕卷云纹双翼,东侧马身有独角。再北22米为鸵鸟1件(东列),浮雕于石屏上,画面残损严重,屏高1.55米,宽1.97米,厚0.46米,屏面饰满浮雕山石。再北22米为递次向前排列的仗马3对,每对亦隔22米;马高1.75米,身长2.05米,背置鞍鞯,披障泥,尾下垂,有3件马背凿有10多个圆窝。再北22米为递次向前排列的翁仲6对,每对亦隔22米,均为立姿,身高2.47~2.88米;东列文官,着冠,穿宽袖长袍,足蹬三梁履或圆头履,双手执笏于胸前;西列除南数第二尊为文官外,余均为武官,着冠,穿广袖长袍,足蹬靴,双手拄五节剑,其中北端一尊深目高鼻,颧骨突出,两腮留须,似为胡人。
  1956年8月6日,贞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陵园东、西、北神门外阙址及南神门外第二对阙址;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10米。2001年6月25日,贞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2.《新唐书·宣宗本纪》。
  3.《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
  4.《考古学集刊》1987年5辑;《文博》1986年6期。




陕西文物古迹大观Ⅱ/陕西省文物局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

陕西文物古迹大观Ⅱ/陕西省文物局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