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玄宗秦陵 > 泰陵陪葬墓

[上一记录]  

内侍宦官高力士

刘向阳


  据两《唐书》和近年发现的高力士墓碑记载,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唐岭南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县)人,出身名门望族。其先祖冯盎,隋开皇中为宋康令,唐初曾任广、高、韶、罗、春、白、崖、儋、林等十八州大都督,封耿国公,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祖父知彧,曾任潘州刺史。父亲君衡,“因以矫诬罪成于乎,裂冠毁冕,籍没其家。”力士幼年时与其母麦氏失散,被阉入宫,因其聪明伶俐,受到武则天的宠爱,赐名高力士(唐史记载高力士系岭南讨击使李千里所进,被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故而姓高。)后因小过,挞而逐之,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之后,由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周旋再次入宫。因力士性谨密,善传诏敕,授宫闱丞。
  唐中宗景龙(707~710)年间,封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在藩,高力士尽力交接,关系极深。后来,韦皇后勾结武三思操纵朝政,欲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帝。高力士在协助唐玄宗平定韦后之乱中立了大功,从而受到玄宗的极大信任,被封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成为地位显赫的太监首领。“开元初,加授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开唐代历史上宦官封将军的先例。自此,“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他虽然地位显赫,君宠特祟,但却仍勤谨行事,不骄不谀。玄宗常对人说:“力士当值,我寝则安。”
  玄宗即位之初,胸怀宏志,锐意图强,勤政爱民,革除弊政,不久,社会政治稳定,物产丰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元盛世”景象。然而暂时的升平景象却使他陶醉不已,萌发了追求享乐的思想。特别是天宝四载(745)八月,年已花甲的唐玄宗却纳了27岁的儿媳、寿王李瑁(唐玄宗与武惠妃之子)之妃杨玉环为贵妃,整天沉湎于朝歌夜舞的享乐生活之中。白居易《长恨歌》曰:“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任用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奸相李林甫、外戚杨国忠和逆臣安禄山等,高力土对其中潜在的痛机早有察觉,曾多次向玄宗进言,可惜没有被采纳。《新唐书·高力士传》(卷207)载,“帝斋大同殿,力士侍,帝曰:‘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力士对曰‘天子顺动(出巡),古制也,……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权既振孰敢议者。’帝不悦。”天宝中,边将争功,帝尝曰:“朕春秋高,朝廷细务付宰相,蕃夷不袭付诸将,宁不暇邪!”力士对曰:“臣间至阖门,见奏事者,言云南数丧师,又北兵(安禄山部)悍且强,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祸成不可禁。”后安禄山叛乱,玄宗悔恨不已,痛谓力士曰:“悔初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高力士在政治上发迹后,权势显赫,炙手可热,太子呼兄,驸马呼爷。他虽然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负有一定责任,但他却从未有专权祸国、颠倒善恶,谋图废立之大恶,且为人一贯小心谨慎,善于思索。故《新唐书》(卷207)说他:“生平无显显大过”,其评论是较为公允的。
  上元元年(760)八月,玄宗受到肃宗张皇后及太监李辅国的挟制迫害,李辅国强迁玄宗于西内太极宫,至睿武门,五百禁兵执利刃挡道,玄宗被惊下马。高力士勃然大怒,面斥李辅国曰:“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尔欲作弑君贼乎?”辅国语塞而退。玄宗执力士手垂泪曰:“今日若非将军,朕几不保。”不久,李辅国勾结张皇后私下诏书,将高力士从玄宗居处强行拖出,流放巫州(今湖南省黔阳县),这时他已经77岁了。在巫州,高力土写了一首五言诗《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有殊),气味终不改。”他借物咏志,表明自己虽处异境而忠心不改。宝应元年(762)四月,高力士遇赦而还,至郎州,闻二帝(玄宗、肃宗)升遐,遗诏命他死后陪葬泰陵,“北望号恸,呕血而卒。”终于郎州龙兴寺,年79岁。代宗李豫以其年老,保护先朝,赠扬州大都督。并于大历十二年(777)五月十一日立碑表彰。
  高力士墓位于蒲城县金粟山唐玄宗泰陵东南2公里处(今保南乡山西村西门外路北)。现存墓冢略呈圆锥形,高约7米,周长40米。1963年至1971年在其附近出土高力士墓碑石,已残为两节,1982年接对完好,正式展出(现藏于蒲城县文化馆石刻室西廊内)。碑身为纯色大青石料凿成,通高4.05米,宽1.50米,厚0.25米。碑头六螭下垂,两侧线刻缠枝卷叶花纹,碑身背面平素。京兆府户曹参军李阳冰篆额,题“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正文为翰林待诏张少悌书丹。碑文共30行,行55字,共约1650字。笔力苍劲、行书流畅,柔丽中有刚健之气,为后世所称道。
  1999年7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所与渭南地区文管会对高力士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坐北朝南,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约60米,斜坡墓道长14.2米,宽1.4米~1.6米。拱形过洞3个,每个两侧基部均有一个壁龛。6个壁龛大小、形制相同,内置陶骑马俑、陶立俑、陶动物俑等随葬品。天井4个,大小基本一致,长约1.7米,宽约0.5米。这种长方形的窄天井在已发掘的唐墓中不太常见。最北边的第四天井凿在砖券甬道的顶上,因而未与墓室连通。甬道为双层砖券拱顶,北端开口在墓室南壁偏东。甬道自南而北有三道砖封门和一道石门,均被盗贼扰动过。墓室砖砌,平面略呈正方形,边长4.2米,高5.6米,四壁略向外弧凸,上券四角攒尖穹窿顶,地面铺方砖,距地表9.8米。墓室四壁原有壁画,因渗水侵蚀大部分已脱落。东、西壁残存处隐约可见白灰绘制的兽首人身十二生肖图案。墓室南壁绘一大鸟,羽翼开张,似为朱雀、翔鹤或凤凰之属。北壁内容不明。墓室内西半部为石棺床,长4.2米,宽2.4米,平面由11块石板拼成。石棺床内部以土、砖渣垫起,外面用石板垒砌,靠外一侧减地线刻花草、怪兽。怪兽位于开光之内,共7只,皆头上生角,脑后有鬣,隆目阔鼻,身上带斑,张牙舞爪,非常生动。
  该墓虽经多次被盗,但仍出土粉彩泥质红陶俑220余件,有骑马俑、站立女俑及风帽男立俑、动物俑等20余种,俑均造型生动,形态逼真。另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铜钱20余枚以及少量遗骨。
  墓中出土长方形墓志一合,青石质,志盖长1.12米,宽0.78米,厚0.12米,盝顶盖上阳刻篆书“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墓志”,四刹减地线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志石志盖同大,厚0.14米,四周线刻十二生肖图案。志文行楷书体,尚书驾部员外郎知制诰潘炎撰文,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待诏张少悌书丹,45行,行10~34字不等,共计1420字。志文叙述了高力士的世系、出身、为人、功绩、官职、家庭情况及死因等,无一字缺佚,可补正《高力士神道碑》及史传中的错讹和不足。
  高力士墓是迄今发现并发掘的官职最高的宦官墓葬。高力士生前位及一品,权势显赫,是海内外知名的历史人物,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见证人,但此墓的规格等级、建造质量等方面都显得粗糙简陋,与其应有的地位不甚相符。这反映了中唐以后唐王朝政治经济的衰落不力。这座墓的发掘为唐史和中国宦官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您是第 位访客!